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小雨今年3歲了,媽媽發現小雨去別的小朋友家玩的時候,有時候會拿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把它佔為己有,並帶回家,如果過程中媽媽發現她這樣做,都會制止她。可有時候回到家的時候才發現她偷偷拿了某個玩具回來。對於小雨的這個行為,媽媽曾多次批評,可是久不久小雨還會再犯,媽媽特別的苦惱。都說3歲定60,媽媽真怕以後小雨會一直有這樣的壞毛病就太可怕了。

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其實小朋友0-3歲的時候偷拿別人東西,並不屬於真正的偷竊,心理學上說,3歲以下的小朋友的這種“偷竊”的行為,是“佔有慾”在作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對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對“你的”“我的”“他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維裡,認為“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雖然有些小朋友模糊的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是有時候還是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總是希望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並想辦法得到它。隨著年齡增長,父母教育,自己的約束能力增強,慢慢的這種佔有慾會逐漸減少和消失。

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當小朋友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時候,還有可能是另外兩種原因:一,想通過“偷竊”得到別人的關注。這類型的小孩子可能是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們就會去做一些讓父母抓狂的事情來,比如“偷竊”。二,想通過偷竊發洩自己內心的不滿。他們可能會是因為某個事情心裡充滿怨分,然後通過“偷竊”來發洩自己心裡的不滿。

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時候,我們肯定是不能放任不管的,以免他的這種行為演變成為偷竊。那我們當父母的,在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做才好呢?

不要嚴厲“審問”孩子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不要嚴厲“審問”孩子。當我們一開始就嚴厲的斥責審問,只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甚至逼得他撒謊。父母應該鼓勵他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這樣更有利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侵佔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主人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去商店或超市,東西要經過買單才可以拿走。如果沒有經過別人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拿走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我們在平時可以多教孩子待人接物的文明習慣,比如,如果很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可以問別人“你的玩具可以借給我玩一下嗎?”“我們交換一下玩具玩吧”之類的禮貌用語。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當孩子偷拿了別人玩具的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站在別人的位置上,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心愛玩具被別人拿走了,是不是很傷心,很難過?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內疚感,這樣的方式可以比較有效的矯正孩子的“偷竊”行為。

鼓勵孩子歸還別人的東西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東西的主人造成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除了教導他分清對錯,擁有是非觀念之外,我們還要鼓勵小朋友主動的歸還物品。

不要嚴加管教,要給孩子更多愛

當“偷拿”既成事實,用嚴厲懲罰的方法,有時候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嚴重的會讓小朋友變本加厲的去做這樣的事情。其實小朋友的概念裡是沒有“偷竊”的概念的,如果我們強行給他們安上“小偷”的標籤,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嚴重會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後果:你們都說我是小偷了,那我就真的去偷東西吧。

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而那些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而去“偷”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把更多的感情和陪伴投入到孩子身上,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疼愛,而不需要通過這樣的行為去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慢慢他們就會改掉這樣的習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