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4月20日,領導人到陝西考察

,首站就去往了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多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基本上已經深入到幾代人的思想中。綠色環保、低碳生活已經成為了當下人們的健康生活目標,"螞蟻森林"種樹更是變身大眾的時尚追求。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是國家整體發展的一個大方向,無論各方面如何追求快速發展,這個大原則是不可撼動的。中國的環保問題不僅依賴於政府的決策與支持,更多的也是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國環境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現狀。

學科佈局與發展

全國193所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機構或院校中,擁有一級博士學位點的有67所。查看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共有111所擁有碩士與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參與評估。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可以看到,111所參評高校中,大多都是"雙一流"高校,非"雙一流"有41所,評估結果最好的是B+(昆明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獲評A類的高校共有15所,A+高校有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3所;A高校是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4所院校;A-為北京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共8所高校。

由此看來,作為工學類學科,理工見長的高校還是頗具優勢,而整體來看,理工院校和綜合型高校還是佔據了大半江山。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的高校,只有8所,分別是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河海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都是A類高校的"選手"。綜合看來,這8所可以說是此學科的"雙料冠軍"了。

再看第三方排名,整體結果也變化不大,基本上該榜上有名的都沒有落下。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清華、南大、北大高居三甲,8所高校也均名列前茅,其他院校排名區間與學科評估幾乎差距不大,唯一亮眼的便是暨南大學,學科評估C+,對應的位次百分位是40%~50%,而在此排名中挺進TOP20,排至前10%。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清華、北大、南大依然位居前三,只不過是北大和南大的"你來我往"。而全國前20的席位中,相比上一榜單,挺進了多所"新面孔"。

總之,實力強勁的高校基本席位穩定,波動微小,變化較大的就是靠後的位置,這就看各高校對此的發展情況。但第三方榜單畢竟指標各有差異,排名自然也要理性看待。

師資與人才規模

學科發展得如何,師資隊伍是關鍵。小編去學科評估A類的15所高校官網統計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相關的師資隊伍情況,由於各高校公佈的數據情況不同,相關學院的整體師資配置和人才數據也不完善。雖然個別學校的數據出現暫缺,但整體的師資與人才規模可以映射。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從專職教師的規模來看,清華大學的環境學院無疑是規模最大的,院士數量也是佔據最大優勢。其次便是同濟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7高校,教師規模也都超過100人。

而頂尖人才隊伍,各高校有所差距。顯而易見,清華、同濟的院士數量領先其他高校,大多頂尖名校的高層次人才數量可觀,長江學者、傑青、優青等人才基本都無空缺。

而也有一部分院校並無院士領銜師資隊伍,甚至其他人才隊伍建設都稍顯欠缺。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或許是個例外,畢竟這是一所"精悍"的高校。

相關項目立項與經費

高校的學科建設需要人才支撐、需要科研項目支撐,這些自然都離不開"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每年的項目立項在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也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想要學科建設與研究出成果,項目立項與經費資源必然是主要來源之一。

由於各高校的學科建設經費在公開渠道獲取困難,小編找到了2016-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性及經費的情況,我們就從這15所A類學科高校中看一看。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聚焦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現狀:從高校排名、師資隊伍、項目基金看

圖中可以看到,在2016-2018三年的項目立項和經費中,浙大、同濟、北大等高校都位於前列,這三所院校的經費總額都高達7000餘萬,而最少的也將近1000萬。

從以上數據來看,不管是學科評估、第三方排名,還是人才隊伍建設、項目基金資源等方面,高校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分明的。整體來說,15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基本穩定,而入選一流學科的8所優勢更是明顯。

中國在生態治理方面的工作是一段長跑,未來只會需求更盛。想要打好這場持久戰,位於後段的高校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文章數據來源:裡瑟琦智庫、青塔、軟科,如有失誤,歡迎指正。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注"高校與科研",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新鮮資訊和原創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