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從吳昌碩14歲以後,他一輩子都在刻印。

他自己說:“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吳昌碩《西泠印社記》)這也是我們能拿吳昌碩印譜當字典用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出版的印譜夠多。

當然,他也不是一出手就是大師,他的學印經歷非常漫長,試想,如果一個人每天不停地刻印70年,最後終於成了大師,這漫長的70年,中間得經過多少個曲曲折折啊!今天我們就來理理他這70年的篆刻生涯: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吳昌碩像)

第一段時期,接續家學,漫無目的

這一段時期,從他14歲開始學印,到27歲集成《樸巢印存》譜止。

《樸巢印譜》共收印103方,才103方啊,不多啊,這是因為他17歲時經歷太平天國戰亂,不得不逃難他鄉,當然,17歲之前的作品都亡佚了,不過,那個時候的作品想來也必然是稚嫩的,因為他只是受祖父、父親雅好金石的影響,圖的只是自刻自樂,抓到什麼內容就上手直刻。此譜收集的只是他21歲返回家鄉之後他自認為成功的作品。

我們可以先看看這些作品的大概樣子: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早期的吳昌碩作品)

“虎口餘生”是漢印印式的,但是內容是吳昌碩自己的詞語,因為他確實在逃難途中虎口餘生,說明他很早就接觸漢印,並已經能夠純熟臨摹和仿作;“搜盡奇峰打草稿”是《飛鴻堂印譜》一類典型的惡俗作品,這不怪他,在他所處的時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接觸好的印譜。

“白蘋花館”是何震的“雪漁派”風格,何震影響巨大,在吳昌碩的早期作品裡見到並不奇怪;“樸巢”一方顯然是浙派風格的,吳昌碩所處的時代,是浙派風行的時代,他受時風所趨,接觸浙派並學習浙派也極正常,除了他自己的居處叫“樸巢”外,他將自己的第一本印譜定名為《樸巢印譜》,卻在印譜中保留了這樣一方浙派印風的作品,顯然,他初一接觸浙派,似乎是找到了出路(當然,實際上沒有)。

實際上,吳昌碩這一段時期的篆刻,沒有專攻,全憑本心,對照手頭能找到的資料,亦步亦趨,不越雷池半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練基本功夫,當然,這是吳昌碩憨厚、樸實、堅韌的性格使然,也是他為了謀生所不得不在現實的逼迫之下,吃力上進,靜悄悄地學習,自己琢磨,盲從之作不少。

第二段時期,遍師百家和“與古為徒”

這一段時期指吳昌碩從27歲到42歲,大概是因為受傳統的“三十而立”思想影響,約30歲上下,吳昌碩確立了自己一生的志向所在,他開始專心致志於篆刻,十數年間,集出印譜至少五部:其中《蒼石齋篆印》集於31歲,《齊雲館印譜》集於33歲,《篆雲軒印存》集於36歲,《鐵函山館印存》集於38歲,《削觚廬印存》集於40歲,吳昌碩在這十數年間,一路走,一路盤點。

注意,這個遍師百家的過程,吳昌碩依然是自學的方式,與前一段時期的區別在於,他不再盲目堅持,而是有了選擇和取捨,看一下這個階段他的作品: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中期的吳昌碩作品)

“吟舫”一印是仿浙派丁敬的;“千石公侯壽貴”接觸錢松,開始從浙派走向皖派;“學源言事”是學的鄧石如;“食氣”接觸吳讓之,“金彭”明顯是徐三庚味道的,“安吉吳俊長壽日利”又走向了趙之謙。

我們看,幾乎名家之印,在吳昌碩手裡,學了個遍,從學錢松始,他已經意識到了刀法並不是關鍵,到學鄧石如,他消化了“印從書出”,到吳讓之,他全面地解決了刀法問題與印從書出的印面統一性;到徐三庚,他在“印從書出”之外又開始拓展自己的性格;到趙之謙,他已經開始有了“印外求印”的嘗試。

他一路走,一路學,印學思想越來越先進,刀法越來越精純,但似乎還缺點什麼……

缺什麼呢,他缺少與古人的近距離接觸,與古人接觸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媒介,就是古金石器物。

不斷的遊學交友,使吳昌碩曾有機會在湖州替陸心源整理文物,又在蘇州吳雲家幫其拓印《古銅印存》與鐘鼎彝器圖等。這使他真正親眼見到了封泥、古磚瓦、漢代碑篆、鏡銘等金石文字,接著又結識金石家楊峴,後來乾脆遷居蘇州與楊比鄰而居……

注意力在哪兒,成就就在哪兒,這是一句實話。

在這個接觸古器物的過程中,吳昌碩結合自己之前所學,將對古器物的見識漸漸融匯入自己的篆刻作品中,體會尤其多的是古陶文、古璽、漢晉磚文、碑額篆書,於是我們就見到了這些作品: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道在瓦甓)

這是他33歲時的作品,邊款裡,吳昌碩記道:“舊藏漢晉磚甚多,性所好也,爰取莊子語摹印。”這方印極有名,因為它不僅體現吳昌碩的篆刻成就,也體現吳昌碩的人格魅力。此外,取法古金石的作品還很多,如: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吳昌碩仿古的作品)

“伯年”顯然取法古璽;“穀祥臨古”是取法漢碑額;“群眾未縣”則取法封泥;聾缶則明顯是秦權量的線條……在師友的指導之下,吳昌碩從遍臨百家走向“與古為徒”,在古金石器物的把玩體味之中,吳昌碩的審美脫離了俗格,氣格走向了高古。

