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祕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是我軍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野戰軍,沒有之一。1948年8月,在我軍發動大決戰前夕,東野部隊總兵力達到105萬人。而在一年前,東野(當時還叫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才38萬人。短短一年時間,東野是怎麼憑空擴出這麼龐大的部隊呢?這個巨大的成就,與東野政委羅榮桓是分不開的。

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秘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一、羅榮桓打包票:除了作戰,其他事情我全乾

羅榮桓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位長期從事政工領導崗位的,論及他的功勞,可能在作戰指揮方面不是很突出,其長處在於抓軍隊建設,不論是政治工作,還是發展力量、調和關係等,都體現出超強的組織領導能力。

1946年轉戰東北後,羅榮桓出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副政委(彭真是第一副政委,林彪是司令兼政委),與司令員林彪搭檔。林彪的個人風格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真實的描寫與展現。他對作戰問題思考非常深入和細緻,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兵力、研究形勢中,在指揮所經常對著滿牆的地圖一坐就是一天,連路都很少走。唯一的活動項目是吃炒黃豆。

羅榮桓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林彪,將林彪這種專務作戰的習慣稱之為“林總的重點主義”。本來作為副政委(實際做的就是政委的工作),管的更多是大政方針,黨的建設,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而部隊訓練、後勤保障等事務,都在司令員領導下,由分管的其他領導負責。但林彪這麼“重點主義”,所有軍事動員、力量擴編、後勤保障等等工作,羅榮桓只能一肩挑全負責下來(彭真主要負責東北局事務)。

長期繁重工作,誘發了羅榮桓的疾病。其實早在率領山東部隊進入東北之初,他的腎病就已經開始惡化。到達東北後又連續操勞,腎病已經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秘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1946年下半年,羅榮桓到莫斯科治病,割除腎臟上的腫瘤,切除了一側腎臟,對高血壓病也做了初步治療。身體稍微好轉後,他便急匆匆地趕回哈爾濱,投入緊張的戰爭中。

由於與林彪配合非常默契,羅榮桓回到哈爾濱東總駐地,林彪非常高興,罕見地主動替羅榮桓安排住所,還把一直跟隨羅榮桓工作的李新階重新調回來,擔任羅的秘書。可見,林彪對羅榮桓這位強有力的戰友兼助手有多麼依賴。羅榮桓也精神奮發地對同志們笑稱,林總要繼續他的重點主義,我只好偏勞一些了,除了作戰,其他事情都讓我做吧。

二、組建二線兵團

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僅有部隊38萬人,而東北國軍總兵力經過陳誠的整編補充已達50餘萬,在力量上我軍處於劣勢。

怎麼解決問題呢?羅榮桓以非常寬廣的視野,探索出了一條相對複雜、艱鉅但潛力巨大的路子。

羅榮桓當時既是東聯的副政委(當時彭真調回中央,羅榮桓主要做政委工作),同時又是東北局常委、副書記,領導著東北各解放區進行土地革命,解放區人口已達1400餘萬人。翻身得解放的農民,獲得了土地,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增高,保衛人民財產的積極性和源動力也大大提升。


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秘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面對兵力捉襟見肘的困難現狀,羅榮桓向東北局建議,要迅速發動廣大解放了的農民,為保衛勝利果實而戰鬥,組建大量二線兵團,進而擴大野戰軍主力規模。東北局討論後一致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明確分工,由羅榮桓主持這項任務量極為艱鉅繁雜的工作。

動員翻身農民參軍,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東北解放區過去長年處於偽滿洲國和日偽政權統治之下,群眾固然期盼翻身過上好日子,甩掉亡國奴的恥辱身份。但畢竟長久沒有接觸系統的教育引導,群眾基礎遠非山東、河北、陝北等老解放區可比,群眾的教育轉化需要一個過程。

這些問題,在進入東北之初,遍地都是鬍子騷擾作亂時,東北民主聯軍都已經領教過。大量沒有政治意識的農民和流浪人員,在強盜匪幫裹挾之下落草為寇,東聯動用了正規軍才一一消滅之。

東北土地改革後,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急於改善生活、甚至要打倒地主發財致富的思想傾向,各軍區在組織徵兵時,遇到不少反對聲音。地方上黨的組織和政府訴苦,長期戰爭使得解放區負擔很重,有的地方人民總收穫的一半都徵作軍用,負擔十分沉重,再讓青年去當兵,恐怕地方上無法維持。

