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隨著開學時間的一再延後,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都像是快要撐破的氣球,哪怕再使勁一點點就會使其爆炸。父母們似乎也在這個從未遇到的漫長假期中使盡了渾身解數,把擠破腦袋才能想全的玩法都陪孩子玩了個遍,也再無招可使了。但看著每天還是精力極其旺盛的孩子上串下跳地纏著父母還要繼續玩,真的是要崩潰了。

不過比起這種能夠想著法地陪孩子在家玩,只要孩子不吵著總去外面就一切OK的家庭陪伴模式,那些整天裡既沒有父母陪,更沒有什麼新奇好玩的孩子,可就要在這漫長的假期裡無聊壞了。要麼就是整天抱著電子設備視力一路下跌,可能比美股還要跌得快,要麼就是把家拆了的節奏,只要能整出點動靜即使天天捱打挨罰心裡也是滿足的。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其實平日裡當孩子週末放假在家或者長假在家時,有種孩子也會是這種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整出點動靜,讓父母自發營造出一種怒不可揭、拳腳相加的場面來,又更何況是這個特殊時期長時間地待在家裡這個一層不變的固定環境中呢!所以很多父母在求助中抱怨為什麼自己明明教訓過孩子了,也向其說明了各種道理,或者是父母用好言好語勸說了,但無論軟硬孩子一切照舊,依然是我行我素地做家裡的小魔獸呢?

於是我們問了求助者幾個問題:

“您能時刻準確地覺察出孩子此刻的情緒嗎?”

“您能時刻不需要通過語言詢問就猜中孩子此刻的內心需求嗎?”

“您一天陪孩子都做些什麼,多長時間,怎麼陪的?”

於是我們也從父母們的回答中找到了孩子們寧願做個“壞”小孩,也不願意停下破壞行為的原因: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首先,孩子是個有血有肉有大腦的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情緒情感

親自養育了幾年孩子的父母都會知道孩子們的生理發育是遵照一定的發育規律和順序的,比如翻身、爬、坐、站、走、跑等,那麼孩子們的心理發育也同樣是遵照一定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順序的,比如關於個體的情緒和情感,就是先有的情緒而後產生低階到高階的情感。情緒屬於低級的心理發展,與此相關的心理發展內容還包括感知覺、無意注意、無意記憶、氣質等,大概在個體的0-3歲主要是這些心理內容在迅速發展;情感則屬於高級的心理發展,與此相關的內容還包括有意注意、有意記憶、語言、自我意識、性格等的發展。無論是低級心理還是高級心理的發展,但凡發展都不會總是人們所願的那樣可以一直朝好的方向走,也會因種種外在的因素環境等原因朝反向方向走。

比如情緒,出生不久的嬰兒可能會因為基礎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滿足而生髮出快樂、興奮、恐懼、哀傷的情緒,等稍微長大點便會延伸至羞愧、委屈、沮喪、固執、困惑等較為複雜的情緒,待個體成熟後則會有淡定、寬容、博愛、開悟等更為高級的情緒。這個過程中很多情緒的產生和擁有也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會經歷的,除了本能的基礎情緒之外,其它很多複雜和高階的情緒都會依賴於外界的成長和教育環境來形成。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從神經科學研究的結論看,個體對於本能中的負向壞情緒能夠控制則是基於大腦發育是否成熟這個生物性基礎的,一般大腦的生理性發育較為成熟也就到了個體25歲左右了,也就是說25歲以上的人從大腦運行機制的角度講是可以做到控制自我情緒的,但現實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很多大於這個年齡的人,特別是女性還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心理學的專業研究中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實驗,最終把對於情緒的控制定位為一種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而掌握的能力,而不是個體先天的東西。這一結論給我們的教育開創了一個新的內容維度,於是在0-6歲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便有了這項足以影響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培養的項目。

但現實是現在大多數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完全沒有對此項內容受過相應教育和訓練的,對於這些因為缺乏相應的教育而導致的父母本身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弱,同時又在做父母的過程中沒有接觸過相應的教育心理理論的大多數來說,確實在整個教育下一代的過程中無法在家庭教育中完成這項重要能力的訓練。那麼對於現在很多家庭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我們也是非常能夠理解其根源的,但知道了,瞭解了就要開始改正,這才是作為現代父母最盡職之處。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所以我們的父母需要回想一下,在孩子6歲前是否在家庭教育中有關於情緒能力的訓練內容?是否在平日處理任何和孩子有關的事項時父母首先能意識並準確把握孩子此刻的情緒,再與之同頻安撫,最後才是解決問題本身的?是否在平日的家庭生活中,成人彼此之間也會非常注重對於情緒的認知和控制能力的形成而給予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呢?如果這個基礎根本沒有搭建或者是有漏洞的,那麼需要我們及時補救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年幼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其次,在複雜情緒情感的背後是孩子此刻的內在需求是否被很好地滿足

