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為啥記錄了舜殺了禹的父親,最後舜還是用禹?


史記裡為啥記錄了舜殺了禹的父親,最後舜還是用禹?

首先根據《夏本紀第二》裡記錄的,夏禹的父親鯀就是被帝舜殛鯀於羽山以死的,那麼史記裡具體是是怎麼說的呢?具體如下: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首先帝堯的時候就已經洪水滔天了,所以帝堯就開始尋求能夠治水的人。這時候大家就推薦鯀,但是帝堯作為領導,對人就有很好的認識,認為鯀是一個違背上命並且可能會毀害同族的人,所以不能用。但是大家都認為他們自己沒有比鯀更賢能的人了,希望鯀來試試。這時候帝堯就聽了大家的話,然後用鯀治水。但是最終結果是不好的,九年的治理(可以理解經過很多年的治理),水都沒有平息下去。此時帝堯就再度求賢,得到了帝舜,帝舜被錄用後,就四方巡守。於巡行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就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天下都認為這樣做的對。這時候帝舜有舉薦鯀的兒子來繼續治水的事業。後面等到帝堯去世後,帝舜問大家的時候,尋找能夠完成治水的工作,並能夠符合對應所需官位的人,大家再次推薦夏禹。舜就答應了。然後告訴夏禹,讓他去治水,夏禹認為自己不符合,就推讓給於契、后稷、皋陶,但是帝舜依然讓他去,這個就是他的事情了。後面的內容就是司馬遷介紹了夏禹的為人及其做法。大家當然知道最後夏禹治水成功了。

所以這裡面的關於鯀的內容比較少,只記錄了最後的事實結果。第一個為啥要治水?就是洪水滔天,已經嚴重影響到大家了。第二個為啥選擇鯀來治水?原因在於鯀比所有的人都有才華,大家都認為他比較合適,大家希望能夠用他來試試,第三個為啥帝堯不看好鯀?就是帝堯因為鯀為人不行,會負命毀族的,第四個那麼為啥鯀會死?個人感覺主要就是那個治水無狀上,肯定導致了更多的天災引起的人禍,才會這樣。治水這件大事畢竟大家都有關係,所以大家肯定對這件事情都很關注,肯定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治水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矛盾,因為“鯀為人負命毀族”,估計也壓制的其他的聲音,最後治水又沒有結果,也是其死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然後如果把舜舉薦夏禹的事情一起看,可以看出來,舜感覺夏禹應該能完成治水的任務,那麼完全有可能本來在治水這件事上夏禹和帝舜的看法,應該和鯀關於治水的觀點應該不是一條路線,所以帝舜才會舉薦夏禹。第四個為啥夏禹能夠成功?首先司馬遷介紹了夏禹的為人:夏禹的行為規範及德行標準都很高,那麼夏禹為啥這樣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所以能夠看出來夏禹這麼小心也是因為看到了他父親錯誤的做法,然後吸取經驗教訓,最後才會這樣的。所以夏禹的行為很符合“謙”卦:謙謙君子。

所以看得出來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為人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不能太過,導致過程及結果都沒法看,那樣的話,是要承擔結果的。而好的為人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也會帶來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