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故鄉的老桑樹。

這世上沒有誰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現如今也許只有我還記起它,這是因為它是一棵出身望族的樹——桑樹。

那時候的小村絕對是原生態的。小村坐落在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溝裡,東西兩山的流水,萬流歸宗,在山溝中央形成一條河溝。小村的人出入就走在河溝的西岸,它就生長在西岸的正中央,像深秋裡站在野外的一位孤獨的老人。它的腳下西行百十來步,便是小村的一處墓地,這是小村的一個偶然的又充滿宿命色彩的選擇。這使得它能夠用渾身的眼睛從這咫尺之間,得以靜閱生與死的只咫天涯。然而小村的又一次被動的選擇,卻使得它融進了小村那只有巴掌大而又深不見底的暮色……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記憶裡,它有小村人家粥盆般粗細,一房多高。(這恐怕是小村人獨有的計量之法了,形象生動,笨拙中透著智慧)其上枝椏疏朗,大多幹枯,但絕不缺乏生機,早春時節,枯枝抽新芽,手掌大的葉子寬大厚實,嫩蔥一般的鮮綠。遠遠的看去,很象晚秋里老爺爺頭上傲慢的髮絲,告示人們:我還很硬朗。灰白色的樹皮,有很多地方已露了筋骨,有點捉襟見肘的意味。那道道裂紋,如同虯龍潛潛行其上,滿布其上的疤紋像只只望穿了的秋水。那一切都是一個個無人知曉的傳奇,只有時間在那裡遊走無言。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太陽在草尖的露珠上描繪彩虹的時候,我們四五個毛孩子,身背一個耷拉到屁蛋下面的書包,從它身前跑過,迎著金色的朝陽去上學。隨著一路小跑,書包便在屁股蛋上拍出小村最歡快、最蓬勃的節奏。當炊煙瀰漫成紗,纏上大東山山腰的時候,正是我們放學的時候,只要一轉過山角,稚氣的眸子裡就會看到它孤煙般的溫暖的影子,心裡就會陡地驚喜起來,啊,到家了。

時至六月,桑樹上有限的幾根高高的枝頭,便結出一嘟嚕一嘟嚕的桑葚,紅的如寶石,紫的賽瑪瑙,活像一位老爺爺從身上摸出幾個栗子、幾粒花生,舉到了孩子們的眼前晃悠。它們充滿著不可抗拒的魔力,讓我們垂涎欲滴,使得學校的約束、大人的責罵都變得蒼白。爬上去,大快朵頤,直到吃得小嘴唇泛著紫色才罷休,然後還要揣一把到學校去顯擺。那個年代,那個時節,那棵桑樹上的果實是屬於我們的,它沒有私心,我們沒有顧忌。那一抹紫色,是天下最昂貴的唇膏也抹不出來的色彩……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七十年代後期,在“人定勝天”偉力的感召下,小村也走進了平整土地的火熱。在鐵鍬鋼鎬的揮舞下,已是暮年的它轟然倒下,在它倒下的回眸裡,見證了“滄海桑田”的瞬間,而我卻沒有見到那瞬間的驚心動魄的悲壯的一幕,也無法知曉它的所終…… 幾十年過去了,它那蒼茫的影子漸漸地從發黃的紙頁上日漸清晰。原來它們是如此的深邃,深邃得令我戰慄。

《詩經》有“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孟子》有“五畝這宅,樹之以桑,五十可以衣帛矣。”古樂府《陌上桑》有“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桑者,中央之本也。(《賈子胎教》)這就是桑,它們一路緩緩地走來,用自己的綠色的生命,溫暖了一個民族的胴體。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桑麻(農事;農村;農民);桑戶(編桑條為門戶。指貧者所居。比喻家貧);桑裡(即桑梓、鄉里。借指同鄉人);桑濮(指男女之間的不正當會合);桑中(比喻幽會、私奔);桑落(美酒名);桑中之約(指男女幽會);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桑間月下(男女幽會)……這就是桑,世上沒有哪一種樹如此之深地滲入一種文化的精髓。 它們的生命在春蠶沙沙地的咀嚼裡,蛻變成纖絲,伸向了天涯,伸成了一條絲綢之路。它們一頭植進華夏的阡陌,一頭伸向燦爛的文明。好大的一棵樹!根深五千年,廕庇滿神州。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小村的老桑樹呀,你原來是一位偶然來到小村採風的宿儒,可是你滿腹經倫無處話孤獨;你站成了小村的一塊活化石,歷經滄海桑田,黯然淡出了喧鬧的舞臺。你是不是馬致遠筆下的那棵老樹?

你就那麼默默地沉進了小村的暮色,融進了發黃的紙頁,走進了時間的深度裡……

如今小村的阡陌再也沒有了桑樹的影子,小村的記憶也在漸漸淡去你的印跡,成了一絲隱隱約約的紫色……

都知落葉要歸根  遺憾根己無處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