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十年:疫苗求而不得,達菲一藥難求,公共衛生系統日趨完善

流感十年:疫苗求而不得,達菲一藥難求,公共衛生系統日趨完善


法治週末記者 高原

10年前,在北京市一所科研院所工作的陳舟剛剛讀博,他的導師當時從美國回國,正是因為研究方向與流感病毒相關,當年這位老師的博士生錄取比例高達10:1。

10年前,北京東城區一家三甲醫院呼吸科大夫張揚週末還能回家陪孩子,但是這十年,每到流感季,他幾乎一個月也見不到孩子一面。

正是因為10年前,2009年3月至4月,在北美髮現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發了本世紀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迅速傳遍全球。

當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甲型H1N1流感警戒級別調至6級,意味著甲型H1N1進入全球大流行。

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當年,世界範圍內約有15.2萬至57.5萬人在2009年中死於H1N1流感。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因流感約導致65萬人死亡,換算到秒,每48秒就有一個人因流感去世。

而在我國,流感,在這10年間正經歷著流感疫苗求而不得,“神藥”達菲一藥難求等局面,而我國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也從之前的被動應急到主動出擊,逐漸完善起來。

流感十年:疫苗求而不得,達菲一藥難求,公共衛生系統日趨完善

 “一苗難求”

10月21日,朝陽區一家社區醫院保健科的大夫在電話裡告訴法治週末記者,除了由政府採購免費給老人、兒童接種外的流感疫苗之外,現在作為二類疫苗的流感疫苗全面缺貨。

而這樣的斷貨在近年來並不是新聞。2018年年底,流感疫苗就曾出現一苗難求的局面。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初冬到初春,是流感的流行季節。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接種疫苗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實際上,自1998年起,依據全球流感監測數據分析結果,WHO在每年2月和9月召集專家開會,分別對北半球和南半球流感疫苗候選株進行推薦。

不過,並不是每次預測都能“正中靶心”。

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中國乙型Yamagata系(By)流感病毒突起,就是因世衛組織在2017年未能預測出中國流感病毒優勢毒株突然轉換,而此前公眾接種的三價流感疫苗在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並未起到足夠的防護作用,助長了當年國內流感的高發態勢。

陳舟告訴法治週末記者,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根據WHO推薦的毒株進行生產,由於毒株變化和疫苗效力問題,保質期只有一年。各地只能預測自己當年的需求進行採購,而在疫苗實行一票制後,已經銷往各區域的疫苗,沒有辦法實現再次調配。

而讓疫苗無法充足供應的一票制,其實早有淵源。

2016年,案值5.7億元的山東非法經營疫苗事件曝光,轟動了國內外,也引起了世衛組織的高度關注。

當年4月,“國務院關於修改《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決定”公佈,其核心修改內容為二類疫苗批發企業不能再經營疫苗,要求接種單位做到“票、賬、貨、款”一致;強化疫苗全程冷鏈儲存、運輸管理制度,並建立全程追溯系統;針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及問責力度。

這個隨後被業內稱為疫苗“一票制”的政策帶來的影響,遠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公開信息顯示,新政公佈後,各地二類疫苗出現短缺,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亟需接種的救命疫苗。

流感十年:疫苗求而不得,達菲一藥難求,公共衛生系統日趨完善

接種率不高

在我國,有的城市已經率先免費為老人和孩子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以北京為例,從2007年開始,北京市60歲以上老人及在校中小學生(包括流動人口的中小學生)實施流感疫苗免費接種,今年已經是第12年。

2016年,WHO就曾建議中國將流感疫苗納入到一類苗中,由政府採購。但是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種,並且一旦全員接種或者針對高危人群接種,無論是開支還是接種點能否應對每年幾億人次的壓力,都是不小的挑戰。

不過,一個讓人費解的局面是,儘管流感疫苗常常面臨斷貨,但實際上,我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並不高。

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的說法,過去這些年,中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並不算高,大約在2%左右,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60%至70%的接種率。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甲流疫苗批簽發7200萬劑,流感疫苗(不含甲流)批簽發則為6116.1萬劑。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碩士高雪在《流感大流行期間急性呼吸道感染患病、態度、知識和行為調查》一文顯示,其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進行了6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率抽樣調查顯示,6次中最高一次接種率為14.6%,最低為9.4%

