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本文轉自:大J小D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發起一個投票。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孩子被打,要不要鼓勵打回去,差不多80%的朋友都是選擇讓孩子打回去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時我的小助手可兒看到了微博的結果,就在我們工作群說,啊,為什麼都是鼓勵自己孩子打回去啊?


結果,我們小團隊剩下的幾位成員都在說,當然打回去啊,不然呢?


就像我今天想寫這篇,她們幾個都在說,不用寫啊,我根本不需要看,答案不是很清楚嗎?!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育兒很個人,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需要強求統一。我今天之所以還想繼續寫寫,就是當我們直接給出一個結論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考慮過下面這三個問題。


1


溫順性格的就是不還手怎麼辦?


不光是孩子,我們想想自己和周圍朋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被欺負了,一定以牙還牙”。


我們需要認可並且允許有一部分孩子就是天生性格善良溫順的。


我就是這樣的,小時候外婆帶的比較多,石庫門孩子一起玩,打鬧時我總是那個“吃虧”的孩子。其實大部分情況下,我並不在意,但是外婆卻很在意。


每次看到我被誰推了,她就會拿著掃帚出來趕走那些孩子。然後把我帶回家後,就一個勁地說,你怎麼這麼沒用啊,被人欺負了,都不知道還手嗎?以後誰敢推你,打你,你就打回去。


一直到大學,我只要遇到社交衝突,壓力就很大。後來回想發現,其實我並不是真的害怕衝突,而是害怕自己“軟弱無能”形象的出現。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如今回想,才意識到這就是成人對於事情的反饋,轉嫁到了我的身上,讓我有“受害者心理”。


被蓋棺定論地認為,我是好欺負的。而成人的評價來源只是因為我被推了沒還手。


現實中這樣的孩子其實不少的,我見過不少父母著急要求孩子打回去,看上去是在自衛,給孩子撐腰。


但當這個孩子就是做不到時,他反而感受到自己的無力感,這份無力已經不僅僅是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而是父母長輩的這個沉重的標籤。


2


打回去後被打的更嚴重了怎麼辦?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了,然後被打的更嚴重了怎麼辦?


我不知道大家觀察過低幼孩子之間的打鬧吧,一般來說,打人的孩子都是對事,而不是對人。


我想玩你的玩具,上手打一下;我想先玩滑滑梯,上手打一下。打完後,那個孩子就該幹嘛幹嘛去了。


那如果我們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大概率其實就是把“對事”轉移到了“對人”。那麼接下來不可避免的是,結果孩子被打的更加厲害了怎麼辦呢?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很多人也許會說,那這怪對方沒家教啊,對方父母不負責啊。是的,可以怪,但對於養育孩子來說,我最關心的是自己孩子的狀態。


房子失火了,是先怪放火的人,還是先自己逃出屋子?這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


如果我們鼓勵孩子打回去的初衷是讓他們可以保護好自己,那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孩子建立的聯繫是什麼?


他們會困惑,也會害怕,因為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無法保護自己。


社交不是割裂的,每一段的體驗都會影響到孩子對接下來的社交的心態。


3


結果也愛打人了怎麼辦?


最後一個情況,就很顯而易見了。孩子長期以往,也養成了愛打人的習慣,只要不順他心意的,一言不合就上手,反正這是家人告訴他的方法。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多慮了,只要和孩子講清楚情況就好了,告訴孩子哪些情況可以還手,哪些情況不能打人。


理論上來說這挺對的,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學齡前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不具備“情景解讀”的能力的。


所謂規則內化,就是時刻保持規則的一致性。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4


不好欺負不代表張牙舞爪


我是從小被認為膽子小的孩子,高中時最要好的閨蜜是個蠻“潑辣”的女孩。我記得很清楚,那時還跟著她學習怎麼“吵架”,可是真的做不到。


這件事其實一直很困擾我自己的,總有不少人會說我善良,但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我總不覺得善良是個褒義,直到我大學出國留學後才得到改變。


