【贛州街巷趣史】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古香古色,巷味猶存。在贛州這麼一座古城之中,街頭巷尾必不可少,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贛州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米汁巷位於城區北部,北接今章貢路中段,與百家嶺巷南端口相對,南端與姚衙前、罈子巷、鳳凰臺巷相會、南段西通均井巷。巷道北高南低,呈斜坡狀。長105米,寬3~4米。屬居民區。明代嘉靖《贛州府志》與清同治《贛州府志》均記載有米汁巷之名。

【贛州街巷趣史】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米汁巷南段,即對著均井巷東端口處,原有康公廟,今僅存一屋。這康公廟,不知是不是與贛南劇院處的原大廟——康王廟以及城西的二康廟、三康廟一樣,敬著的是同一個神——康王。

【贛州街巷趣史】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3000多年前的西周年代,康王是12個王中最體恤百姓的一個。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大盂高約1米,重153.5公斤,有銘文391字,記載了周康王23年策命其臣盂,並賞賜給他奴隸和其他財務的情況。當時雖是奴隸社會,但他看到人民的力量,“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聽自我民聽”。從而提出了“保民”“用保義民”“用康保民”等觀點,採用“憐小民”等措施,中原人民對此印象極深。



歷史上,另外還有幾個關於康王的傳說,一是說康王即盧王,五代贛州百勝使盧光稠也,現唐江鎮盧屋村的祖廟——石閣庵,又叫康王廟,敬的是盧光稠,至於什麼理由則無從理解,會不會是“從南康走出來的王”,故名;二是說贛州水西曾經有康氏三兄弟,為人豪氣仗義,凡事主持公道,頗得民間擁戴,後來民間構康王廟以祭祀,當作地方神在崇拜著;三是說南宋末年關於“泥馬渡康王”的故事,這個神話故事雖然太虛幻,卻給動亂年代的中原人民以極美好的感覺,康王即南宋高宗趙構。隨著客家人大量遷徙贛南,衍至虔州對康王的敬仰也有增無減,“泥馬渡康王”的神話,輩輩相傳,建廟祀拜,人人信而不究。當然,無論是遠古的康王還是“泥馬渡康王”中的康王,千百年不斷被人為附會上的神話,使得平常百姓已不在意誰是誰非了。

【贛州街巷趣史】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米汁巷北端口,清代有元帝閣,即雲峰拱秀閣。北段東側連今之景鳳山,鳳凰臺則在地勢較高處。山上有真武廟,又名景德觀。景德觀內甚寬廣,可通米汁巷。民國十五年(1926),即1926年廢道設制,遂改設行政區專署。從此贛南專署即設於此巷1號,直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蔣經國主政贛南時,方將專署遷至新贛南路,後此大院改設江西省立贛縣醫院。

【贛州街巷趣史】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共合作,聯合抗日。在贛粵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的陳毅、項英等以民族利益為重,向國民黨當局發出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呼籲。當年9月間,陳毅、項英以中共贛粵邊特委和中共中央分局名義,來到贛州城,便下榻於中華大旅社,之後就在米汁巷專署內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代表和贛州專員馬葆衍等進行談判,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釋放政治犯等協議。20世紀80年代初,電影《梅嶺星火》便將這裡作為拍攝現場,歷史地再現了當年陳毅將軍英俊瀟灑的神武形象。所以,這條古巷,還蘊含著一段紅色故事吶。


【贛州街巷趣史】七十二條巷之米汁巷

文字來源於《贛州古城地名史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