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前言

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以裝甲部隊為進攻先鋒的德軍在蘇聯取得了較大的戰果,但同時德軍自身也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蘇軍的坦克數量不僅大大超過德軍的預計,其以T-34坦克為代表的新式坦克更是讓德軍大吃一驚。德軍發現自己現役最好的裝備短管75毫米火炮的IV號中型坦克和最新的50毫米Park 38型反坦克炮都無法有效對付蘇軍新式坦克,德軍裝甲部隊在遇到蘇軍新式坦克時十分被動,以致損失慘重;而步兵部隊在遇到這些坦克時也完全無法抵擋,史稱“T-34危機”。

面對前線部隊的恐慌情緒,1941年11月,希特勒親自下令,參考俘獲的T-34坦克,研製德軍新型的中型坦克,共由亨舍爾、戴姆勒-奔馳、斯柯達、MAN四家公司參與競爭。經過多輪淘汰,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的VK 3002db(db即Daimler-Benz公司的縮寫)和MAN公司的VK 3002m進行最後的競爭。最終,VK 3002m勝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Pzkpfw V“黑豹”中型坦克。

那麼,VK 3002db就沒有機會嗎?或者說,“黑豹”真的是德軍新一代中型坦克的最佳選擇嗎?

VK 3002db為什麼會落敗?

為了重新奪回戰場上的性能優勢,德國軍方要求新款中型坦克要比現役的IV號坦克在火力、戰術機動能力以及裝甲防護三大性能上全面升級。

1942年3月,戴姆勒-奔馳公司和MAN公司分別向柏林遞交了各自的設計方案,其中戴姆勒-奔馳公司最初的候選型號為VK 3001db。在隨後,兩輛原型車在射擊精度、機動性和防護性上進行了各種測試。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戴姆勒-奔馳公司的VK 3001db方案的木質模型,採用了結構較為簡單的大直徑負重輪和拖帶輪的佈局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MAN公司的VK 3002m方案線圖,採用了較為複雜的交錯式負重輪的佈局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兩型候選車型側視圖對比,其中VK 3002db方案已經更換了和VK 3002m一致的交錯式負重輪佈局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兩型候選坦克性能參數對比,不同處予以標紅

從火力上看,兩者都使用了威力強大的75毫米KwK 42 L/70火炮,而由於VK 3002m的車體更重並且使用了扭杆懸掛和交錯式負重輪的組合,作為火炮射擊平臺顯得更加穩定。

從機動性能上看

,兩車選用的發動機一致,而由於VK 3001db緊湊的車體獲得了較輕的車重,其機動性比VK 3002m更優;VK 3001db使用帶液壓助力的梅巴赫 L600C操作轉向系統設計精良,使得其操縱更加靈活;在續馳里程上,由於VK 3002m的燃料箱更大,使得其續馳里程比VK 3001db要多出近40%。

從裝甲防護上看,兩者不分伯仲,而VK 3001db在炮塔正面以及車體後部的防護上要比VK 3002m略強一點;考慮到VK 3002m的車體更高更長,VK 3001db更加低矮的車體擁有更加優良的防彈外形。

從車體外形和佈局上看,VK 3001db和T-34更為接近,汲取了T-34坦克的多項設計精髓,在車體設計上全面採用了T-34經典的傾斜式裝甲佈局以及大直徑負重輪和寬幅履帶,同時將發動機和變速箱全部後置,炮塔略前置,使得整車更為緊湊,也降低了整車車高。

而VK 3002m則更像傳統的德式坦克,雖然也採用了傾斜式裝甲和寬幅履帶,卻使用了行駛平穩同時結構複雜的交錯式負重輪佈局;沿用了III號、IV號坦克變速箱前置的佈局,連接前部變速箱和後部發動機的傳動軸使得車體更高更長,整車顯得更為高大威猛。

最初,希特勒更欣賞戴姆勒-奔馳公司的VK 3001db方案,但是在1942年5月11日一個委員會進行最終設計評估時,MAN公司被宣告中標,理由如下:

  • 相比VK 3001db的鋼板彈簧懸掛,軍方更偏向於VK 3002m的扭杆懸掛;
  • VK 3002m的懸掛系統使得火炮射擊時更加穩定;
  • 較長的75毫米 KwK 42 L/70火炮使得VK 3001db的小型炮塔需要重新設計,很難按期完成設計製造工作,而VK 3002m的炮塔是現成可用的;
  • 雖然VK 3001db的液壓操控系統更加先進,但VK 3002m的操控卻更加可靠。

希特勒在拿到評估報告後經過徹夜研究,於次日晨宣佈認可委員會的看法,批准選用MAN公司的VK 3002m方案,戴姆勒-奔馳公司的VK 3001db方案落敗,VK 3002m方案的最終生產型就是Pzkpfw V“黑豹”中型坦克。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雖然VK 3002db修改了懸掛系統,但依舊未被認可

戰爭中後期德軍坦克設計的問題

  • 被帶入歧路的德軍坦克設計

二戰初期,德軍坦克的整車設計較為均衡,但是火力偏弱。在經歷了法國重型坦克、英國步兵坦克和蘇聯新式坦克的接連刺激之後,德軍坦克的設計思想開始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火力至上”的道路。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1941年,德軍裝備50毫米L42火炮的III號中型坦克,其定位是“戰鬥坦克”,以消滅敵方坦克為主要作戰目的

