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聽損患者的聽力補償方案


重度聽損患者的聽力補償方案


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失患者選配助聽器一直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傳統的做法是由選配師給他們配上一臺特大功率助聽器,然後在各頻段設置足夠的增益,特別是高頻部分,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提高輔音放大,助聽器常識,公益慈善,進而提高言語分辨率。實際上,雖然患者可以聽見聲音了,但是有相當數量的人,即使在渡過適應期後仍然無法聽清聲音。為什麼會聽不清?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有一點在醫學界已得到肯定,就是重度以上聽力損失患者耳蝸內的纖毛細胞急促減少。由於沒有足夠的纖毛細胞將聲波轉換為生物電刺激中樞區處理聲音的聽覺皮層,造成人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大大下降。聽覺皮層長期得不到足夠的刺激,造成功能退化,逐步喪失了對聲音的分辨能力。

談到分辨能力,就要談到信號和噪聲。什麼是信號和噪聲呢?廣義地講,對人有用的聲音就是信號,對人無用的聲音就是噪聲。請注意這裡的噪聲並不總是馬路上的嘈雜聲,也可能是一些悅耳的聲音,比如在聽音樂時,音樂聲可視為信號,但在集中思想讀書時,音樂則就是一種噪聲。同一種聲音在信號及噪聲兩者之間轉換,其判斷標準是對大腦來講它是否為有用的信息。理解了這點以後,在選配時我們就應該儘量提高有用的信號,降低無用的信號,也就是說通過提高接受到聲音的信噪比來獲得更好的言語分辨力。

語音由兩部分組成,元音和輔音。元音基本上是低頻音,較為響亮,如字母:“A”、“U”;輔音則為高頻音,較為輕弱,很多是氣流通過發聲器官產生的聲音,如“S”、“SH”。對於重度以下患者,採用增大高頻補償的方法是可行的。因為患者耳蝸內纖毛細胞尚有一定數量,還有足夠的能力辨別出輔音。輔音聽清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理解單字、詞、句子的能力。然而重度以上患者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些患者在低頻的聽閾尚可,到高頻段就可能很高甚至完全沒有,也就是患者在耳蝸內高頻區的纖毛細胞幾乎損傷殆盡,對接收到的高頻聲音根本無法辨別。對於不能辨別的聲音,大腦自然會按“噪聲”處理。因此這時的輔音放大不但不能幫助聽清,反而會降低元音的信噪比,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做法是降低或取消高頻增益,以加大低頻補償。

那麼補償低頻對重度以上聽力損失患者有何作用呢?聲音的組成可劃分為週期、頻率和強度。研究發現重度以上聽力損失在辨別語音時更依賴於聲音不同的組成部分,比如:語音的起始段、幅度差異、元音共振峰及從元音到輔音的變化,這些成分主要集中在低頻區,助聽器原理,不言而喻,充分放大這些信息對患者更有實際意義。

為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失患者選配,其核心問題是要提高患者對言語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這裡並不是否認高頻放大的重要性,而是強調對於不同的患者應採用不同的選配方式,儘可能利用殘餘聽力,依靠人體自身潛能獲得更好的聽力康復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