業內人士表示,2009年、2010年,流感大流行使得當年民眾對流感重視程度高,接種意願強烈,“在流感大流行階段,流感疫苗接種率會顯著高於非流行時期”。

但法治週末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有的老人接種流感疫苗的意願並不是很高。“去年打了針以後就發燒了,今年可不敢再打針了。”有老人表示。

陳舟認為這和科普不到位也有一定關係。

他介紹,發燒可能是疫苗激發的機體免疫反應,也可能是因為流感疫苗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基中生長的,如果對雞蛋過敏,也可能有發燒的反應。

 流感帶火的“神藥”

除了疫苗的供不應求,10年間,流感的高發還“帶火了”一些抗流感藥物,奧司他韋(原研藥商品名“達菲”)就是最火的一種。

而讓達菲聲名大噪的,是全球範圍內幾次嚴重的流感疫情。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在世界各地肆虐,羅氏向WHO捐贈了300萬盒達菲,達菲也成為WHO推薦的一線抗禽流感藥物。美國政府還向羅氏提出了供應兩億盒達菲的需求。當年,達菲銷售額達16億瑞士法郎。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大流行,達菲更是創造了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被各國政府大量購買,用以應對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流感。

兩年後,達菲被WHO列入基本藥物清單。

達菲是一種神經氨酸酶抑制劑,能夠抑制新生的流感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從而控制病毒在人體內的傳播,起到治療流感的作用。一些家長跑遍全市醫院為“預防流感囤貨”,各大藥店紛紛斷貨。

張楊介紹,許多醫院開始申請加大奧司他韋的庫存——此前,這種藥在醫院屬非常備藥物。

張揚也會給疑似流感病人開出達菲的藥單。

“萬一是流感,一旦漏診產生嚴重後果,醫生難辭其咎。所以大家草木皆兵,都當流感對待。”張揚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實際上,也是在2009年,英國和澳大利亞官方希望國際權威的循證醫學組織Cochrane能重新評估達菲的藥用。

直到2012年,至少有三項基於受試者個體數據、有關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尤其是奧司他韋)改善致死率的薈萃分析出爐。其中兩項獨立機構完成的分析稱,奧司他韋在改善住院病人病死率方面並無效果。

基於這些薈萃分析,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將達菲由基本藥物名單中的“核心藥品”調整為“補充性用藥”,適用人群為被確診或懷疑為流感的住院重症病人。

WHO給出的理由是,有新證據表明,奧司他韋在改善住院率和病死率方面收效低於之前預期,不過,奧司他韋仍是目前藥物清單中,重症流感患者唯一可選擇的藥物。

“比如你發燒是6天,儘快服用達菲,你發燒就可能是5天,你認為變化算大嗎?”北京和睦家醫院意大利華裔醫生郭坦坦在微博上反問。

不過,這並不妨礙達菲成為近年來風靡的神藥。

2018年年初的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記敘了作者岳父患流感去世的全過程。

由於作者的岳父是在患病後第9天才吃上達菲,很多人分析認為,這是導致患者病情發展失控最終治療無效的原因之一。自這篇文章出爐後,“一定要在得了流感的48小時內吃上達菲”這一觀念深入人心。

公共衛生體系日益成熟

繼美國、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之後,2010年,也就是甲型H1N1進入全球大流行的第二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流感中心成為WHO流感監測框架下第五個流感參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儘管我國的國家流感中心在1957年就成立了,不過在國家流感中心的網站上,直到2012年,中心的活動才日益增多。

《法治週末》也曾經報道,一位在國家流感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到流感季就會斷了音訊,有時候給他發信息,兩三天才能夠回覆。

實際上,非典過後,國務院頒佈施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這是我國應對突發事件制度化進程的開始。

隨即,當時的衛生部成立了應急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全國衛生應急工作。彼時,公共衛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先後被修訂;監測預警和應急網絡實驗室檢測能力迅速提高……

10年間,政府加大了對衛生應急工作的支持。

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無論在機構建設、設備配置,還是人員配備上都有了飛躍,對新發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等疾病的監測和應對能力不斷提高。

這之後,我國先後修改了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和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這些法律在後來的傳染病防治中作用開始顯現。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法治週末報】創作,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