當我們解決了孩子的本能情緒問題,父母也能做到第一時間感受和認知到孩子當下的情緒,同時通過使用各種方法安撫好孩子的情緒,能夠使其冷靜下來了,父母則需要開始探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其背後到底隱藏著孩子哪些具體的需求或者真實原因呢?因為我們知道當一個人出現各種負向情緒時一定會是由某種真實原因導致的,但矛盾的是當個體處於情緒中時或者因為很多外在的原因、曾經的經歷、自我的顧慮恐懼等又無法和盤托出,不光是在家庭環境中會有這樣讓人著急的情況,就連在成人世界中的單位、公司、團隊組織中也會存在這樣的情況。於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溝通便開始發揮重要作用,至於說到底是有效溝通還是無效溝通那就因人、因事而異了,於是也相應地產生了很多相關的學科。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那麼在親子溝通和父母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時,也就要求父母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交流溝通能力。而和在單位中管理者不同的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其秉性、脾氣、成長經歷是瞭如指掌的,因此有足夠豐富的資料作參考,如果同時能像單位管理者一樣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夠站在更高更廣的角度去看問題其實是非常容易實現親子間的有效溝通的,只是事情便是這樣,總是不能讓人擁有所有的有利條件,而是需要父母自己去創設對孩子教育有利的條件。

當孩子從小一直是被父母帶大的,當父母非常有心地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當父母足夠有耐心,當父母能夠持續地拓寬教育的眼界,當父母擁有持續學習和自我成長的能力時,那麼一切外在的、內在的干擾孩子、阻礙孩子健康科學成長的不利條件便會得到轉化,父母對於孩子的認知和了解,對於自己的認知和了解都會上到一個更高的層級上,那麼對於孩子情緒背後所真正在意的內容也會一清二楚,排除誤會,更不會出現猜測偏移,於是當父母緩緩講出孩子情緒背後的真實原因時,孩子內心感受到的愛和理解則是他這輩子最最重要的力量來源,這股力量不僅可以支撐他健康快樂地長大,更可以成為未來一生勇敢堅韌跨越一切艱難障礙的精神動力。這已經遠遠超過了父母期望的只是解決眼前孩子的各種教育問題的短期目標了。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當父母們已經可以輕鬆分析出孩子此刻情緒背後的原因或者內心的某種需求未被滿足時,我們同樣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第三,無論是孩子哪一方面的發展都需要“照鏡子”

當家裡只有一個孩子沒有玩伴時,當孩子整天只能由電子保姆陪伴時,當孩子總是跑到父母跟前哼哼唧唧粘著父母或者要求父母陪玩時,又或者當孩子一個人安靜地坐在窗前看向遠處時,父母會作何感想,又或者會做什麼呢?那些在父母看來有破壞行為的小惡魔們,要麼就是經常被父母忽略的一種,要麼就是被父母過度關注寵溺的一種。而大多數都是前一種,這些想要得到父母更多關注和陪伴的孩子。

通常父母們都會小瞧那些小小孩的智商,其實他們從一兩次成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中就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比如當他好言向父母表達需求時一般都會被拒絕,但當有一次偶然體會到大聲、搗蛋、破壞是可以讓父母妥協而答應自己的需求後,就牢牢抓住了這點而且屢試不爽。父母總會自以為以成人的智商和多年的社會經驗怎麼會被一個小小孩而玩弄威脅最後妥協呢,但事實是成人總會高估自己而低估孩子。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當我們想到用孩子最喜歡的吃食來哄孩子聽話安靜時,是否想過其實孩子就是想要吃糖果呢;當我們想要用30分鐘看動畫片的時間來哄孩子不要上串下跳安靜一會時,是否已然意識到孩子其實正想看電視呢;當我們用一些物質和金錢的獎勵來試圖讓孩子更努力地學習時,是否也同樣意識到其實孩子腦子裡正想要獲得某種物質和更多的金錢,而非成人所謂的好成績以及口中經常描述但從未體驗過的未來幸福生活呢。

所以父母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會直接間接影響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長髮展,亦不是父母們意識中的只要解決了當下聒噪的問題,能讓自己耳根子清淨可以完成工作上的事兒就算是解決了,這無異於自欺欺人、飲鴆止渴。而這卻是真實存在於很多家庭的現狀。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方面源於一些父母對於科學教育理論的不瞭解,另一方面也有作為人本身的懶惰、將就、侷限等人性的問題。我們總是能感覺到現在的父母都想要快速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教育狀態,因為教育不同於技術、不同於任何可以用金錢和人力就可以快速解決的難題,而是更需要時間、科學和人的心、情、精力等。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當父母無法給予孩子一個正向的榜樣和示範,當孩子也無法在父母身上看到人該具備的優秀品質和素養,那麼彼此也就只能離心中所想的美好未來漸行漸遠了,我們只有在彼此身上照出自己、照出自己的缺點弱勢差距才可以逐步完善,逐步提升,逐步成長。

所以無論是對於孩子的不良情緒、破壞行為、小魔獸一樣的家庭日常、各類學習問題等等,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照出作為父母的我們的懶惰懈怠,也同樣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同樣的不良情緒、武力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另一半的較勁不和、各種工作上的問題等。

結語

父母已然不是孩子了,如今已加持了各種身份,身份的背後是需要承擔的各種職責和義務,回想我們自己是否已經可以在各種身份間自由切換,是否有與此相匹配的素質和能力,是否做到了身份本身所要求的一切,恐怕很多人還在路上吧!

當我們自己都不夠努力、不夠清醒時,當我們仍然需要領導等外人催促監督時,當我們也無法做到心中完美時,又有何資格去要求孩子一切如我所願呢?他到底從哪裡學、從哪裡看才能做到父母心中所願的孩子的樣子呢?

是從對面的那面鏡子裡——父母!

“我已重重地懲罰了孩子,但他還是那樣,氣死我了”,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