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大橘

二橘

職場孕媽

就職童書出版社

曾經的文藝青年

專欄作者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新晉奶爸

高中數學老師

北師大教育碩士

理工直男

育兒文章分享 | 童書推薦

和你一起聊聊 那些養娃中的逗比趣事

大橘和二橘原創的第24篇文章

公號後臺回覆:心理測試

獲取 抗壓力測試

最近,一則社會新聞讓人痛心,青島女律師張某在家被人勒住頸部窒息身亡。她是山東青島誠功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還曾獲得“青島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這樣優秀的女律師為什麼會慘遭殺害?

令人更為驚歎的是,根據警方披露的消息,犯罪嫌疑人正是女律師15歲的女兒。張某女兒被警方帶走後,承認是自己殺害了母親,原因竟然是媽媽對她管得太嚴了,所以早就有害死她媽媽的想法了。

這位女律師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在從事律師職業之前曾經做過高中教師。按照常理來說,做過教師的人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擅長與孩子溝通,為什麼還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呢?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之前的北大學霸弒母案,從小優秀懂事的孩子,竟然殺害親生母親逃亡四年後落網。更早的還有留日男生機場向母親索要學費,遭到拒絕後竟用刀連刺母親9刀。這些案例給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敲響了警鐘,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有健全的人格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這些案例中的家庭,從小對孩子控制得極其嚴格,使得有的孩子內心脆弱,長期以往造成了心理異常。

日本心理學家久世浩司就曾提出過“抗壓兒童”的概念,他在《抗壓力 親子篇》中講到,如果在孩童時期便擁有能夠戰勝逆境的力量,他們將在未來的學習、職場、社會生活中保持良好狀態,度過幸福平安的一生。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作者:[日]久世浩司 譯者:蘇萍

後浪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我在跟朋友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朋友說,小孩子有什麼壓力?這的確是很多成年人的誤解。在家長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孩子難以逾越的“高牆”。將孩子的逆境轉換為成人版,自然就能瞭解其嚴重性。我給大家準備了兒童版和成人版兩份測試,

公號後臺回覆:心理測試,看看孩子需要哪方面的練習,家長也自查下自己的心理狀況。

這份心理測試是從5個方面來進行測評的,自尊心、情緒調節能力、自我效能感、樂觀性、社交技能。這5個方面是抗壓力發展的5個內因,是培養孩子強大內心的關鍵。在心理測試題中,如果有薄弱的一項,大家可以對照下面的分享重點給孩子進行疏導。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 親子篇》中說“在青春期之前親子關係密切的小學時期是最容易培養出抗壓兒童的時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幼年的時期培養出健康的心理狀態,當然,所有事情“現在”都是最早的開始。

自尊心讓孩子順利度過逆境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自尊心也被稱為“自我肯定感”,如果孩子能肯定自己,不妄自菲薄,擁有承認自我價值的自尊心的話,哪怕是身處逆境,對自己也是持肯定態度的。

自尊心高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幸福感,面對壓力逆境時有很好的緩衝能力,而那些自尊心弱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研究表明,青春期以後有過抑鬱症發病的經歷,成年後復發的風險更高。從這項結果上說,青春期前後的小學和中學時期,讓孩子正確評估自己、磨鍊堅強的內心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自尊心的培養關鍵在於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肯定,父母可以做的是通過表揚教育讓孩子樹立信心。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獨立完成某件事後,容易受到父母的表揚,在此時的父母眼裡,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那麼完美。隨著孩子不斷進步,尤其是小學階段開始學習生活後,表現往往不那麼盡如人意,父母更容易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孩子也就漸漸不再受到表揚。

作為家長更要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和行為,並對他們認真的態度和努力的過程加以表揚。

這樣得到肯定的孩子,未來一定會自信滿滿地踏入社會,即便是受到打擊的時候,也有重生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家長們應該發掘孩子們的這些“性格優勢”,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個性,激發動力。我們可以通過聊天問孩子這三個問題,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

1.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2. 請講述你的一次成功體驗 。

3.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在溝通的時候,孩子眼中閃現著的光輝,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孩子性格優勢的線索。然後可以經常和孩子去做這樣能體現他們性格優勢的事情,讓他們感受成功和被肯定,從而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孩子的這些“性格優勢”進行肯定呢?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提出了溝通方式“安撫”

(stroke),比如:微笑、點頭、擁抱等。積極安撫是孩子接受後會感覺心情舒暢的舉動和行為,比如早上微笑著對他說早上好,對孩子進行表揚;而消極安撫包括:命令性和羞辱性的言語。

