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說到中國的科舉制度,很多人恐怕想到的就是一些名詞和畫面,一個讀書人在酷暑和嚴寒中,依然勤學苦讀四書五經,通過十年的寒窗,再經過童生,鄉試,會試,殿試的層層篩選,終於一舉成名天下知,將幾十年的苦悶一掃而空。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高中狀元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

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以上這些熟悉的場景,都是科舉制度中的文科舉,在科舉制度中,還有一個文科舉的兄弟,武科舉。

明朝之前的武舉制度

文科舉制度的開始起源於隋朝時期,而武科舉制度的開始,則一直比較模糊。依據明朝末年的雲間詞派的盟主陳子龍考證,正式的武科舉應該起源於武則天時期,也就是公元702年創建。

唐朝的武科舉的選拔標準是非常的注重“武功”和身體素質方面的選拔。臨危受命於敗軍之際,拯救大唐於大廈將傾的名將郭子儀就是唐朝的武科舉出生,這位將軍之所以能兩度收復長安,一人就敢騎馬深入回紇人的大營,最為重要的底氣。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郭子儀

郭子儀的弓馬技術非常嫻熟,再加上過人的身體素質。再很多的唐朝記錄中,就有人看到過,郭子儀可以坐在馬上,左右手嫻熟的拉弓射箭。

下馬,就敢揮著陌刀,斬殺敵人,追著敵人奔逐。所以說,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是及其重要的。

武舉到了宋朝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大家都知道,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國家和朝代層出不窮,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武將的實力過於強大,而每次的改朝換代,也基本上都是武將的軍事政變所導致的。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武舉考試場景

鑑於這樣的案列太多,宋朝就一直對於武將保持一種謹慎的壓制政策,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將文臣的地位抬高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謂的刑不上士大夫,就由此可見。

所以宋朝的前期,就根本沒有武舉考試。但隨著不斷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軍事騷擾和威脅,大量的軍事武官戰死於邊境,迫於強大的軍事壓力,宋朝終於在仁宗時期,又恢復了武舉考試,希望可以挑選出能戰之士選派邊疆。

宋朝的武舉和唐朝的不同點在於,唐注重於武將的個人專業素質和體能水平。而宋朝的武舉,在考試“武功”的同時,還要經行策論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武舉人“試金石”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策論還是宋朝武舉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實在宋朝的文科舉中,也有殿試策論一項,文舉與武舉考試科目和內容重複,使得武舉不再注重專業素質要求。這恐怕也是宋朝的戰鬥力一直很弱的一方面的原因吧。

明朝的武舉制度

明朝雖然在建立之初,開設科舉之始,就已經有了武舉。但是因為其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武將的忌憚,害怕會武之人造反影響自己的統治,武舉就一直有名無實。

畢竟朱元璋也親眼看見,自己手下的大將,如常遇春,李文忠,藍玉等人,一旦打破他們的“封印”,原來漢人也可以如此的強悍,甚至可以追逐蒙古人到草原,還把這群天生的戰士打的潰不成軍。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面對這樣的恐懼,朱元璋選擇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毀滅,於是定好重文輕武政策以後,朱元璋就開始了殺戮戰功赫赫的武將。

自朱元璋之後,明朝的武將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第一個地方,就是來自於世襲制度,比如一些有爵位的家族或者衛所的百戶和千戶以及許多軍戶。

第二個方面,是文臣,比如大學士,在明朝很多的高級將領基本上都是由文官擔任。像于謙,殷正茂,孫傳庭和袁崇煥,基本上都是文官擔任高級軍事長官。

第三個方面,就是來自於武舉考試。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但是到了天順三年,明朝就此正式的設立了武舉考試。為什麼一直猶如虛設的武舉,忽然一下子,就被提上了國家日程呢?

