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历史上的宋朝是让人相当虐心的王朝,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国家内忧外患不断,但是还是有一大批人才于这个时候涌现,他们力革时弊,重振朝纲,为宋朝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就比如宋仁宗时期曾推行的“庆历新政”,就是北宋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这场改革在中央集权统治一体化中起了一定的调节和完善的作用,虽然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一说到庆历新政,估计大家想起的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大人,再有就是一同推动新政实施的富弼、韩琦等人,但是很多人却常常忽略了其背后一位大力推行者,那就是杜衍——北宋历史上的“百日宰相”。

这位杜衍,是唐代名相杜佑之后,因曾被封祁国公,世人又叫他“杜祁公”。他不仅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推动者,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和艺术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杜衍为人品德端方,虽然只做过一百二十天的宰相,却被后世誉为良相楷模。“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曾巩就赞其“古之良宰相者无异焉”;南宋著名文学家洪在其《容斋续笔》中把杜老比作唐代的褚遂良、张九龄等名相,与寇准并列为名相系列;《宋史》中更是将他直接列为当时的“四大贤相”之一。那么杜衍究竟是怎么只用一百二十天就收获这样的口碑呢?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百日宰相” 杜衍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杜衍在做官之前曾有一段苦情史:母亲改嫁,继父不肯收留他,两个哥哥欺负排挤他、甚至拿剑砍他。无家可归的杜衍孤身一人在孟洛一带流浪,这一流浪就是好多年……

杜衍的悲惨童年史,怕是可以出一部书。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杜衍在流浪时期遇见了贵人——一富户相里氏,他见杜衍虽落魄却仍气质高雅,仪表不俗,当即收留这个年轻人供他苦读,还把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了他。几年之后,杜衍不负所望,进士及第,在各地辗转为官,以善治狱闻名,成为当时风评最好的地方官。

是金子就会闪闪发光,杜衍的贤名很快就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朵里。杜衍的官也是一升再升,最终位至宰相。仁宗这个皇帝呢,在位时虽然国威不振,但身边却聚集了一大帮政治人才,简单地列一个不太全的名单:范仲淹、杜衍、吕夷简、包拯、庞籍、韩琦、富弼、文彦博、狄青、张方平、赵抃、唐介、吴奎、范镇、吕惠卿、吕公著、宋庠、吕大防、吕公弼、范纯仁、王安石……再看一下当时文化方面人才的名单: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蔡襄、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黄庭坚、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沈括……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因此杜衍这样的贤才受重用,仁宗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仁宗不仅重视人才,还十分擅于纳谏,不以帝位压人。宋代名臣包拯,经常直言进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动不动就喷皇上一脸吐沫星子。仁宗皇帝非但不怒,倒还时常反过来安慰包拯,其气量也是可见一斑。仁宗对杜衍也十分宽仁,杜衍为相时,他对杜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言听计从。当时北宋朝廷政治腐败,走后门的风气那是屡见不鲜。仁宗的一个爱妃就曾向仁宗吹枕边风,想给自己的亲戚谋个差事干干。仁宗沉浸温柔乡中,当时就随口应了。结果任官条子到了杜衍那直接被拦了下来,杜衍拿着条子,气势汹汹地找到皇上。仁宗见了杜衍生气的样子,当时先怂了三分,抢先告罪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杜衍就是不肯答应。仁宗无法,只得收回官员的任命。

事后仁宗回想起来,也一再感叹:“如果没有杜衍在我身边,我不知道要封多少没用的官。”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宋仁宗赵祯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世人称赞庆历新政时,往往歌颂范仲淹有“贤相之风”。却忽视了在当时,新政推行的幕后,是真的有这样一位贤相的。

根据《宋史》中的记载,陈师锡任监察御史时曾向仁宗建议“擢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以成庆历、嘉祐之治”,这里可以看到杜衍是推行新政的重要人员。实行新政,首先少不了的当然是皇帝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宰执人员的推动了。宋朝的政务掌握在中书门下,此职务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一职。副宰相为“参知政事”,正是庆历新政推行时范仲淹的职位。而当时的另外两位新政参与者富弼和韩琦当时只是枢密副使。再往上就是杜衍、晏殊、章得象三位宰相了。章得象忙着黑范仲淹,这个人显然对新政的推行没啥帮助。晏殊呢,当时也不支持范仲淹。所以唯一在新政背后默默出力的宰相,就是杜衍了。

庆历新政对当时昏暗的政治状况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明黜陟,抑侥倖”,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时,知道范仲淹积极裁撤冗员,肃清吏治,但是以范仲淹当时的职权来看,他所负责的人员还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做到把皇帝任命都一笔勾销的,还得是老杜。虽然想把大宋积存几十年的痼疾连根拔起实在是件有难度的事,而新政最终也以杜衍的罢相和范仲淹等人的流放而告终。但是再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仍然要为这些政治家作出的努力而击节称叹。

在庆历新政中,杜衍所做的,不单是大力地支持了新政的推行。对于范仲淹等倡导者,更是不遗余力地保护。当时吕夷简对范仲淹等人很不宽容,抓住范仲淹的西夏问题建议仁宗诛杀范仲淹,幸得杜衍极力辩护,范仲淹才幸免于难。试想范仲淹如果被杀,那么北宋历史又少一位贤臣,庆历新政或也不是如今我们所知道的这一套庆历新政了。

当然,别看杜衍和范仲淹俩人坐的是一条船,但其实两人的政见也常常出现分歧,甚至还“掐过架”。庆历六年时,范仲淹宣慰河东、陕西两地时,认为辽国要来进攻,让宋军做好准备,随时进攻,但杜衍认为辽国不敢来犯,宋军不能贸然出兵。俩人为这事掐得面红耳赤。如果杜衍是小人,一定会借机打击报复范仲淹,但是杜衍没有。但是实践证明杜衍并没有,事后他和范仲淹依然惺惺相惜,互相帮助。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比范仲淹更爱跟他“掐架”的是文坛的著名领袖欧阳修。因为政见上的不合,欧阳修多次上疏批判前辈杜衍。杜衍非但不记恨,反而仍旧提携重用欧阳修,可见杜衍的君子胸襟。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文坛领袖欧阳修

杜衍居相位时,任人唯贤,支持“庆历新政”,力图改变北宋的“三冗”局面。在地方时,也治狱有名,尽力地革除民弊。他一生为政清廉,丝毫没有玉食笙歌的做派,最终在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贤名。此外,杜衍的诗文出众,正、行、草书亦有法,特别是他的草书,苏轼就曾赞他:“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韩琦亦作诗称赞:“伯英(张芝)筋骨羲之(王羲之)肤。”可见其在书脉传承中学的是“二王”一脉,且颇为世人珍重。

《仲冬严寒帖》又名《珍果帖》,是杜衍传世的草书之作。此作用笔圆健清丽,勾环使转以圆带方,方圆兼施。结字形体多独立,字形大小变化不大,皆一笔成字,笔势翩翩、劲利飘逸,是一件难得的妙品。无怪苏东坡都对他的书法赞誉有加。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杜衍《仲冬严寒帖》局部

纵观宋代,虽王朝积弊,但有诸多像杜衍这样的贤才,勤政为民,才艺双绝。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繁荣的时代了。假如再出上几个秦皇汉武那样“内核过硬”的皇帝,很难想象,我们的大宋王朝,将会是怎样灿烂的模样!

中华书脉·北宋史上的百日良相:杜衍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 中华书脉·不一样的风景:蒲宗孟”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