積極安撫分為兩種:有條件的積極安撫無條件的積極安撫。我們很快就能看明白,有條件的積極安撫是孩子完成任務或者對他們的行動給予肯定。而無條件的積極安撫,是對存在本身的肯定。比如,對方回家時說“歡迎回來”,感謝時說“有你在真好”。如果給予孩子大量無條件積極安撫的話,他們每次都會“叮噹”一聲在自己心裡的安撫金庫上存上一筆,這將是他們未來對抗挫折的寶貴財富。

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消極情緒如果不斷重複,不僅會出現持續的精神低落,有時還會損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衝動行為。比如,有的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一直壓抑著,最終對兄弟姐妹發了脾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旦失敗就不會再去挑戰了,正是消極情緒引發的迴避行為。所以要學會調節情緒,自我控制。

情緒調節不是用強硬的手段控制,並不是說在令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產生後就要抑制這種情緒。比如,孩子在心情低落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勒令孩子忘記不愉快,或者強制他們開心起來,這樣的行為不僅無法排解憂慮,反而會讓孩子以後更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不快,長期積攢消極情緒也許會導致某一天的爆發。

久世浩司提出,消極情緒的出現源於內心偏執的思考,就是“思維定式”,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扭曲”。值得慶幸的是,思維定式是後天形成的,不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式。

比如,父母們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經常感到焦慮,或者產生憤怒的情緒:“我這麼忙抽空陪你寫作業,你還這麼磨磨蹭蹭的。”這時,父母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壓力和情緒,並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要幫助他們快速完成作業。家長們應該先探尋自己情緒的源頭,發火前想想自己情緒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摘下有色眼鏡來和孩子溝通,如果冷靜下來確定這個情緒是不好的“思維定式”,那麼就要摒棄它。

當自己成為情緒穩定的父母后,我們也試著幫助孩子來調節情緒。

第一步,平復。消極情緒帶有巨大的能量,有時候還會導致攻擊行為,我們要幫助孩子放鬆,恢復平靜。比如,深呼吸,或者到安靜的房間播放孩子喜歡聽的音樂,或者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一起翻看充滿家庭回憶的相冊,這些都能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

第二步,命名。讓孩子通過傾訴將內心殘存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出現莫名的不適的時候,我們會變得不安。但是,當醫生查清病痛的原因後,我們就會鬆口氣,甚至還會緩解病症。消極情緒也是如此,當我們找到不愉快的原因,使它具象化,不適感也會減輕,我們也能因此對症幫助孩子。

第三步,共鳴。父母注意到孩子情緒的瞬間,孩子會非常開心。孩子知道,自己的負面情緒被父母接納了,僅憑這點,孩子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會幫他們減輕不少壓力。

提高自我效能感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孩子們在日常和學校生活中往往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困境。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後很難重拾信心,而有的孩子摔倒馬上可以爬起來。後者是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孩子。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即便遇到難題也不會逃避,而會堅持到最後,即使失敗了也會立刻重拾自信。哪怕是艱鉅的挑戰也會積極應對,認為這是自己再上一個臺階的機會。他們喜歡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也會更加投入。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專業教授Albert 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真實體驗。如果想要擁有“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信念,經歷一些小的成功體驗是很好的方法。偶爾降低期望值水平,多次重複一定能勝任的簡單課題,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那些會損傷孩子自信心的父母,他們在意結果正確與否。如果僅以結果為準,在獲得成功之前,孩子體驗的都是失敗的經歷,自我效能感會降低。

培養孩子抗壓力的目標並非培養在競爭中獲勝的孩子,而是培養始終努力做到最佳狀態的孩子。

第二,榜樣作用。我們可以讓孩子去看看成功者的行為,從他們的行為中感受原來成功的人是這樣的啊,從而獲得“代理體驗”。讓孩子們從擔心自己可能做不到演變為自信地認為自己或許可以。

如果孩子喜歡打籃球,可以把球星甚至動畫片中的角色當做偶像;如果孩子對科學感興趣,可以讓他們多讀些科學家的傳記;當然,如果生活中有值得孩子學習的對象是最好的啦。

第三,從其他人處“獲得鼓勵”。我們身邊需要有五個能給我們鼓勵的人,這些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和諮詢師。我們在情緒變得消極、想要放棄的時候,可以找他們商談。因此,我們需要事先建立起這樣的人際關係。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扮演者這種重要的角色。