第三段時期:融會貫通,昇華蛻變

這段時期從吳昌碩43歲起,至53歲左右為止,前後約十年左右。

這十年,吳昌碩的篆刻完成了蛻變,他在字法上,將漢印的繆篆(篆隸之間的方形字)、古璽文字(大多數是六國文字)、流派印中的各種篆體(主要是小篆的變體)融匯於一爐,將各種文字體勢打通,只為呈現完整的篆刻之美;在刀法上,他將衝、切、披削刀法參用,他的印常常是不拘刀法的,只為印面效果服務;又在章法中引入印文粘邊、粗界格、粗朱文、調整邊框的粗細、有無變化等手段……於是,有了下面這些類型的作品: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破荷亭)

一般的篆刻理論之下,朱文貴輕,白文貴重,朱文以淺細為妙,但是吳昌碩一反常理,粗朱文在吳昌碩手裡得到了煥發了生機。“破荷亭”雄壯挺拔,姿態健旺,神完氣足。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文章有神交有道)

“文章有神交有道”這方印的印文刻者甚多,吳昌碩揉了漢印,加入了浙派,又向趙之謙討法……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西泠字丐)

“西泠字丐”這樣的樣式,如同從遠古飽經盪滌、磨礪而來,邊款裡說是仿漢,但實質上卻又不是簡單的仿漢……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苦鐵)

“苦鐵”這方印已足以說明吳昌碩的審美在中年之後便開始大步邁向寫意一路了。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道無雙)

粗朱,以書入印,大疏密對比,破實造虛,各種綜合手段的運用,書法的、繪畫的、篆刻本身的,近人的,上古的,都奔吳昌碩刀下而來,一位引領時代潮流的大師即將到來!

第四個時期,刻吾自刻,別具新風

第四個時期,自吳昌碩54歲算起至84歲離世,共30年,你看,吳昌碩在形成個人風格之後,藝術成熟期長達30年之久,怎麼不讓人讚歎!

54歲之後,吳昌碩的篆刻風格步入成熟期,這是由於他的學識修養不斷積累的結果。他的篆刻創作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給弟子徐新周印譜《耦花庵印存》的序言中:“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佈,方圓之互異。”

在這個時期,他的篆刻創作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超乎眾法之外,進入到了然於心、得心應手,隨心所欲的境界。此段時期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吳昌碩個性——雄強渾穆、古拙奇肆。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吳昌碩用過的鈍刀)

注意,吳昌碩在上面的這段話中沒有提到刀法,他在刀法上,選擇了“鈍刀硬入”的方式(這是與他的作品風格相匹配的),完全不拘刀法,隨心而刻。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吳昌碩的印面)

單就章法,他更強調“一方印章,應如一家人一樣,團攏一致。”又“猶如一個人體,四肢軀幹必須配置得當,全身血脈精氣,尤應貫通無阻。否則,變得畸形呆滯,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了。”

字法上,他一方面打通了繆篆、大小篆,他接受“印外求印”的取法思想,將戰國泉布、秦漢碑版、權詔、鏡銘、封泥、磚瓦文字引入印面,他一方面又力求這些文字在精神氣格上是純一協調的,又將這種協調處理得不生硬、不呆板,方圓互見。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渾樸的印面風采)

他同時還擅長“做印”,在從容遊刃,一氣呵成之後,他往往又加以小心收拾,去除印面中的種種不妥,力求盡善盡美……

總之,吳昌碩的創作方式是既雕既琢,復歸於樸的,我們經常聽到他拿印面在鞋底上蹭的故事,但這並不能代表他的創作是隨意的,完全求助“天工”的。

吳昌碩的印作最大的特徵是“耐看”,往往粗看並不起眼,越看越見神采。看看他晚年的作品吧: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吳昌碩大聾)

“吳昌碩大聾”,這是吳昌碩74歲時刻的自用印,白文漢印印式,石鼓文篆法入印,蒼古樸茂。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小名鄉阿姐)

“小名鄉阿姐”,72歲作品,粗朱文,邊框殘破唯留底邊以保留印式,文字是吳昌碩自家風格。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鮮鮮霜中菊)

“鮮鮮霜中菊”,也是72歲時作品,五字依四字章法處理,疊字以兩橫代替,形成“三密一疏”大格局。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安吉朱硯濤收藏金石書畫章)

多字白文印,據資料記載,這方印的印面是吳昌碩以鐵釘刻成,邊款以小剪刀刻就,吳昌碩人到晚年,已經成了真正的大師,治印不拘刀具,隨手即成佳作。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石人子室)

“石人子室”,四字朱文,加了界格,這來自先秦,又揉了不同字法於一印之內,更加邊框渾茫,取法封泥,這是秦漢味道,此印是吳昌碩69歲時的作品。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虛素”二字印,也是69歲的作品,此時吳昌碩由於時代轉換,思想上開始轉向佛學,因此有了這方印。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

“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多字朱文印,共十字,加界格卻以九宮格處理,“生於”二字巧妙合在一格之內;這與下面“泰山殘石樓”的“泰山”合字之法近似: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泰山殘石樓)

只不過,在“泰山殘石樓”裡“泰”字被吳昌碩設計成了古鐘的意象。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70年篆刻生涯

(須曼)

“須曼”兩字印,但卻融合了吳昌碩大部的篆刻特徵,值得記住……

吳昌碩作品多,佳作也多,暫時只列舉這些,建議感興趣者的學習者一定要準備一本好一點的吳昌碩印譜。

(【零基礎學篆刻】之27,下,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