當時我的一個教授對我說,善良不只是善待他人,也要自己做個友善的人。而且更加關鍵的是,你的感受是什麼。


(Kindness is not just being nice to others but also being nice yourself. And most importantly, it's all about how you feel.)。


這句話是讓我醍醐灌頂的,長久以來,我們把懦弱堅強都簡單等同於了“有沒有做某個行為”,而我的教授讓我明白了,更加關鍵的是自己的感受。


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啊,被“欺負”這件事,真正可以界定的其實就是受到的那一方。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回想我小時候,大部分情況下我其實並不介意,但大人們已經貼上了標籤說,這個孩子太懦弱了。


而長大後,有些事情本可以更好解決的,但我似乎急於想證明自己不懦弱,而變得張牙舞爪。


有話好好說呀,幹嘛總是嚷嚷?

我是來好好和你談事情的,你急了就沒法談了?

怎麼啦,講道理還準備動手啊?

那你有道理要講出來的啊,悶在心裡自己委屈那是活該!


上面這些對白,熟悉嗎?


但想過嗎?我們現在對孩子說,“誰打你打回去”,等這個孩子長大是不是就變成了這樣的人呢?


歸根到底,我們把過往經驗裡某一些極端例子變成了全部。有理有據捍衛自己利益並不需要嗓門大或者動手,做好人也不意味著自己沒有底線。


可惜,這個道理當年並沒有人好好教給我。


5


善良需要有鋒芒


在美國,從幼兒園起就會教孩子區分這三個詞:agressive(侵略性)、assertive(堅定的)、passive(消極的)。


孩子從小被教育,要做個善良又堅定的人。我們通常說的“老好人”,其實就是消極的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這才是我們父母更該重視的課題。


善良又堅定,就是我們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達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為自己發聲。


但要用禮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而不要傷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體。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教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的”人,不少幼兒園都會用用這樣四步。


  1. 說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搶了我的玩具...”;
  2. 說出你的感受,“你這樣做,我很不喜歡...”;
  3. 說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還給我...”。
  4. 如果以上三步沒有解決問題,可以先走開保證自己安全,與此同時尋求成人的幫助。


不少父母看到這估計就會說,這麼做沒用啊,很多“熊”孩子打了我們的孩子,我孩子就只能口頭說說啊,都沒反擊。


其實,孩子被欺負後最關鍵的是,保護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


身體的傷害都是一時的,但是心理的影響卻能一輩子。這些影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孩子最親近人的反饋。


當我們因此每天都在害怕孩子被欺負,總是在教孩子反擊,總是詢問或者評價孩子,“今天XX有沒有欺負你啊,你有沒有保護自己啊”,我們就是在強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當孩子可以堅定地說出這些話時,他們的心理優勢已經回來了,即使沒有打回去的反擊,他們也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自己明白也讓對方明白什麼是對的。


用“打”來反擊,並不是絕對不可以。


但這應該是孩子掌握瞭如何捍衛自己權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後,自己對局勢的判斷作出的選擇,而決定不是父母告訴孩子的必須選項。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80%父母沒看到背後的育兒盲區


這個話題其實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在引導小D的過程中,有個自己的評判標準:我現在所告訴她的方法,是否適用於成人世界?


小時候的“被打”,可能長大後遇到的就是,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工資少了,被找茬了,總被差使,等等等等。


這時最有力量的反擊,不就是說出事實、說出感受、說出自己的需求、向關鍵人物求助?而多少成年人是可以完全做得到呢?


為什麼,我們內心很不舒服,夜不能寐,但卻沒有勇氣做這些呢?於是我們把自己“做不到”的這份缺失,轉移給了孩子,“希望自己孩子不要像我這樣”。


但是,我們概念失焦了,現在的你做不到這些,並不是小時候不敢“打回去”,而是從小沒有體驗過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


在我們還能影響孩子的時候,多教會他們善良和美好,多教會他們底線和原則,也多教會他們理解和原諒。


這三樣一起,才是構建一個人的格局,這比“打回去”更加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