1941年至1942年間,德軍為正在定型中的50噸級“虎”式重型坦克配備了88毫米 KwK 36 L/56火炮,為正在選型中的35噸級新式中型坦克確定了新型的75毫米 KwK 42 L/70火炮。此款75毫米火炮雖然口徑略小,但是身管更長,其穿甲威力甚至超過了“虎”式重型坦克配備的88毫米火炮。75毫米KwK 42 L/70火炮較大的後坐力使得新式中型坦克必須具有更加穩定的懸掛設計,也導致車重也不斷增加。最終生產型“黑豹”車重超過45噸,遠超35噸的設計車重,成為一款更接近重型坦克的“偽中坦”。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1943年夏季,生產型的“黑豹”D型坦克

被譽為“二戰最強中型坦克之一”的“黑豹”,其“強大”或許更多地表現在那門75毫米 KwK 42 L/70火炮身上。為了裝備這門強力火炮,“黑豹”高大的車身和薄弱的側面犧牲了隱蔽性和防護性;超重的車體不僅犧牲了機動性,也導致動力系統故障率較高;扭杆懸掛和交錯式負重輪的組合雖然獲得了良好的道路通過能力和射擊穩定性,但卻過於複雜而且維護困難,其一系列弱點使得其“二戰最強中型坦克之一”的身份充滿爭議。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黑豹”裝備的75毫米 KwK 42 L/70火炮擁有較長的身管,其發射的穿甲彈具備強大的穿甲威力

同時,由於“黑豹”坦克精密的構造所帶來的更多的製造工時,使得其總產量不過6000輛,遠遠低於總產量約8.4萬量的蘇聯T-34中型坦克和總產量近5萬量的美國M4中型坦克。“黑豹”坦克雖然戰力超群,但卻經常需要面對數倍於己的對手,雖然憑藉性能優勢總能打出較高的交換比,但卻很難扭轉不斷惡化的戰局。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在一條公路上被擊毀的6輛“黑豹”,仍然保持著行軍縱隊,推測是遭到來自側方的伏擊火力

不僅是“黑豹”中型坦克,類似的“火力至上、先炮後車”設計思想也體現在德軍在戰爭中後期設計的一系列新型坦克上,例如著名的裝備88毫米 KwK43 L/71火炮的“虎王”重型坦克。其同樣也面臨車體超重、機動力低下、製造工藝複雜等一系列問題,也使得火力強大“虎王”不僅產量很少,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也相當有限。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留存至今的“虎王”重型坦克,雖然其防護超群並且火力強大,卻因為機動性能的短板不得不經常被拋棄或者自毀


  • 更加平衡的盟軍坦克設計

與德軍“火力至上、先炮後車”的坦克設計思想不同,蘇聯和美國的“先車後炮、性能平衡”的坦克設計思想更加理性,其以T-34、M4為代表的中型坦克的機動、防護、火力三大要素也更加均衡。

同時,蘇聯和美國中型坦克結構簡單、工時較少的特點使其十分便於生產;而其性能可靠、故障率少的優勢使得其便於維護,其野戰出勤率遠高於德軍同類坦克。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蘇軍在戰爭後期裝備的T-34/85型中型坦克,憑藉其數量優勢形成了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不僅是美軍,其他盟軍也大量裝備了M4中型坦克

或許VK 3002db更適合德軍

機動、防護兩大性能更加平衡的VK 3002db繼承了蘇軍T-34中型坦克的諸多優點,但同時也使其外形與T-34坦克過於相似而較難區分;而VK 3002m高大威猛的形象或許更符合德國人傳統的審美習慣,這或許也是VK 3002db在競標中落敗的原因之一。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T-34坦克和VK 3002db的側視圖對比

平心而論,裝備大威力的75毫米 KwK 42 L/70火炮的生產型“黑豹”坦克都明顯超重,而對於“身板”更加小巧的VK 3002db來說,安裝此型火炮後,整車更是顯得侷促。或許德軍明智的做法是暫時放棄威力過剩的75毫米 KwK 42 L/70火炮,而為VK 3002db配備威力略小但卻夠用的75毫米 KwK 40 L/43或者KwK 40 L/48火炮,同時留出升級的空間以方便未來更換身管更長、威力更大的火炮。如此不僅可以快速定型和便於生產,同時也將使新型中型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上更加均衡。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戰爭後期,裝備75毫米 KwK 40 L/48火炮的IV號中型坦克H型,其火炮能有效對付盟軍的中型坦克

如果德軍在1942年選擇性能更加均衡的VK 3002db作為新型中型坦克,那麼在1943年的一系列重要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或許將會得到性能更加可靠、數量更為充足的新型坦克,從而能在隨後的作戰中獲得更多的局部勝利並獲得戰役主動權,也將使盟軍付出更加慘重的損失。

然而,隨著盟軍實力的不斷增長和德軍實力的不斷耗損,德軍很難重新奪回在斯大林格勒失去的戰略主動權;而隨著德國戰爭潛力的逐漸枯竭,德國失敗的命運也很難被改寫。

那些曾經活躍在戰場上的德軍坦克以及尚未走出圖紙的坦克原型車,都無法擺脫被歷史塵封的命運。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戰爭末期,在德國城市裡被美軍擊毀的“黑豹”坦克

淺談1942年德軍中型坦克的競爭:VK3002db VS VK3002m(黑豹)

戰爭末期,盟軍在德國兵工廠內找到的VK 3002db原型車體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