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祕密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陳曉卿說,每一餐都來之不易,《風味人間》正是希望從“風味”這個謎團開始,在帶給大家食色歡愉的同時,用食物做信使,展現世界不同地區極具個性的傳統美食,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對於生活的熱愛。

【內核】用食物來認知世界

無論是小小漁船上鏢魚少年的艱辛歷險,還是哈薩克牧民乾脆利落的宰羊殺牛,《風味人間》第一季記錄下的很多故事打動了億萬觀眾,人們被一方水土的人情美味所打動。《風味人間》展現的是“帶你去探險”,講述的是“用食物來認知世界”,和其他同類美食紀錄片相比,“風味”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世界性。山川從未改變,《風味人間》第2季重溫了那個熟悉的煙火世界。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在全片開篇第一個故事中,尼泊爾的蜂蜜獵人爬山取蜜,腳下是上百米的懸崖,僅僅靠一根細繩攀爬,這是一項十分危險的活動,每年都有人付出生命,即便成功採到蜂巢,一個蜂巢也只能採一半,確保明年可以再採,而這也成為當地獵蜂人和蜂蜜之間巧妙的平衡。在李勇看來,“風味2”在呈現美食,也是在努力記錄人類曾如何生存。

遍尋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拍攝超過300種美食,通過八個嚴整有序的分主題,《風味人間2》尋找出美食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國外的故事在風土習俗以及美食的烹飪方法、呈現形態上,都跟中國有很大區別,但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面對食物,大家都是有喜怒哀樂、活生生的人。李勇表示,片中所展現的人性、民以食為天,這些都是不分東西內外,是一致和共通的元素。第一集“甜蜜”中,既有尼泊爾喜馬拉雅山下的獵蜂人、伊斯坦布爾的甜點學徒,也有揚州的早茶主廚和四川青城山下做婚宴的鄉村廚師,他們做出來的巴克拉瓦、翡翠燒麥、千層油糕、甜燒白等美食也體現著各自對生活的不同理解,正如片中所說的,“糖無從找尋,甜無處不在”。全球各地的人們擁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對於美食的熱愛卻是相同的。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主題】在同類中找到“差異”

從食物出發觀察世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想了解一個地區,先從瞭解他們的飲食開始,食物背後能看到不同地域人們生存方式的差異,張平坦言,這也正是製作美食紀錄片的目的。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世界美食豐富多彩,“風味2”在設計這一季內容的時候,設想能產生“撞食”的有趣效果,所以每一集劃定一個相對具象的內容,在同類食物中看差異,也就是“連連看、找不同”。在赴各地調研與拍攝的途中,攝製組找到了當地美食的“根”和生命。很多食物的製作本身沒有什麼秘密,選材、加工、烹飪都談不上覆雜,但就是隻有在當地才好吃。比如“風味2”中所展示的甜品,中國和土耳其,一個婉約一個熱烈;通過螃蟹,能看到美國的蟹肉至上主義對應中國或者說東方重鮮知味、更看重膏黃;在面對雜碎時,意大利和中國也有兩種不同思路的“脫胎換骨”。對於“風味”的創作團隊而言,將這些“碰撞”和“趣味”所帶來的融合感一起展現在片中,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種食物背後有很多可以發掘的東西,食物的產生跟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文化心理、飲食習俗等,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隨著全球化進度不斷加快,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人,可能被某些標準快速統一,但即便是這樣,依然有些食物,根植在原產地,它離不開當地的土壤。在“雜碎”這一集中,東西方存在不小的認知差異,不管是在市井街頭,還是豪門盛宴,雜碎菜品可上可下,從來都是多姿多彩的。另外,食物的受眾群體,以及視覺表現的空間,也是“風味2”需要考慮的元素。

【風格】美食之外更重人文情懷

“風味2”拍攝時,在以美食為立腳點的基礎上,片中主人公的選擇提示是:每個食物都要有秘密,每個人物都要有個性。李勇說,每個食物都要找出前世今生,它美味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它最精彩的瞬間在哪裡,它跟當地人們的生活有怎樣的關係?這些必須找出來。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陳曉卿曾經說,美食的終極意義在於獲得幸福感。表面上,人們看紀錄片只是因為“想吃”,其實內心深處期待的是一段美好的關係。通過美食,人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比如香港廚師和他女兒之間的親情故事,還有伊斯坦布爾甜點學徒走向大城市,都讓觀眾有繼續瞭解劇情發展的慾望。對於片中主人公故事的取捨,是劇組的一大糾結點,好的人物故事可遇不可求,片中對每個內容都反覆斟酌,既要確保故事講述方向符合主題表達,又要人物鮮活,還要為食物展示留出足夠篇幅。張平說,有的時候時長所限,就會面臨是讓人物故事更飽滿,還是更多講述食物的矛盾,“這就要看哪部分內容更服務段落主題。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開播就收穫9.5分,迴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除了美食,“風味”在製作同類美食的店鋪和家庭中,更關注人的特質,還有他們對待食物的態度。在拍攝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比如要找到距離食物最近的人,不管採集、加工、烹飪,主人公都親力親為;在勞動者和經營者中,一定會選勞動者;同為美食從業者,更傾向努力求存,而非功成名就者;在已經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選中,更傾向不斷探索尋求突破的人。李勇說,《風味》系列不僅是美食紀錄片,它更是自然地理人文紀錄片。“我們也希望記錄當下的社會,人性中的七情六慾,正在飛速消逝的傳統生存方式等。”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