針對這些情況,羅榮桓一方面組織部隊進行紀律整頓,號召厲行節約,精簡機關和非戰鬥人員,切實為地方人民群眾減輕經濟負擔。同時,派出大批幹部深入地方,進行教育引導,講清楚作戰是為了保衛人民自己的土地。這個道理本來非常簡單,農民也都好接受,缺的只是系統而持續的動員。羅榮桓在這方面付出了極大心血與努力,當然,收穫也是極大。東北解放區的人民群眾,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中,逐步與東北我軍結合,人民的戰爭偉力得以釋放出來。

徵召上來的士兵,也不是穿上軍裝就能作戰的。他們要經過必要的基本技能訓練,像思想教育、射擊、爆破、操炮、戰術和衛勤等基礎培訓,才能真正轉化為能戰之兵。但這些事務林彪肯定不會管,也沒精力管,這些原屬於軍事工作的事,也都由羅榮桓承擔了下來。

這些事情的難度和前方作戰指揮各有千秋,也非常難做。其難,在於聚攏人心,在於理順關係,在於持之以恆,在於繁雜瑣碎,沒有強大的組織能力、深刻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堅強的貫徹力,是難以完成的。

特別是這類工作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羅榮桓雖說身體條件有所改善,但他畢竟剛剛做過大手術,蘇聯醫生建議羅榮桓至少要休息三年才能恢復工作,可是他連一年都沒休息夠,又投入到長期高強度工作中,這種拼命精神令人肅然起敬。羅帥後來只活了61歲,是十大元帥中壽命最短的,雖說自身體質較弱,但與抗戰及解放戰爭中忘我的工作與拼命也有直接關係。


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秘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在羅榮桓的強力推動與有力組織之下,東野(1947年底改稱)相繼組織了幾個批次的二線兵團獨立團,每團2500人的兵員一個都不少(這與國軍擴軍動轍空額佔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對比非常明顯),陸續補入正規部隊序列。到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由38萬人擴充至70萬,加上地方部隊30多萬人,總兵力達到105萬。陳誠獲知此情況,本來對自己短時間擴軍二十多萬很是自負,此時不由得不哀嘆共軍組織動員能力實在太強大,國軍根本不是對手。

三、建設獨立自主的炮兵

擴充兵員的同時,羅榮桓緊跟東北我軍逐漸開始打城市攻堅戰的實際,提出了加強軍工生產以及炮兵部隊建設的設想。

東野炮兵其實早在1946年四平戰役後便已發端,但受制於沒有成熟的軍工生產體系,炮兵規模與武器裝備都十分有限。

東北炮兵司令朱瑞對炮兵的難處感觸最深,炮兵部隊用的武器裝備都是蘇制、日製、美製,來源一靠蘇軍、日軍遺留,二靠戰爭繳獲,但這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秘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羅榮桓敏銳地意識到,東北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這是全國各大戰略區都沒有優勢。俗話講,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兵員的增多,武器彈藥還靠繳獲與土法制造遠遠跟不上需求了。必須儘快把東北的工業優勢利用起來,建立體系完善的軍工生產產業。

在羅榮桓的直接推動下,東北局指示東北軍區成立了軍工部,由伍修權、何長工等同志具體負責,主要任務就是建立兵工廠。

從一線作戰部隊轉任後方軍工生產部門,很多同志想不通,認為這是下放、貶官。伍修權思想上就有疙瘩,他原來在蘇聯學習過,紅軍時期在蘇區中央根據地工作過,一直想到前線證明自己。東北局任命他負責這項工作,他大吐苦水,羅榮桓苦口婆心地勸他上任。

東北各軍分區到1948年,建立起來大大小小55座軍工廠,可以年產60毫米炮2000門,迫擊炮炮彈50萬發,山炮、野炮炮彈20萬發,復裝山炮、野炮炮彈25萬發。


從38萬到105萬,東野擴軍秘訣是什麼?政委羅榮桓起關鍵作用

東北炮兵有了這些軍工廠撐腰,底氣越來越硬,部隊規模也逐漸擴大,成為東野舉足輕重的戰略力量,在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大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力量。這些成就的取得,與羅榮桓是分不開的。

政委的角色,天然就包括解決思想問題、推動政策指示的落實。這種工作,沒有極大的耐心與精力很難幹好,羅榮桓在這方面卻是天才,做誰的工作都能做通,協調什麼關係都能順暢無比。所以,林彪在前方打仗基本上不用徵求羅榮桓的意見,但他對羅榮桓在後方挑下來的重擔也是心知肚明,對羅榮桓本人也是敬重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