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兩名90後駐村幹部做了這些“接地氣”的事

隨著“90後”逐漸登上社會舞臺,一批批新鮮血液輸入基層工作隊伍,他們遠離城市的繁華喧囂,把特有的朝氣和方法帶到基層一線。在脫貧攻堅、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中,展現出青年幹部勇於創新、敢於擔當、樂於奉獻的青年風采。

餘慶兩名90後駐村幹部做了這些“接地氣”的事

近日,記者來到構皮灘鎮紅旗村,見到駐村不到半年的村支部書記何超,此時的他正在召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會,通過PPT講課的方式向村民傳達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詳細介紹花椒產業的優勢與長效性,增強群眾改變種植品種的信心。

何超是從2019年11月份開始駐村的,到村後,他積極瞭解村情實際,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把村裡大大小小的院落走訪了一遍,深入到農戶家中宣傳農業產業調整相關政策。

“我們是四年之前在這片荒山上種植的茶葉,如今茶也能夠帶來一定的收入了,現在通過村裡面的宣傳,瞭解到花椒種植的優惠政策後,在茶園旁又開闢了20餘畝的荒地,準備種植花椒,現在已經種植了15畝。”構皮灘鎮紅旗村大坪山組村民楊仕仙充滿信心的說。

餘慶兩名90後駐村幹部做了這些“接地氣”的事

紅旗村在做好茶葉、花椒、壩區稻+魚等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結合市場實際,通過前往重慶實地考察魔芋產業,發現這個產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90後”的支部書記何超就自掏腰包,用3畝土地來實驗性發展種植魔芋產業。

“我想先在村裡面自己帶頭種,實驗種植成功了,就有了經驗和底氣,就能更好的動員我們村民一起來發展魔芋這個產業,做成我們村的一個特色產業。”構皮灘鎮紅旗村支部書記何超談到。

何超沉下身子紮根基層一線抓幫扶,緊緊圍繞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目標,充分發揮90後的創新思維,敢於大膽嘗試,為紅旗村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餘慶兩名90後駐村幹部做了這些“接地氣”的事

在一江之隔的龍家鎮平桃村,同是“90後”駐村幹部的敖亞蘭,大膽、真誠地與基層幹部群眾打交道,深入田間與農戶交流高粱產業種植情況,積極應對農戶產業發展困難,與群眾打成一片。

自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敖亞蘭圍繞“63211”產業佈局發展要求,積極宣傳產業發展相關優惠政策,通過耐心講解、細心解答、算收入賬,逐步轉變農戶思想,改變種植模式。

“我家這幾塊土,我原來準備種包穀,我包穀種都已經買好了的,那個小姑娘來給我做工作,說是種這個高粱是要划算點,我就把這2畝多地都種高粱了。”龍家鎮平桃村付家壩組村民文林軍說。

深入基層就意味著面對枯燥而繁瑣的生活,但這位“90後”駐村幹部並不這麼想,敖亞蘭認為駐村工作既是對自己的一次歷練,也是領導對自己的信任與肯定。

“雖說是駐村工作,其實更多是向村兩委幹部學習,協助他們開展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也遇到一些群眾的不理解,但通過自己耐心的講解和引導,最終得到群眾的認可,個人覺得很有成就感,同時也學到了一些工作經驗和方法,苦點、累點也是值得的。”敖亞蘭說。

餘慶兩名90後駐村幹部做了這些“接地氣”的事

敖亞蘭恪職盡守、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也獲得平桃村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敖亞蘭同志在我村駐村工作期間,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優秀,特別是在大走訪、大排查的時候,積極到每家每戶去動員、去宣傳,為我們村低效農作物調減做了很好的群眾工作。”龍家鎮平桃村主任王福舉告訴記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克難的拼博之年。何超、敖亞蘭只是全縣“千名幹部下基層”工作隊伍的一個縮影,千名幹部在基層工作中,積極推進政策落實,深化改革創新,破解矛盾問題,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鞏固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工作,做“榜樣”、樹“標兵”,擔當作為、攻堅克難,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全媒體記者 李飛 李俊 黃連河 通訊員 王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