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在碎片化时代,我们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阅读。每天看几篇公众号的文章,刷一会儿知乎,读一会儿书,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充分利用了空闲时间。然而,当真正让我们针对某一个事情发表观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脑子里一团浆糊,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什么都说不出。

读书学习就是为了增长知识,开拓眼界,解决问题。然而我们读了很多书籍文章,真正用上了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一个个零散的点,没有用知识体系把他们串联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对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构建知识体系的需要有目的的选书读书。这样就不会存在今天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明天读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这种盲目读书的情况。我们根据知识体系把精力集中在某一领域,就能更快的了解一个领域,感受到读书的效果。

同时,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的创意。我们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会把同类知识和素材放在一起,同一主题下就会积累大量的观点和资料,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会给我们带来灵感,同一领域的大量素材也会让我们对其产生更深刻的见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呢?

1.利用垂直型阅读,建立思考的主场

在职场上有两种常见的发展方向,一种是成为专才,另一种是成为通才。专才是在特定领域具有深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工作者,比如医生,律师等;通才是指在多方面都具有广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者,比如秘书等。通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在一定水平以上,而且不限定特定领域。

这两种人才也对应着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专才对应着垂直型阅读,通才对应着水平型阅读。

所谓垂直型阅读就是在垂直方向上阅读某一特定领域的书籍,深入了解这一领域;而水平型阅读是指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掌握其基础知识并实践应用。

职场人士首要目标应该是通过垂直型阅读成为部门的专才,建立思考的主场。一个人要在职场立足,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个人的技能。

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个人技能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企业特殊技能,就是在公司内部受重视,但是在其他公司不通用的技能,比如使用公司内部开发的APP和软件操作系统;第二种是普遍技能,是在任何一家公司工作都必备的基础技能,比如熟练应用office等办公软件;最后一种技能是职业专业技能,就是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在任何一家公司的同一岗位都能用的上的技能,比如翻译、编程。

很明显,第三种技能才是能让我们在职场上快速立足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垂直型阅读,提高自己的职业专业技能,成为部门的专才。如果你是一名翻译,就多读语言学和翻译技巧相关书籍,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就多阅读医学著作。早日让自己成为部门的专才,才能在职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成为部门的专才之外,垂直型阅读还能帮我们建立思考的主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不同,对待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看法。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思考主场在发挥作用。

我们通过垂直型阅读以及积累实践,就会不知不觉的形成自己思考的主场。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回到自己的主场中思考,就不容易被他人影响,可以有效地思考面临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2.开展水平型阅读,发现新视角

一个人的思维会存在局限性,只会从自己专业领域的角度思考。因此在建立思考的主场之后,积极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获取刺激和启发,并把这些灵感应用在自己的业务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一个人既要进行垂直型阅读,又要进行水平型阅读,但人的时间与注意力终归是有限的,那么要如何维持两种阅读方式的平衡,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快的提升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谷歌的投资基准比,确定自己的读书投资基准。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于全新的未知领域。

我们读书的投资比例也可以效仿这个基准,把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阅读专业领域书籍,2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阅读专业领域周边书籍,剩下的10%的资金和时间于未知领域邂逅。

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是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工作人员,一年有400小时可以用来读书。我们就可以用280小时阅读市场营销专业专业的书籍,用80小时阅读和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消费者心理学等书籍,最后40小时可以阅读其他任意领域的书籍,经典名著,漫画等等都可以。如果我们能每年花费70%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专业领域的书籍,并且全部消化吸收,绝对可以成为优秀的部门专才。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垂直型阅读,积累专业知识,建立思考的主场。然后带着积累的知识走出主场,去了解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并把它们和自己的专业相关联,让主场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过程就是让知识立体化,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过程。

3.以应用为目的进行读书

我们会出于很多目的进行阅读。比如在上大学之前,我们常常为了考试而阅读。我们会阅读考试大纲中必读的经典名著,然后记住这些书籍的作者,主角以及主要情节,以应对考试。而在工作之后,我们读书不再是要记住书中的内容,而是要利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来更好的完成工作。

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有人把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乐读,一种是实读。乐读把读书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把享受当做读书的主要目的。而实读是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最终的目的是将书中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职场人士的阅读通常都是以实读为主。我们希望读过的书能够在我们的工作中得以应用,为我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那么想要把读过的书应用到工作中,我们具体需要如何实现呢?

