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蘇軾作品

前言:

平生最愛蘇東坡,愛他自然天真,不事雕琢,愛他逆境之中不隨波逐流,熱愛生活,愛他窮困潦倒卻能創造出讓人垂涎欲滴的吃貨精神,也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蘇東坡先生,成了中國文人畫的掌門人,在繪畫上他將書法,文學,繪畫融為一體,以達到畫內之境可描,畫外之境難求的境界,這便是文人畫,蘇軾的理論體系將文人畫和院體畫區別開來,並引領文人畫超越院體畫,提升文人畫的價值,蘇軾自己也成了當之無愧的文人畫執牛耳者。

文人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現象,它的若干內容甚至被引為中國悠久繪畫傳統的特質,甚至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

二十世紀初的五四“新文化”思潮,徐悲鴻引進西畫改造中國畫,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領袖對中國畫的偏見,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國畫已經體無完膚,但“文人畫”理所當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

文人畫之要義乃在於創作者之有所寄託,形式如何,實不關鍵。

強調文人畫的精神內涵的同時,除畫家的道德情操為重點,自然也涉及其他文化性的修養,其中又以對文學與書法的修養為重視。唐代王維,宋代米芾,元末四大家以及明代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各個階段,他們因生活的優遊自適。基本上呈現“不失形式而尚天趣,不尚格法而尚新穎”的現象。這是一種與“院體畫”精緻嚴謹,華麗截然不同的風格。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沈周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文徵明作品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

董其昌提出一個影響後世很深遠的“南北宗論”,後來便成為眾人討論文人畫繪畫風格的起點。其實董其昌這個二分法只不過是一個簡約的方便手段而已,他的本意是借說明勾斫,刻畫的風俗是流俗畫家的病根,但真正的畫家應該是“絕去甜俗闢蹊徑,乃為士氣”。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董其昌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董其昌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董其昌作品

“為藝術而藝術”

縱觀歷史上的文人畫,所謂文人畫家大致也可以說是畫院以外的畫家,不為宮廷服務,不因政治,宗教等非藝術目的而創作,而只為自己服務,為了個人的“暢神”而作的藝術動機。這樣的文人畫因此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利家”。

“行家”就是職業畫家,而“利家”則指非以畫為職業的業餘畫家。

在古代,教育沒有普及,能識字就已具有若干便利的生活條件,命運不濟時可以教授童蒙或算命卜卦(黃公望與吳鎮都以此謀生),如果喜歡繪畫,就可以照著自己的選擇去畫,照著自己喜歡去畫,不必太遷就欣賞者的胃口。文人因掌握知識的資源,並賴之經營生活所需,以此成為社會上的一種特殊階層,而這個階層的存在,又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得到官位,有了國家的保障,地位就更鞏固了。自然不必受到各種成規所約束,業餘性格而帶來的“清曠超凡”的風格,表現出一種非外物所能阻撓的獨立精神,即現代藝術中所主張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性,所以特別值得珍惜。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吳鎮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吳鎮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黃公望作品

繪畫成為了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種途徑,技進乎道。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就把繪畫從一般的技藝中解放出來,並賦予文化上的嚴肅使命,使之能“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達到畫以載道。繪畫之所以可以能與造化同功,完全落實到筆墨的形式上,因水墨山水樹石的盛行,也提升了花鳥畫的地位,繪畫已非簡單描摹自然的形態,而是成為了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種途徑,技進乎道。

文人畫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北宋,以蘇軾為中心,重要人物包括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等一批文人士大夫,政治不得意,經世濟民的抱負無法實現,失望之餘,只能移情繪畫,發現宮廷院體畫精謹有餘,意味不足,大失畫道。蘇軾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批評只知計較外在形貌的畫家的通病。黃庭堅則主張。“凡書畫當觀韻”,特別重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並提出“胸有萬卷畫,筆下無一點俗氣”,以知識修養來免於墮人畫工俗匠之流的法門。強調繪畫與人格的對應關係。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李公麟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李公麟作品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蘇軾的這個概念,後來成了文人畫講求“詩畫合一”的根源,究竟如何在創作中加以實踐,李公麟用顧愷之那種春蠶吐絲般的細線來作白描人物畫和動物畫,以引進一種古老的韻味。米芾以“平淡天真”來對抗俗氣,一反李成,郭熙的複雜與精巧,將筆墨與造型迴歸至最單純的點,直線,三角形。來作山,石,樹木與雲氣,並構成一種含蓄而平淡的煙雲境界。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米芾作品


蘇軾:“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合一誕生千年文人畫傳統

米芾作品


就象用照相機去照一張照片,拍出來不是藝術,只有照片能表達思想時,才能成為藝術,與文人畫提出的意義同出一轍,作畫者有了修養,思想。他筆下的作品才能生氣勃勃,就同樹根與樹葉之間的關係一樣。照相與繪畫只是一種手段與途徑,作品背後反映創作者的思想,學養及世界觀。

當畫家的境界與“道”同,當然下筆如有神,董其昌早年參禪悟道,從京師落第的歸途,聽到拍打窗戶的聲音而恍然大悟,後即畫技大增,黃賓虹青城山奇遇,潘天壽也是49歲的那一年悟道而大成。

文人畫作為一種理想形態而存在

蘇軾,黃庭堅,李公麟,米芾在藝術上的實踐和探索,意味著文人畫作為一種理想形態而存在。對於關心繪畫藝術的文人而言,去共同思考藝術如何在宦海沉浮時安身立命,也許比具體地從事某種繪畫改革來得更重要。

詩畫一體的提法,為繪畫帶來文本意義,有點畫龍點睛的意味,從此,詩書畫結合的形式就成了中國畫的一種很特別的繪畫形式。

結語:

一千年前,一個文人望著窗外的景象,處理完惱人的政務之後,突然,眉頭一鬆,砸了職業畫家的飯碗,他就是蘇東坡。無論是文學上的積極浪漫主義,還是書法上的“尚意書風”,抑或政治上的“進退由我”,面對挫折,心遊物外,蘇東坡給我們演繹了一出洶湧恣肆的獨角戲。從津津有味的“東坡肉”到文人畫理論,把當時爭先恐後參加“國考”進入國家畫院的宮廷畫家拋出幾條街,在蘇軾眼裡,宮廷畫家只不過精細化操作的熟練工。是他,徹底改變了中國畫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