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劉家潭(沚園)的變遷

華州劉家潭(沚園)的變遷

作者 閆廣勤 袁埔良

(注:原文名稱為《金石學家郭宗昌和他的“沚園”》有刪節)華州古代有一些富有的文人雅士,借山高水長的地理特點,建了許多優美的園林。如清《續華州志》中記載的園林名勝就有沚園、溪園、葩園、淇園、漪園、湄園等18個,而其中規模較大,建築華美,風光別具的首屬“沚園”。

華州劉家潭(沚園)的變遷

劉家潭 自《華州史話》

北宋熙寧五年(1072)的少華山崩,在今柳枝鎮張橋村的半截山下,形成了一個頗大的湖泊,即移山潭,又稱白崖湖。因地勢南高北低,移山潭的水向北,或溢流,或伏流,在今柳枝鎮八臺村至蓮花寺鎮小街之間、柳枝鎮騫家窯村以西、老公路以南地區,形成了很大ー片水面。明朝時統稱此為“蓮花池”,其中有幾處高凸地面的區隔,形成了數個湖池。到清朝時,這一片湖池較大者稱為“劉家潭”、“郭家潭”、“騫家潭”,號稱“三潭碧水”。當時,這一帶的風光是:半截山崩塌下的亂石遍地,水泊池塘穿插其間,湖水決決,魚蓮相生,水光山色,風光別具。 “沚園”就在這水泊沚渚之中,其中心位置,約在今柳枝鎮騫家窯村西。從明朝末年“沚園”主人郭宗昌寫的《沚園記》一文看,沚園風光以湖為主,湖可行舟,建有樓館臺榭。園中一水盈盈,蓮葉田田,藻荇菱芡遍佈水中,還有亂石縱橫,竹木蔭蔭,鷗鶩鸛鶴,翔飛其間,頗有江南園林之韻。

郭宗昌,字胤伯(後人為避雍正名諱記為“嗣伯”),華州甘泉裡(在今縣城三門巷及其附近地區)人。他生於明萬曆初年,卒於清順治九年(1652),出身於書香官宦之,其父郭性之,曾任河南左布政使,掌一省行政。郭宗昌廣覽經史,博學多才。為文有司馬遷筆法,作詩有杜甫之風。他曾約集華州文人東蔭商、東肇商、王承佑、王承之、郭蕃等組成“南玼社”,以吟詩為樂,編有《南玼社詩草》一書。郭宗昌的篆刻書法也名噪一時,四方求字者應接不暇。但他更突出的成就是在金石學上。金石學研究的是古代的銅器和石刻,郭宗昌博雅好古,善於籤別金石,並致力於搜輯研究古代銅器款識與碑銘石刻文字。他在金石學上的研究成果,編入《金石史》一書中。此書對周朝至唐朝的50多種石刻金文進行分析考證,在古代金石學領域有一定地位,清代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也將《金石史》收錄其中。郭宗昌的學術研究與著述,主要是在“沚園”中進行的。

華州劉家潭(沚園)的變遷

郭宗昌所著《金石史》 自《華州史話》

清初,沚園的主人換成了劉澤溥。劉澤溥,字太室,北馬村(在今蓮花寺鎮)人。清順治九年(1652)進,順治十二年(1655)任安徽毫州知州。劉澤博與郭宗昌是好友,但劉的父親與郭宗昌同歲,故劉與郭的友情也是“忘年交”。沚園如何轉到劉澤溥手中,詳情不得而知。劉澤溥時的這座園林,周圍有七八尺高的圍牆,內有玩花臺、小戲樓、亭臺、月樓、廊房。大門面南而開,兩側有磚刻對聯。園內仍是水波盪漾,普植蓮花,鳧鷗翻水,魚躍泛波,還可搖舟採菱,水中生有金錢龜,遠近少有。劉家園林後荒廢,人稱其遺址為“劉家潭”。

華州劉家潭(沚園)的變遷

三潭溼地 自《華縣誌》

劉家潭的主要水源地移山潭(白崖湖)從清末起,水勢漸小,直至退成沼澤,進而乾涸。而劉家潭及其附近的湖池水面也逐漸萎縮,但因地勢低凹,又有地下水補充,雖然水勢風景大不如前,但仍有數百畝水面。20世紀90年代始,這裡多闢為蓮池與魚塘,依舊保留的水鄉餘韻,還喚起人們對“沚園”昔日輝煌的記憶。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華州史話》主編 閆廣勤、袁埔良

編輯整理:華州文史薈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