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寶“爆雷倒貼”:金融機構要當好“守門人”,有投資人一直誤以為購買的是理財產品

■ 觀察家

無論是投資者准入把控、風控處理機制還是善後處理機制,中行都有值得反思之處。

WTI原油跌入負值,牽連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原油寶“爆雷”事件有了新進展。據新京報報道,針對一些投資者的指責,中國銀行發佈情況說明,闡述了自身所起到的相關信息及風險告知責任,同時表示將全面審視產品設計、風險管控環節和流程,在法律框架下承擔應有責任。

中行原油寶“爆雷倒貼”:金融機構要當好“守門人”,有投資人一直誤以為購買的是理財產品

在此事件中,中國銀行和相關客戶應當說各有責任。投資者必須明白,期貨投資需要更為專業的市場認知,也不能當“甩手掌櫃”,把投資寄託於博彩式的“抄底”或“追高”。但從中行角度而言,需反思的地方更多。

一直以來,期貨市場容易吸引高風險偏好和過度投機的投資者,但投資者如對此缺乏深入瞭解,或本身承受能力偏弱卻想以小博大,就並非是期貨市場合格的參與主體。這固然要投資者自身有清醒認知,但中國銀行也應起到更為完善的投資者教育作用,包括切實履行適當性原則。

所謂適當性原則,是指金融中介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與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水平、財務需求、知識和經驗之間的契合程度。這要求金融機構有義務在對投資者合理調查基礎上,也要有風險認知、承受能力等基礎測試,方能向其推薦相應的金融產品。

但在這起事件中,有爆料稱,部分“原油寶”投資者一直誤以為自己購買的是理財產品。此說若屬實,中國銀行之前是否存在產品介紹說明信息不充分等問題,值得懷疑。如有投資者就此提起訴訟,中國銀行就需舉證說明。而針對交易時間太晚、未按規定強制平倉的爭論,中國銀行是否盡到審慎經營及勤勉義務,也需考量。

據最新消息,有投資者反映稱中國銀行已在4月22日關閉其“原油寶”交易賬戶,原油寶操作界面內容被全部清空,包括客戶持倉情況與交易記錄等均消失不見,並表示部分地區支行已扣除保證金賬戶。而中國銀行客服也表示,如未補足保證金,將視為欠款,其有權向人民銀行申請將此納入徵信。

中國銀行這些後續動作更多傾向於維護自身利益,有簡單粗放之嫌,這不僅會對受損投資者造成情緒衝擊、激化矛盾,同時給人以規避自身責任的觀感。而從中也可看出,無論是投資者准入把控、風控處理機制,還是善後處理機制等,恐怕都有值得中國銀行反思之處,尤其是此事涉及投資者眾多、金額巨大。

這其實也提了個醒:考慮到我國部分投資者群體不夠成熟、專業性較弱這一現實情況,金融機構更要在期貨等高風險金融產品上做到嚴格管理,包括營銷宣傳、投資者資格審核、投資過程專業化指導以及更完善的風險預警等,要更好履行投資“守門人”角色,避免因管理不當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畢舸(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