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隻剩下5萬多人,劉鄧挺進大別山為何折損如此嚴重?

1947年有這樣一場艱苦的作戰,叫作挺進大別山,這是在內戰時期我軍明知道與敵人的明顯差距和弱勢在哪裡,而做出的與敵人正面相對決策的戰爭,做出這個決定萬分不易,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雖然要挺進大別山,但一個師的人數眾多,一下子全拉進山也不現實,這場戰爭實際上就只有四個縱隊前進,四個縱隊統計起來的人有十幾萬之多,這個數額也是相當巨大的了!但此時選出的四個縱隊,卻是劉鄧大軍中鋒利如匕首的精英部隊,有著以一當百的氣勢。當時的一縱隊有三萬多,二縱隊也是三萬多一點,第三縱隊的人要少一些但也有兩萬多人,第六縱隊跟第三縱隊的人數差不多,再加上野戰軍部隊總共有十二萬多人。

12萬隻剩下5萬多人,劉鄧挺進大別山為何折損如此嚴重?

如今的大別山

這十二萬人進山的路特別的艱辛,好在是精英部隊,在大別山裡也是如魚得水,領著敵人的鼻子走,最後成功在那裡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但這次的艱難挺進大別山,雖說最後取得的成果不錯,但卻也讓劉鄧大軍遭遇了一場大的打擊,可以說是大損元氣,減員不少。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12萬隻剩下5萬多人,劉鄧挺進大別山為何折損如此嚴重?

內戰時期:劉鄧挺進大別山

第一個就是在戰爭中損失的士兵,因為這一場戰役是我軍掌握了主動權,在一邊前進的情況下還得作戰,即使都是精英部隊也難免會有戰損的情況。比如說在定陶之戰中,劉鄧大軍的精英部隊就將國民黨的整個師拿下,雖然全殲但是自己的損傷也達到了三千多人,特別是實力較差的第六縱隊,更是佔了損傷的百分之八十。

但軍隊完全進入大別山後,國民黨方面就坐不住了,他們立刻組織也派出了精英部隊來對這支軍隊進行圍剿,由此開始我軍在前進過程中,每天都得經歷戰役,戰損也就一天天增加,減員也越來越嚴重。

12萬隻剩下5萬多人,劉鄧挺進大別山為何折損如此嚴重?

鄧小平、劉伯承

因為此次戰役是沒有後方部隊的,因此物資的來源成了很大的問題。本以為在大別山中尋找到後勤補給是很容易的事情,沒想到被國民黨佔領的大別山青壯年都被屠殺殆盡,村中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婦孺,要想物資補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也有一部分的士兵因為後勤物資不夠,而死亡,造成了部隊的減員。

12萬隻剩下5萬多人,劉鄧挺進大別山為何折損如此嚴重?

直到離開大別山之時,第一縱隊只剩下了一萬七千多人,第二縱隊只有一萬兩千多人,第三第六縱隊情況較好一點點,一萬三四人,野戰部隊也損失慘重,最終走出大別山的只有五萬多人,連六萬人都沒有,不抵當初進入時候的一半。

大別山一戰損失的人很多,但這樣的損失卻是值得的。因為這一決策,打亂了國民黨的全方位部署,牽制住了國民黨方面的兵力,讓其他戰場的軍隊有了喘氣的機會,特別是配合華東戰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成就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