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廉喜梅今年53歲,家住焦作中站區許河村,家裡一共三口人——身患殘疾的丈夫和剛上高中的女兒。因為需要照顧身體不便的丈夫,她找工作首先考慮的就是距離問題。這不,從去年冬天開始,她就來到村裡建設的果蔬大棚工作。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8月31日一大早,廉喜梅就騎著自己的電動車來到了大棚基地。廉喜梅說,過去上班要翻過一座山頭,現在工作的大棚基地離家很近,騎上電動車五分鐘就到了。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一進入大棚,廉喜梅就趕快先查看大棚裡的溫度和溼度,生怕這些嫩苗的生長環境有一點的“不舒服”。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廉喜梅細心地在為這些嫩苗捉掉蟲子。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廉喜梅為嫩苗澆水。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把歪倒的嫩苗壓上土扶正。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整理大棚。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廉喜梅在為駐村第一書記劉全彙報蔬菜的生長情況。


焦作中站區許河村貧困戶廉喜梅有了新工作

整理好大棚後,廉喜梅得以稍事休息。


廉喜梅告訴記者,她在大棚基地工作每天能收入60元,加上低保補貼家裡一口人是每月180元。“在這兒上班,不僅離家近收入也穩定,這麼好的工作還想啥呢!”廉喜梅說:“忙的時候我也負責採摘,裝箱,多幹一天就能多一天工資。”

據該村第一書記劉全介紹,許河村一共建設水果蔬菜大棚8個,吸收和輻射周邊來務工的貧困戶及村民近三十個,每人每月收入能達到一千多元。由於該村的孤寡老人和婦女比較多,所以果蔬大棚的建立成功地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務工,解決了一些貧困戶既要顧家又要賺錢的困擾。

據瞭解,許河村除了建設果蔬大棚,還種植大櫻桃100畝,桑葚80畝,經濟林40畝。扶持發展養雞、養豬、養牛、養蜂20餘戶。除了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還加強技能培訓,組織短期培訓150人次,為脫貧致富打下基礎。

在接下來的扶貧工作中,許河村將依託大棚種植產業項目,共同打造“鄉思田園綜合體項目”,開發以“市場+基地+企業合作+農戶”為主導的農村經濟再發展實驗項目。並計劃在現有特色餐飲、紅色旅遊業的基礎上,引進資金修建許河事件紀念館、休閒登山步道、打造窯溝口民俗度假村,努力把許河村建成集假日健身、旅遊休閒採摘、特色餐飲、紅色文化教育的美麗鄉村。(大河網記者 王輝 通訊員 翟惠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