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好的同學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從小我們接觸到關於學習的印象都是苦哈哈的,最有名的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樑、錐刺股”、“十年寒窗”、“三更燈火五更起,正是男兒讀書時”……很多讀書和學習的經典詩句無不表明學習是件苦差事。

所以以前很多孩子一上學就畏難,害怕吃苦,害怕學不會。


就好像小孩子普遍都怕去醫院,為什麼,怕疼。我們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見了醫生就害怕,醫生剛說一句,來,張口嘴看看,頓時就會“哇”的哭起來。

其實,大人也怕疼,所以選擇做手術時都要無痛的。拔根刺也巴不得希望是無痛的。


現代的教育和學習也逐漸開始倡導“無痛”化,美其名曰“快樂學習”,“寓教於樂”,孩子們一聽多高興啊,學習終於不是苦哈哈的了,家長也放心了,孩子終於每天愁眉苦臉去上學了。

快樂學習和因材施教異曲同工,都是希望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學的開心快樂。

事實真的有效嗎?先看下學習風格分類模型吧:


學習好的同學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一、學習風格分類模型VARK


萬維剛老師在《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中針對這個學習方法有詳細的解釋。VARK學習風格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學習模型,意思是,把學習風格分為成了四種,分別是:視覺、聽覺、讀寫和動手實踐。


有的孩子是視覺型的,就喜歡用看圖片的方式學習;聽覺型的更喜歡聽老師講;讀寫型的孩子則喜歡用讀書記筆記的方式學習;動手實踐型的人則喜歡做實驗和演示。研究測試的結果顯示,有的學生們的確有不同的類型,也有的學習是混合型的。


這樣的學習風格在互聯網時代來說,其實用性不是很強。學習的效果也不見得多有效。


就比方一個孩子喜歡吃紅燒魚,他媽媽也經常做給他吃。但不能因為孩子喜歡吃紅燒魚而不吃其他菜,或者媽媽就得只照顧他一個人的口味,而去忽略其他家庭成員的口味吧。


何況單吃一樣的菜,營養不均衡,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並不好。


VARK學習風格也同理,孩子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學習的過程是開心快樂的。學習效果呢?


研究表明,學習效果並不佳。因為知識獲取不是靠單一個風格類型就可全部掌握的。


那麼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呢?


學習好的同學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二、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心理學家們幾十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對每個人都有效,不管你是不是喜歡它。


1、不搞突擊學習,學習時間上要有一定的間隔。


為什麼要安排時間間隔,是因為人腦的“記憶曲線”原理。學習過一個新知識後,隔幾天再返回來溫習一下。加深記憶,鞏固所學的知識。用“溫故而知新”描述最恰當不過。



2、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比如學了一個知識點,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遍,也演示了課件。這就是用聽覺和視覺學習風格;回家後自己再精讀書本,重點做筆記,這是讀寫風格;再做一套相應的練習和測試,這是動手實踐。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更有利於掌握知識。

聽說讀寫練,這是我們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學生學習的全面方法。

學習好的同學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3、多測驗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相關知識


學生進入高三複習階段,經常會測驗。一般是每月必考一次,考試是為了測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也就是“反饋”。不反饋就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學會了。

我們很多人都是聽懂了,看明白了。也讀寫了。等到動手測驗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眼高手低也是這個道理。


4、要把新舊知識進行關聯。


老師經常會講,學習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就是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管理,形成體系。而不是去掌握單獨的一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都可運用知識樹來管理。有樹根、樹幹、樹枝、樹梢、樹葉組成。


這些方法並不神奇,說白了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套經典學習方法。但現在很多人喜歡標新立異,去追求更多花樣翻新的方法。

學習好的同學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三、刻意練習並不輕鬆


刻意練習就是有針對性的重複訓練,重複的東西很不好玩。我們小時候一聽說達·芬奇在剛學畫畫時,他的老師讓他不厭其煩的畫雞蛋,想想都是件枯燥乏味、毫無樂趣的事。

但真正的學習必須經過刻意練習,很多自媒體寫作者在寫一篇文章時,會從一堆素材中選題,會從十個標題裡選最優的那個,還會三遍五遍的修改。從片段練習到一篇結構文章寫作,真正好的文章才會誕生。

而不是隨意隨性去寫了一篇口水文就成了爆款。


《娛樂至死》的作者尼兒·波茲曼說過,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先賢說應該寓教於樂。

很多教育哲學家也都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時間、精力、克服枯燥的耐力。


學習好的同學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正如萬維剛老師說的,寓教於樂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你喜歡愉快的學習過程,但你更喜歡獲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過掙扎和鬥爭,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