首先是土木堡之變,帶給明朝的心裡震懾太大。要知道,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明五十萬軍隊全軍覆沒,特別是最精銳的京軍三大營,五軍,三千,神機營更是損失殆盡。

在此之後,明朝對於蒙古的戰爭優勢就幾乎喪失,而蒙古諸部也通過此戰,看清了明朝的虛實,從此之後,雙方就在邊境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而明朝也因為虛弱,重新修建了長城,並以長城為基礎,設置了九邊,修築衛所和堡壘。因此,一下子,明朝的邊軍的建設和將領的選拔就成為了明軍首當其衝的任務。

其次,在明朝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海洋危機,倭寇之亂。明朝的海岸線有數千公里,但是幾乎都沒有設防,畢竟,對於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一直來自於北方。

其實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有小股倭寇在沿海騷擾,但是因為明朝後期國力衰弱,海防實力大大削弱,導致倭寇的騷亂日益嚴重。

依據明史記載,日本海盜最為猖狂的是在浙江地區竟然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倭寇憑藉這些大本營為據點,開始在內路實施搶劫。

到了1556年,一度有一隻以日本浪人為中心的五六十人的小股倭寇,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和杭州城下,一路上斬殺上萬人。一直到南京兵部怕此事被朝廷知曉,有失國格,才派出幾萬軍隊實施圍剿,才滅了這股倭寇。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倭寇

這一幕幕,上報到內閣,才引起朝廷的重視。軍地對高素質軍事人才的渴求,已經成為了國家刻不容緩的需求。

最後,明朝是依靠農民起義起家的,明朝的二百七十年時間裡,其實也一直伴隨著農民起義。從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開始,就已經開始有農民起義。明朝最後的滅亡,也是因為農名起義最後導致崇禎煤山上吊,明朝滅亡。

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就是明朝重開武舉的重要原因。

明朝武舉制度的地位

有一句話說的好,學的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武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就是“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只要武舉考試合格者,每月都會有俸祿二石米到三石米不等。武舉所有中舉者,都會被送到京城軍營中擔任軍官。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嘉定的武科舉博物館

但是雖然都是科舉考試,武舉的地位卻遠遠不如文舉。在這裡說一個小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浙江紹興有一戶姓邵的人家,這家的孩子自幼喜歡舞槍弄棒,喜歡讀兵書。其祖父對其有著很大的希望,可以讀書中舉,光耀門楣。這家孩子到也還算爭氣,考過了舉人,但是隨後會試,三次都不及第。

迫於無奈,這個孩子就賭氣參加了武舉考試,沒想到文舉連會試都沒考上,結果參加武舉,一下子考了個武狀元。

這個武狀元歡天喜地的回家報喜,卻被自己的祖父罵沒出息,叫他在家靜心讀書,等到來年考文舉,才是正途。由此可見,哪怕武狀元,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還沒有一個三甲的文進士值錢。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明武宗時期,內閣首輔李東陽就說過,武舉考試的內容過於簡單和空乏,即對專業素養的要求不高,也對軍事策論簡單粗暴,因此這樣的考試,很難能選出具有真正軍事素養的武將。

明朝內閣首輔夏言,徐階首輔的老師,就曾經直接說過:

武舉之開設乃選拔蓋世之將才也,雖其規定甚詳,然武舉中試者皆資質平庸,難以委以重任。”

其實不單是明朝的武舉考試內容空乏,很難選出人才,其關鍵的問題,還是待遇使得武舉很難吸引到最好的人才來參加考試。

要知道,武舉中試的人,每個月的俸祿只能有三石米,而一個三品的文官就有六十石米,這個差距也導致很多人哪怕經歷千辛萬苦,萬水千山的阻力,也會考文舉。

武舉的待遇之低,考試的內容相對於文舉簡單,也是導致武舉的社會影響度低於文舉的主要原因。

策神解密:淺談明朝的武舉制度及其影響

到了明朝的後期,很多的文舉的考生因為文舉不行,從而“曲線救國”參加武舉考試,成為很多人獲得功名的一種捷徑,這使得很多真有軍事素質的人才反而被這些有著一定文舉基礎的考生給大量淘汰,從而進入軍隊後,真的是文不行,武不行,給軍隊和社會都留下了很多的詬病。

然而,儘管這樣,也不能說武舉真的一無是處。明朝後期很多著名的將領都是武舉出生,比如像戚繼關,沈有容,俞大猷,孫祖壽,等名將。還有一個明末大明鼎鼎的人物,吳三桂也是武舉出生。

總結

其實細看了中國的武舉之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何中國的三大球始終不行,最為關鍵的是,我們國家因為歷代都是重文輕武,總覺得四肢發達,頭腦就簡單。

使得很多得優秀人才都投身於讀書,而將體育視為考不上大學,和學習不好人的出路。但是人們會發現,反而帶兵打戰的將軍,和在競技場上的運動員,更需要高素質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