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週末閒暇,重溫了《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從彈幕中瞭解到一些青年人是因為鹿晗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在看這部電影才來補課的,足見當紅小生的流量之高,只是不知道包括小鹿在內的年輕人是否真正看懂了,在我看來,它稱得上是一部文藝青年的進(zhuang)階(bi)神器。

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布達佩斯大飯店》人物海報

(以下重點標記請寫在小本本上。)

如果提前不知道這部片子的背景,你會以為這是一部上世紀的老片子,或許是因為導演對暖色調的豔麗佈景風格的偏好。事實上,本片是美國新生代導演韋斯·安德森於2014年執導的,聚集了拉爾夫·費因斯、愛德華·諾頓、阿德里安·布洛達、蒂爾達·斯文頓、威廉·達福、裘·德洛、比爾·默瑞等一眾實力卡司,並獲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及獎項。

(OK,以上這些實力演員的名字你不必記得很清楚,只需要記住本片卡司陣容很強,老戲骨飆戲即可。)

本片採用回憶層層嵌套的敘述方式,講述了20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所著名的飯店即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主角是飯店管家(或者說“經理”)古斯塔夫及其門童Zero的傳奇故事,故事串聯一起豪門貴族的財產爭奪戰、一幅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的盜竊案,以及摧毀了歐洲傳統文明的突發戰亂。

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拉爾夫·費因斯飾演的M.古斯塔夫

言歸正傳,文藝青年為什麼需要這部影片來提升zhuangbility呢?

一. 普通的一般人看不懂,文藝青年可以侃侃而談

彈幕裡、評論裡嚷嚷“看不懂”、“沒勁”、“睡著了”的大有人在,這給了文藝青年一個絕佳的機會,要的就是“曲高和寡”、“眾人皆醉我獨醒”之效。

《布達佩斯大飯店》,隱喻的其實是戰前歐洲人文精神家園的失落,主角古斯拉夫,是一個典型的歐洲紳士,他著裝一絲不苟,舉止優雅,知書達禮,喜歡讀詩寫詩,尊重並追求美,真誠守信,沒有階級歧視,面對暴力與不公能挺身而出,寧死不屈。

其中,影片中大量詩歌充斥著,甚至在古斯塔夫越獄時與Zero還閒聊不止,聽Zero吟誦詩歌,而不是著急逃跑找出路,這也讓觀眾看著甚為捉急。可以看作是一種黑色幽默吧。

古斯塔夫身上這些紳士的品格,言傳身教給Zero這一曾經的小門童,對他之後的人生也起到了很深遠的影響。

然而,這些紳士的品格,或者說歐洲傳統文明,在世界大戰的炮火摧殘下漸漸消亡,這時候你可以引用片中的一句金句,即Zero最後對裘·德洛飾演的年輕作家所說的:古斯塔夫的世界在他進去之前就消失了,但是他用超凡的魅力維持了這種假象。

當然,你可以再加上一句讚歎:“拉爾夫·費因斯演得真TM好!”如果有小白很識趣地問一句“誰?”哈哈,文藝青年表現的機會又來了:“《英國病人》看過麼?沒有啊,那《哈利波特》的大反派伏地魔總該知道吧?還有那個《辛德勒名單》,當然他演的不是辛德勒,辛德勒是連姆·尼森演的,還有……凱特·溫斯萊特全祼出鏡的《朗讀者》看過嗎?……”此招一出,勢必如沙場秋點兵之勢,令吃瓜群眾瞠目結舌,贊(e)嘆(xin)不已。

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二. 導演風格侃一侃,技能進階一層

像伍迪·艾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克里斯托弗·諾蘭、大衛·林奇等等這些大導演們,國內吃瓜群眾基本耳熟能詳,腦子裝再多水也能叫出幾部他們的代表作,所以談論這些導演不足以表現文藝青年的B格,Well《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導演韋斯·安德森來救場了。

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這位導演出生於1969年,是金牛座哦,1996年出道,《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他執導的第8部電影,前不久剛在國內上映的《犬之島》也讓安德森收穫了較高的口碑。他的風格很鮮明,出道不久就已獨成一派,偏愛高飽和暖色調,更廣為人知的是,這位金牛座的導演是處女座般的“對稱控”,他的作品中幾乎大部分都採用對稱的構圖方式,乾淨精確的五五開畫面的對稱鏡頭已成為韋斯·安德森的簽名。除了畫面對稱,安德森對細節也是出了名的要求嚴苛,很較真,常常會逼瘋道具師、設計師。

廢話不說,看圖有真相

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鹿晗喜歡的這部電影,為何能成為文藝青年的進階指南?

如果你覺得只談論安德森的對稱控和細節控,B格還不夠的話,那麼可以再象徵性地對比或簡評下伍迪·艾倫、諾蘭、林奇等各自的風格,顯得你“眼界寬、見識廣”,再貌似不經易地感慨一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自己的風格,不求大而全,只求獨樹一幟。

三. 祭出茨威格,登上鄙視鏈頂峰。

《布達佩斯大飯店》影片結束時有一句字幕“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想要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文藝青年絕不可以錯過。

這部影片是向奧地利文學家史蒂芬·茨威格致敬,在古斯塔夫、Zero、作家等人的身上都有著茨威格的影子。

茨威格,對於大多數文學盲來說,最深的或許是就是小學課本上其寫的雕像全神貫注忘記來訪客人的羅丹吧。現在,我們需要武器升級,補充下大腦知識。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周遊世界,創作了很多詩篇、小說、戲劇等。一戰時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黨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即61歲時在巴西自殺。

導演兼編劇韋斯·安德森,在接受茨威格的傳記作者喬治·普羅尼克採訪時坦承,電影中的兩位作家,以及主角古斯塔夫都有部分是以茨威格為原型的。影片中古斯塔夫的那個世界,即Zero懷念的那個世界,正是茨威格曾經生活並享受的世界,隨著現代工業發展,戰爭爆發,打破了那個文明的世界,這令茨威格痛苦不已,他一直從事反戰工作,試圖與這個野蠻的世界作鬥爭但終究無力改變,最後以自殺告終。

真正有興趣的建議閱讀一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這是他的回憶錄,裡面描寫了他所謂的太平世界。

影片金句

Rudeness is merely an expression of fear.

粗魯只是畏懼的一種表現。

You see?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看見沒?在這個野蠻的屠宰場裡,還是殘存著一些曾被稱為“人性”的文明之光的。

To be frank,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But,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

我認為,他的世界在他進去之前就消失了,但我得承認,他用超凡的魅力維持了這種假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