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三爷

三爷念念不忘自己是河南人,常说中原大地文化底蕴深厚,说自己乃中原名门望族之后。

三爷的爷爷乃前清秀才出身,因捻军作乱致家道中落,又遇荒年,走投无路,只得携家带口,背井离乡,从老家归德府经山东渡渤海九死一生闯关东,最后流落到东北吉林这嘎达,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和娴熟的垦殖手艺,一家人披荆斩棘,烧山开荒,垦出片片田地,到三爷这一代,已有良田百十墒。

三爷姓刘,名崇德,字向善。三爷人如其名,秉承耕读传家、孝善立身之家风,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修路架桥,一生善行无数。方圆百里都知道三爷的大名,流民、佃户纷纷前来投奔,人越来越多,三爷家所住的地方,逐渐就形成了一个村庄,人们感念三爷仁义,以三爷名字为村名,称崇德村。在三爷的感召下,崇德村民风淳厚,秩序井然。

小小说:三爷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然而好景不长,小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爷虽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只有采取不合作主义,小日本和伪满政权将三爷视为重点监控对象。为应付日伪的苛捐杂税和种种敲诈勒索,三爷疲于奔命,但仍不忘接济乡邻,有时甚至不惜变卖田产。

抗战胜利,三爷刚想长舒一口气,结果国共内战再起,东北成了内战前线,双方捉对厮杀,你来我往,社会秩序失控,东北土匪也迎来了最后的疯狂,浑水摸鱼,四处横行,烧杀抢掠。

为了守护一方平安,三爷仿照祖辈防捻军经验,率先倾尽家财,并号召全村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围着崇德村修建高大的寨墙,筑起炮台,购买枪支弹药,请来护院保镖,训练村丁,不求伤敌,但求自保。寨墙修好之后,附近山头的绺子几次来袭,都没有得手,崇德寨不好惹的名声在土匪中传开了,几家土匪大掌柜甚至互相较劲儿:“谁他妈的有本事,就去砸了刘三爷的窑!”

人怕出名猪怕壮,三爷很想低调,可一旦被土匪盯上,那是咋也躲不掉的。

腊月里的一天,三爷带人到县城办事,回来已是黄昏,走到离寨门二里多地的时候,突然发现沟边雪地卧着一个人,走近一看,是个二十多岁的汉子,衣衫单薄,面色苍白,气息奄奄。

三爷善心大发,就要招呼从人抬回寨内施救,有人谏曰:“三爷,您老有令,兵荒马乱,生人夜不入寨!”

三爷沉吟片刻,说:“天寒地冻,我若不救,此人必死。”

三爷执意让人把汉子抬回寨内,并将其安置到自家东厢房,连夜安排先生救治,同时暗地里交代家人严加防范,不离左右,待其醒来后,问明情况再做决定。

次日一早,三爷亲自来看望汉子。汉子早已醒来,见到三爷,口称救命恩人,翻身下床,纳头便拜。

三爷忙弯身将其扶起,问:“听兄弟口音不像本地人?”

汉子被三爷按回床上,讲了一下自己的来历。

汉子叫张尚德,河南开封人氏,抗战爆发前在北平读书,北平沦陷后,投笔从戎,到东北参加抗联,后来队伍被打散,他四处闯荡,想再谋一个出路,不想昨日上午路遇土匪,不但将他行李盘缠洗劫一空,还将他身上皮袄一并剥去,冻饿交加之下,他勉强走到崇德寨前,便一头栽倒在路边雪地里,要不是三爷仗义搭救,早就一命呜呼了。

三爷一听,这汉子既是河南老乡,又是读书人,还是抗联英雄,只觉心头一热,抓住张尚德的手说:“兄弟,我没有救错人啊!”

三爷留下张尚德,二人日夜交谈,谈中原文化,谈抗联轶事,谈国家局势,当真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半月后,月黑风高夜,凌晨时分,崇德寨寨门突然大开,当地最大的土匪胡大麻子的队伍一枪未放,百十号土匪一窝蜂地涌进了寨门,满街大叫:“乡亲们不要怕,二当家的有令,只抢钱财不抢人!”

崇德村各家各户金银细软全被洗劫一空,好在无人伤亡。事后清点,三爷的贵客张尚德失踪,三爷损失最大,除了钱财被抢外,田契也全被烧毁,三爷家三代积累,旦夕之间一扫而光。

春节过后,传来消息,胡大麻子盘踞的擎天峰被东北民主联军通过里应外合攻破,起获的金银财物装了几马车,内应据说是二当家的。

一年后,土改进行到崇德村,三爷无钱无地,虽说有三间正房,六间厢房,但家里人口多,按标准被划为中农。

三爷有五个儿子三个闺女,三爷思想开明,重视教育,儿女都通文墨,是革命急需的人才,因此相继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大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三爷活到九十八岁,无疾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