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醒之路》被質疑"魔改" 如何規範文學影視化?

1905電影網訊 近日,由陳飛宇、程瀟主演、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天醒之路》被不少網友質疑“魔改”。

有觀眾指出,電視劇不僅對“蝴蝶藍”原著中的主要劇情和故事線進行了大量改動,還改變了原定的人物性格和CP走向,失望表示該劇“堪稱魔改典範,太顛覆了。”

還有網友表示,原定的女主“蘇唐”被改為了路人甲“秦桑”,直指劇組“路人變女主”的“騷操作”讓人“真是服了”。

隨後,該劇編劇“吐血狂魔李小綿”在微博發佈長文,表示自己最初在接到改編委託時,就“對原著的人物關係做了一個解構”,力求展現“江湖與廟堂的關係”以及“成長於不同環境的少年們在面對家國大義和各自的恩怨情仇間會有怎樣的選擇”。

與此同時,她還解釋稱“原著裡蘇唐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己在改編中也“做了最大程度的還原”。然而,由於原著作者“沒有明確人物後續的情感關係”,因此“蘇唐的後續成為改編時最大的疑惑”。

無獨有偶,改編自夢溪石同名小說的《成化十四年》,近期也惹上了一些風波。

自稱是《成化十四年》編劇的“依依”,指責劇方“魔改劇本”“生加女主”“亂燉CP”,還不給自己署名。

“依依”表示,片方在編劇寫作過程中不僅要求“加女主”,還“沒有貼著原著走”,“魔改”故事線,導致“《成化》播得不理想”。

連尚未開播的IP劇《有翡》,也曾被粉絲爆料隨意更改劇情,致使許多“狗血情節”出現。

去年,主角趙麗穎就曾po出國一張原著和改編的對比圖,似乎間接證實了劇方“魔改”一事。

此起彼伏的質疑,讓我們不禁想問:影視文學改編,真的就這麼難嗎?

影視文學改編,為何這麼難?

“現在很多片方和資方,都不夠尊重原著和編劇。”在接受採訪時,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業內人士指出,由於劇本的主控權常常掌握在資方手中,創作者在改編作品方面常常沒有足夠的發言權和選擇權。

有些會介入劇本創作和改編的投資方,往往傾向於選擇話題度高、但文學性較差,甚至基本邏輯、故事脈絡都存在巨大問題的本子。

“很多人不願意選擇文學性、藝術性強的作品,只願意跟風做一些市面上受歡迎的題材和故事。而編劇在改編時,也經常受到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很難有充足的時間把一部作品進行更好地改編。”

與此同時,為了迎合“更大範圍的讀者群”、促成更大的商業化效益,部分投資方會隨意改變原著人物設定,甚至增減主要故事情節。

“這是為了吸引流量,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不好好選本子,又沒有過硬的改編故事的能力,因此改編後的故事與原作相比常常南轅北轍,既無法沿襲原作的精髓,也無法增加影像化的魅力。”該業內人士說。

除卻浮躁的市場和創作氛圍外,文學作品影像化本身的難度也依然存在。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陳曉雲在《電影學導論》裡曾經提到,文學語言常常依賴於人的想象,人們需要藉助想象來闡釋與重構意義。視聽語言則不同,它是“首先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讓人產生猝不及防的瞬間體驗。”

編劇、影評人紅魚也表示,儘管文學語言與視聽語言有互通性,但兩者本質上就存在巨大差異,更沒法做簡單的等同。

“把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本身就比較難。當創作者需要將文學作品進行影視改編時,往往需要用‘翻譯’手段將高層次的文學語言變成高層次的電影語言,這無疑是件困難的任務。”紅魚說,“當然,這是建立在原著本身文學價值較高的基礎上的。”

從業數年的編劇老張(化名)認為,文學作品的影像化難題,一直存在。

質量高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可複製性,由其改編成功的電影佳作,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因素作用的影響,而非單一創作者可決定。當然,在當下“浮躁的市場環境”中,文學與電影的“聯姻”難題,被更大程度地放大了。

“現在擺在很多編劇面前的問題是:你想找一個特別有文學價值的東西來改編,但投資人只想讓你做一部網絡點擊量兩個億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不做你就沒飯吃,你做不做?”老張在採訪時表示。

拒絕“魔改”

文學改編究竟要怎麼做?

儘管文學作品“影像化”的難度一直存在,但伴隨著視覺化、讀圖時代的觀眾和市場的強烈需求,影視文學改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和娛樂需要。

正如《文學名著改編現象引發的思考》一文中所說,對文學名著等的影視化改編,“符合了人們淺層次視覺化的審美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電影與文學改編,本應是相互促進、彼此共生的“雙贏”局面。

那麼,創作者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原著基礎上塑造劇本、進行影視化改編呢?

紅魚認為,應當“用作者的眼睛看世界”。“卡梅隆·克勞採訪比利·懷爾德時,比利·懷德曾經說過,如果你想改編一部文學作品時,那麼最好是先找到作者在作品中體現出的,他觀察世界的獨特方式。換言之,也就是‘用他的眼睛看世界’。”

老張也表示,創作者在改編作品時,一定要最大程度尊重原著和作者,首先要找到原著觀看世界的視角,充分理解原作,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影像化處理和改編。

“我針對現在的市場情況來講,很重要的是,大家必須尊重原作,當然前提是原作確實是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同時也要尊重作者,尊重讀者,資方也要尊重創作者。彼此有尊重,才能有更和諧良好的創作環境。”

當然,在遵循原作的基礎上,創作者還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藝術的創作規律進行劇本改編。

譬如庫布里克曾經改編的《閃靈》《奇愛博士》,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李安的《理智與情感》《臥虎藏龍》等,均是在原作基礎上加入了複雜人性和深刻思想內核,拍出了與原作比肩甚至更勝一籌的效果。

著名作家王安憶曾經說過,“我的作品並不屬於很容易被導演們看中的作品,事實上我從來也都不是容易被影視導演所看中的作家。”

文學與電影,向來是極易被同時提到的兩種藝術形式。儘管呈現形式不同,但它們互相推動、共同發展,曾經在創作者的巧手妙思下緊密結合,促進了無數優秀作品的誕生。

當下,創作者理應尊重並積極吸收文學作品的養分,以敬畏之心進行創作,努力實現文學與電影最大程度的共贏和共生。

投資方、電影電視劇出品方也應當秉承內容為王的原則,在篩選作品時看重並弘揚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影響,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積極向上的創作環境。

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好作品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