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紀錄片《在武漢》封面

"紀錄片究竟靠什麼來打動觀眾?回答:情感。"

創作《在武漢》的小插曲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拍攝時身穿防護服的張悅,衣服上寫著:“張悅武漢鉚起”

插曲一:《在武漢》是"搶出來"的

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每個人都很好奇並且渴望知道武漢的人們正在經歷著什麼。正是這樣的想法一劃而過,同樣也是普通人的張悅接著想道:"我應該去前線。"2020年1月23日當天,張悅他在微信群發起了討論,尋找自願的人手。1月24日,張悅已經開始在上海寫著《在武漢》的創作方案。隨後的兩三天,這份方案被放到了幾家大媒體平臺的辦公桌上,包括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在武漢》第1集《車輪上的生命線》一經播出,就有十幾萬的觀看。然而張悅自己對第1集的評價是"遺憾超過滿意"。由於製作週期十分短,疫情紀錄片這個體裁本身所要求的高時效性,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難以兼顧到第1級《車輪上的生命線》的質量。

插曲二:《在武漢》是"趕出來"的

攝製組來到武漢,除了考慮生命安全問題,幾乎每天都要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由於沒有央視記者證或國家部位批文,出行被攔;由於賓館被徵用做隔離安置點,被"趕"出住所;想要進醫院拍攝,但是每一個攝製組成員卻被要求進行核酸測試。

插曲三:《在武漢》是"不賺錢的"

張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武漢》與合作平臺共同決定,該紀錄片不開放招商,也沒有任何商業植入。就攝製《在武漢》紀錄片時,張悅團隊的創作初衷在於紀錄片的社會價值。紀錄片商業化過程中,張悅努力追求質量與效益兩者間的平衡。他希望在兩者平衡的同時,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在武漢》:車輪上的情感矛盾

《車輪上的生命線》將鏡頭對準武漢封城下的"擺渡人"——出租車志願者的故事。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陳杰:白天保證社區,晚上接醫護人員,接單就跟搶滴滴一樣的,單子一出來就搶。

陳先生在紀錄片的50秒出鏡,2分零8秒離鏡,這一分多鐘的時間呈現在觀眾面前,他的情感是怎麼樣的?我們看到了一種生命存在的堅韌背後的柔軟,那就是關懷。他情感的矛盾在於:身為丈夫和父親,要當家中頂樑柱,要為女兒攢嫁妝;身為出租車司機,為城市出一點力,就是開出租。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李少雲

李少雲:整個武漢市的出租車全部停運了,除了在社區當志願者的。因為我也報名了,可能考慮到時因為我一個人帶著孩子,可能不方便,所以就一直沒有給我信息說沒需要我去哪裡支援。

李女士是周迅飾演的短片《女兒》的原型,2018年單親媽媽李少雲帶著襁褓中的女兒"依依"開出租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李女士的情感矛盾在於:對女兒的不捨與牽掛以及想要為志願者車隊出一份力的勇往直前。女兒哭鬧著要出去玩耍,李女士也只能苦口婆心的勸。這一幕不得不令觀眾為之動容。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探險隊隊長大象:我們在汶川的時候就簽了一個生死協議,我們志願者都沒有問題...我們還是家人什麼的互相有個保障。有一個叫月亮願意給我們提供保險。

隊長給了我們一個硬漢的印象,可是往後看你會發現隊長的鐵漢柔情。一邊顧及家人,另一邊又要聯繫物資、隊員。一開始說著做探險的心腸都硬,可一轉眼就為認識沒幾天、被病毒感染的志願者丹丹留下了淚水。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丹丹取回隊長大象給他送的生活物資

丹丹:雖然鏡頭只給到她一個被病毒感染後病弱的背影(連走路都沒了力氣),但是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她的堅強與弱小,她的害怕與勇敢。

每一個鏡頭前矛盾的我們:我們既想要看到這樣的紀錄片,同時,又不希望再次發生類似哀痛的事情能夠當做可拍攝的素材。

《在武漢》:鏡頭背後的擔當

在鏡頭的背後,其實是我們的攝製組。這可能不是鏡頭語言所能捕捉,所能傳達的。但是,鏡頭背後的擔當確實我們能夠間接感受到的。而且這一群攝製組的人之所以甘願當逆行者的理由,是很簡單的:

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每個人都很好奇並且渴望知道武漢的人們正在經歷著什麼。而他們想要去到"前線",把這一切告訴電視機前的我們。也就是把他們的情感寄託在鏡頭上,並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傳達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

疫情紀錄片《在武漢》1:車輪上的情感矛盾與鏡頭背面的擔當

尼克: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的亞馬遜森林大火才剛熄滅;一場燒遍澳大利亞的山火接踵而來,數億的物種在大火中失去了生命;非洲的蝗災使無數人處於飢餓;流感,肺炎,火山噴發,地震......一件又一件的災難事件敲打著我們的神經。回到雲南鄉村過年的我,只是抱怨著物價的上漲,以及被長久封閉的煩悶而已。我並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必擔心肚子餓的問題。這次疫情展現給我一種震撼,通過新聞、媒體的宣講,在一次又一次的視覺、聽覺刺激下,我從一無所知,明白了一種蘊藏在人群底層的力量——那就是堅韌。無論你是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現在,我們身上都多了這樣的一層底色:那就是當災難發生的時候,雖然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內心發現那些可使我們變得仁慈的品質——交流的需要、利他主義、善良、溫柔、活力還有夢想。我們生存的世界出了問題,而這一切是由我們自己造成的,同時你也看到,即使面對巨大的災變,我們依然可以改造世界,使之朝良性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