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均期望壽命83.66歲,為啥全國領先?看看社區助餐點就知道了

4月24日上午9點45,和往常一樣,送餐員邢師傅會準時來到愚園路街區市民中心的門口,在那裡,從配餐公司中央廚房運來的熱騰騰飯菜已經用麵包車送達,他領取50多份餐食,裝進自己電動車的送餐保溫箱後,馬不停蹄地踏上為街道的老人送餐之旅。

刑師傅供職於一家和愚園路街道合作的智慧助老服務中心,自疫情緩和以來,希望包月送餐上門的老年人明顯增加很多,刑師傅說,每天他得更早出門,趕在飯點之前把餐都送完,這樣才能保證最後一單的老年人吃飯的時間也是正好的。

刑師傅很喜歡在愚園路的各條巷弄裡穿梭送餐,他覺得這裡很有老上海的味道。


陳阿姨就住在老年助餐點旁邊,不過疫情過後,腿腳不太方便的阿姨選擇了送餐上門的服務。


馬阿姨是助餐點的老面孔,她很喜歡每天配送的飯菜,有葷有素,味道也很好。


刑師傅送每次餐到90歲的楊爺爺和汪奶奶家,爺爺奶奶都會熱情地和他打招呼,刑師傅說,相比起平時接別的平臺送餐訂單,老年人對待他總是更加熱情。而且,因為每天送餐的是熟面孔,大家後來都相處成了朋友。


中午11點半,楊爺爺和汪奶奶老兩口準時開飯。


汪奶奶是50年代的女排國手,而楊爺爺當時是國家體育總局的俄、英、日文翻譯。兩人隊裡相識,成為一對能文能武的傳奇伉儷。每當家中來客人,楊爺爺都會拿出當年他為周總理做翻譯時的照片,回憶起自己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


老兩口的子女早年已經定居國外,年事已高的二老腿腳不便,通過助餐點包月送餐上門,省力省心。疫情期間,助餐點被迫關閉,吃飯對二老造成了不小的挑戰,汪奶奶說,每天不是下餛飩就是下麵條,助餐點恢復以後,簡直把他們從餛飩和麵條的“海洋”中拯救了出來。

除了刑師傅這樣的外賣小哥,在每天為街道里的老年人送餐之外,在 江蘇路街道愚園路街區市民中心二樓設立的助餐點,每天也已經照常開放。雖然也提供堂吃的服務,不過老年人幾乎都選擇過來自提,拿回家吃。

10點整,餐飲配送公司的小哥用專業的保溫箱將餐食送到助餐點。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張馳

圖片編輯:張馳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觀新聞 董天曄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