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中國人》專寫中國人劣根性的,為何當時暢銷?

《醜陋的中國人》,作者中國臺灣作家柏楊。該書1985年出版於中國臺灣,當年即評為臺灣年度暢銷書。

該書結集作者的數十篇雜文,主要內容是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子孫後輩永遠受感染,且持續不斷。

該書一版再版,還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譯本行世。當時,好像沒被西方人利用,提個諾獎什麼的,也沒被廣大讀者噴,似確乎熱看的人很多,這是為什麼?如果放到今天出版,又會出現什麼情況?

此書收集的都是以20世紀80年代初期,柏楊在各個學校所做的演講文章為主。而該書所有文章,都圍繞一個相同的中心主題,即是作者序言所說的:“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為此,作者他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子子孫孫受感染,不能痊癒。這是全書核心及全部內容。

在文中,柏楊對被保守觀念禁錮的中國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大膽剖析中國國民的“劣根性”,自揭家醜,曝露惡習。

創作背景

此書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受歡迎的。此篇講稿和另外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以及柏楊的三十幾篇雜文、近二十篇的回應文章結集出版,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自言:“中國人是一個受傷很深的民族,沒有培養出讚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展成自鬥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化動物。更由於在醬缸裡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汙染,很難跳出醬缸的範疇。”

因此作者要寫《醜陋的中國人》一書,讓中國人知道自己的缺點。痛心中國的“醬缸文化”,反省中國人的“醜陋”,就是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

《醜陋的中國人》專寫中國人劣根性的,為何當時暢銷?


《醜陋的中國人》專寫中國人劣根性的,為何當時暢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