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的时间,看一元钱是如何从“巨款”,变成了“零钱”

前不久,去买东西的时候,商店里的老板给找零一块钱。这一块钱的纸币在我口袋里放了许久,皱巴巴的。我想把他它花掉却发现不知道该买些什么。

因为一个鸡蛋都一块五了,一根巧乐兹都好几块。一个肉包子都两块。打一次有空调的公交车都要两块,..........我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真的不知道除了一个白面馒头,它还能买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着支付宝、微信等各种支付手段的普及,都已经忽略了它的存在了。

50多年的时间,看一元钱是如何从“巨款”,变成了“零钱”

当时光的画面回到回到40多年前,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一块钱的购买力的变化,带给我们那些年代特有的时代印记和充满人情味的回忆。

听父亲说:一元钱那时候可能是整个家庭的一笔“巨款”

60年代的一元钱,在他们小时候一块钱可以买到50斤黄瓜或是一大堆几分钱的书,有一块钱就是可以上学的学费,甚至可以让一家过半个月的生活了。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农村人来说那确实是“巨款”。吃的用的基本是自己做的没什么钱可以花。我爷爷是一名大学生,国家给的补助一个月九块钱,那就是他的工资,用来维持全家人的“开支”。

50多年的时间,看一元钱是如何从“巨款”,变成了“零钱”

到了70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30多斤白菜批发到50多个冰棍,量大还会给你多送几根,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夏天,挎个简易保温箱,去走街串巷卖冰棍做点小买卖。那个时候挺好,做生意so easy!哈哈!

但是那个年代,敢这么干的人可不多,一不小心就成“资本主义的尾巴”要被割掉罚款甚至坐牢。可见是简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块钱能做很多事,是大人眼里的“巨款”。

50多年的时间,看一元钱是如何从“巨款”,变成了“零钱”

80年代,那时候买粮食有粮票,买布匹有布票,买肉有肉票。是供应机制的计划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随着票证退出生活舞台,一块钱在那个年代还是可以买到10多斤白面和一斤半的猪肉。这个购买力也很给力,直接能改善全家人一周的生活,吃肉和白面馒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大家过上了奔小康的日子。

我们小时候眼中的“巨款”

进入90年代,一块钱那时候能买到的东西也不少。5根雪糕或是一大堆糖果,还有3包唐僧肉,一块钱那可是我这个农村娃童年一个月的零花钱还多呢。那时小笼包一块钱买3个。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在我们眼中就是一笔"巨款"和自己的小金库。

50多年的时间,看一元钱是如何从“巨款”,变成了“零钱”

进入2000年以后的一块钱只能坐得起公交,买两包干脆面,稍好点的雪糕都只能买到一根了,直到今天,一元钱就这样一步步的从家庭的“巨款“变成了家庭的“零钱”然后又从我们小孩子眼中的“巨款”变成了现在的“零钱”,见证了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的时代的变迁。

50多年的时间,看一元钱是如何从“巨款”,变成了“零钱”

这50多年的时代变迁,从这一块钱的地位的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

但是我们也能见微知著的感受到,在我们工资上涨的同时,物价水平也在不断上涨,生活的快节奏和巨大的社会压力正成为压垮不少年轻人的一根稻草,我们怀念那个时代简单的幸福,但我们却不能回到过去。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和节奏。

不然再过10年之后,我们的一块钱还能买到什么,可能一元钱真的就什么也买不到了,甚至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对此大家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