當孩子遇到某個困難的時候,父母可以回顧下自己當小孩時的類似體驗,回想當時自己是如何克服的,又從哪些情景中學會了什麼,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將經驗教訓傳授給孩子。孩子此時會產生共鳴感和自信心,認為既然父母都可以戰勝逆境,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第四,振奮士氣。在困難面前,情緒變得低落之前,有意識地改變當前自己的氣勢,打造出情緒高漲的氣氛。比如通過一些儀式感鼓舞自己。《左傳》的名篇《曹劌論戰》中的“一鼓作氣”,就是士兵在作戰前用擊鼓的方式來振奮士氣。孩子們在比賽或者考試前,家長可以想些令孩子振奮的事情或者話語來激勵他們。

培養樂觀精神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多領導者身上都有“樂觀”的品質。這是因為,樂觀者更能適應壓力強度高的職位,在學習和體育項目中也更容易表現出色。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樂觀的人可以積極應對壓力,養成健康的習慣,免疫力強,不易感染傳染病,身心健康,擁有一些不可或缺的長壽要素。

依據塞利格曼的理論,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悲觀思維。

· 遺傳

· 對父母悲觀言行的模仿

· 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

· 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

樂觀和悲觀歸根結底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其實是對同一件事的解讀方式不同。而孩子樂觀與否,受到父母的影響最深。我們可以通過練習,對自己的思維模式加以調整,也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練習。

第一步,想象最壞的情況。問問自己或孩子如果擔心成真的話會怎樣,一臉憂鬱的孩子會給出悲觀的答案,那麼你繼續追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再之後呢”,讓孩子考慮最壞的情況。

第二步,反過來“思考最好的情況”。把目前的擔憂放到一邊,考慮一下最理想的情況會是什麼樣的。孩子不一定能立刻給出答案,但可以讓他思考一下,慢慢轉換心情。如果孩子給出了答案,可以繼續追問“還能更好嗎”,繼續向更好的結果考慮。

第三步,考慮可能的情況。這一步處於最壞和最好的情況之間。為了讓孩子從現實的角度考慮問題,父母要問的是:“那麼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現在我們能做什麼。”由此引導孩子產生理性的想法。

提高人際關係的質量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抗壓力強的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可以為他們的內心提供支撐,這讓他們可以通過溝通來戰勝逆境,這被稱為“社會性支撐。”我們要找到逆境中能成為內心支撐的五個人,這些人可以成為你和孩子的絕好榜樣。從這些人那裡獲得內心支撐,對抗壓力而言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回憶自己過去戰勝逆境時為自己內心提供支撐的人,找到這些支持者。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支撐莫過於父母。父母能夠做的就是成為孩子最大的支持者,有事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提供幫助,站在孩子這一邊,能夠與孩子坦誠地溝通。能夠達到這種目標的親子關係,是培養孩子抗壓力的必要條件。

父母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有時,反覆體驗某種簡單、短暫的積極交往方式,就能創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就算再忙的爸爸媽媽,也能找到努力的方向。請記住三點:陪伴、尊重、信任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想要幫助孩子從煩惱和痛苦中解脫,父母需要做好陪伴孩子的工作。與孩子互動時,對孩子的忽視、敷衍意味著不夠尊重孩子,會削弱親子關係。與孩子建立高質量親子關係的秘訣是信任。想要獲得信任,信守承諾非常重要。父母給予的體貼和關懷,可以成為孩子內心的支撐,讓孩子感到安心。

作者:[日]久世浩司 譯者:蘇萍

後浪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本篇內容算是我讀《抗壓力 親子篇》的筆記吧。我本身是個悲觀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格外小心,儘量避免自己的言語影響到孩子。讀了這本書後,我開始學著糾正自己悲觀的思維模式。看到了一些父母當初在教育自己的時候做的不太正確的方式,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

用書中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作為結束吧。我們之所以表揚孩子,並非為了讓他們開心,也不是為了獲得他們的回應而自己心情愉悅,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要說有回應,那也是孩子離開父母獨立之後的事情了。看到自己的孩子變成優秀的人,是作為父母能獲得的最有意義的無形褒獎。

(本文插圖為奈良美智作品)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大家請注意~~

因為近期微信公眾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您有可能看不到我們的推送。老粉知道我們會經常送書!如果大家不想錯過我們的送書信息,需要做兩件事:

1、星標本公眾號

這樣就能第一時間收到推送的新內容啦 ~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育兒觀念分享,優秀童書推薦

職場媽媽大橘(就職於童書出版社)

攜手新晉奶爸二橘(北師大教育碩士)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養娃中的逗比趣事

關注我們 童書好禮相送

做完這個親子心理測試,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人生挫折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