首先,我们要遵循读书的黄金投资基准,把七成的时间和资金投资在专业领域的书籍中。大量阅读同一专业领域的书籍,做好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的输入工作,才能为之后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提高读书效率和对所学内容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比如我们可以把阅读和学习的时间固定在清晨。通常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忙碌,如果不明确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进行阅读和学习,时间就可能会被一些看似紧急的事情填满。

而且职场人的白天容易被各种工作和生活琐事干扰,所以清晨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早上醒来之后是一天最清醒的时候,这时候大脑会高速的运转,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充分利用这段高效的没有人打扰的时间,进行集中读书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读书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做读书笔记,把有感悟的地方或者有启发性的内容记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在我们想要应用读书获得的知识和方法的时候就不用花费大量时间翻书查找,直接看读书笔记就可以了。

最后,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书籍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和经验教训。

但是每个人遇到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教训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有时候我们会无意识中对书产生依赖感,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放弃自己思考。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书中了解到别人的经验教训,不盲目相信,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才是读书正确的姿态。

4.用笔记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

樊登曾在一个演讲上说,很多人宁愿花费很大的代价,用自己的人生做尝试,也不愿意阅读一本书。

的确,就像有的人想要创业,但是对如何创业一无所知。他会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周围人的建议开始行动,却不会想找一本创业相关的书阅读,学习怎样创业。还美其名曰创业都是这样的,要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只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这样他们也可能成功,但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

但我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在之前就有很多人已遇到过,并且想出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法。这些人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编辑成书,供我们阅读参考。

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是商务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很多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读了很多书,方法学了很多,却依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

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因为知道和理解是有区别的。我们读了一本书,就知道了里边的讲述的内容。而我们想要真正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就需要去实践。把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让它们真正发挥作用。

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套用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取的。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所以我们要学会转换。把读到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的实现进步和成长。

而要完成这种转换,首先我们要大量阅读专业领域内的书籍,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工作中加以实践和确认,对于实践的结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将结果转化成自己的规则,记录在笔记中。

在工作中反复进行这个过程,掌握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应用的教训,才能真正的把学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学以致用。

而且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实践,确定哪种方法是最适合我们的,然后对其总结和记录,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5.编写属于自己岗位的“教科书”

日本的一个茶道家川上不白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阶段论,也就是“守”“破”“离”理论。所谓的“守”就是模仿老师行事的阶段,而“破”就是尝试打破、拆散形式的阶段。而最后的“离”就是对形式进行重新编辑以适合自己,形成自己风格的阶段。我们阅读的过程也与此对应。

初入职场,我们需要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行业知识及具体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大量阅读专业类书籍,建立思考的主场。这也对应着教育阶段论的“守”这一阶段,我们通过从垂直型阅读学习经验,模仿学到的经验方法开展工作,获得成长。

三年后,我们基本可以独当一面,读书也随之进入了“破”这一阶段。这时候我们开始进行水平型阅读,打破专业知识的局限,通过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获得新的启发,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扩宽自己的事业。

你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最后,我们进入到“离”的阶段,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重新编辑总结,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并开始著书立说。这也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我们在每一段工作结束以后,都会总结经验教训,把可以用在之后的技能和诀窍都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这里既包括上边提过的教训笔记,还包括工作开展方式,专业术语等内容。我们在总结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像编写了一个自己所在岗位的教科书。

这些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而成的”教科书“不能和名家著作相提并论,但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公司的这个岗位也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公司的业务,把自己的经验和项目成果总结成教科书,给所在岗位的后辈学习,能为他们提供很大帮助,也会让我们在很多人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