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導語

《甄嬛傳》中端莊大方、識大體的沈眉莊在教養嬤嬤的指導下,縱使飽讀詩書、才華滿腹。在雍正帝的選妃典禮上,面對太后的問話:可曾讀過哪些書?也只是謙卑地說:只讀過

《詩經》《女誡》《女德》

雖然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也曾有不少閃爍著熠熠光芒的明珠稀稀落落地混雜在以男權為尊的封建王朝裡,“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謬論也不是被貫徹到底,但從《女誡》《女德》《論語》中便可知,古代女子接受的教育大多以公婆丈夫為主。

東漢才女除了善琴的司馬相如,還有因兄長病逝而奉旨續寫《漢書》的文學家、史學家班昭。漢和帝時期,班昭又多次被請入宮教導皇后和貴人們,隨著宮中女學的盛行,她也因此被稱為“大家”。《女誡》這本用以規範女子的德行的書籍,便是班昭的代表作,不僅是漢朝,甚至到清朝時期,《女誡》也被大家閨秀奉為“必學之書”,因此漢代女性的地位生活從《女誡》中便可窺見一斑。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班昭畫像

班氏家族與班昭

《漢書》中曾記載

“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和“楚人謂虎‘班’,其子以為號。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

從才女班昭的家庭環境和教育上便可以看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

班昭的父親班彪,博學多識,出身於漢朝貴族的儒學大家,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史學家,曾著有《後傳》六十餘篇。班昭的哥哥班固也子承父業,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精通儒家學問。並以史學家的身份編撰了《漢書》,其中史料記載多以父親班彪的《後傳》為依據。生活在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家庭中,班昭自小耳濡目染,自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班昭良好的修養和禮儀舉止堪稱典範,婚後更是恪守婦道,孝順公婆,替亡夫把持家庭,可謂是漢朝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兒媳婦

”。不同於嬌養的掌中花,班昭有著不輸男子的氣魄,兄長去世後,她毅然決然地擔負起繼續編撰《漢書》的責任。可以說,班昭的成就離不開班氏家族的家學傳統。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班昭之父——班彪

班氏家族自楚時便已存在,西漢時更是出了一位受皇帝寵愛的班婕妤。貴為外戚,又對儒家文化極為推崇的班氏家族,有著極為濃郁的家族情懷:一方面是維護家族榮譽的強烈責任感,一方面是約束自己以維持家族長盛久安的使命感。班固《幽通賦》中的

“系高頊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

和班昭代表作《東征賦》

“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

都以相同的手法表達自己對先輩的尊敬和對家族傳統的珍愛。

班氏家族還有著深厚的文學傳統,不僅在當時的史學研究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文學創作上更是極具家族共性和家族文學的獨特風貌。同時,班氏家族還謹遵先秦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主張,提倡班氏家族中在政治上有著極高敏感性的才子入朝堂,輔佐君主。班氏家族的赤子愛國之心在其將效忠君主、為民造福為主旨的為官之道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班昭哥哥——班固

《女誡》的創作原因

作為漢朝帝后的講師、中國古代女子思想教育的“大師”,《女誡》作為班昭的代表作,在古代女子地位生活教育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漢代獨尊儒術,班氏家族更是儒學大家,班昭結合儒家思想和自身經歷,在《女誡》中編寫了一套

以修身、敬夫和齊家為體系的漢朝女子行為思想守則,自此成為了古代家家戶戶教導女兒媳婦的標準。簡而言之,從《女誡》中便可以看出漢朝女子,甚至古代女子的生活環境及家庭地位。

班昭曾在《女誡》中自述:

“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於今四十餘歲載。”

由此得知班昭寫《女誡》時已經六十餘歲。因著先前的經歷:過早喪夫、漢和帝時期創辦宮中女學,教導帝后、妃和鄧太后攝政時期輔佐帝王,讓這個本就聰慧的女人歷經世事的雕琢後更顯其才智。當然,班昭的初衷是通過家訓將自己多年的經歷總結和生活道理傳給班氏子孫,但不知怎麼就引領了大眾的學習熱潮。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曹大師”班昭之墓

《女誡》思想概述

中國有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受儒家文化薰陶長大的班昭,在儒家《詩》《書》《禮》《易》的基礎思想上編撰了其獨有的,符合漢朝夫妻倫常關係的以“夫”為中心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和女子修身齊家思想的《女誡》,內含:禮法、女子言行、夫婦關係、家庭關係、家族關係之間的倫理規範。

東漢時期,男耕女織是常態,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註定了男尊女卑的家庭地位。《女誡》中明訓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和叔妹第七。從“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中,班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女性本應為卑。深受現代詬病的“男尊女卑”,《女誡》完全可以背鍋,不論班昭所說的“卑”是何意思,但它確實成為後世歷朝歷代的男人宣揚“以男為尊”的正當理由。

相較之下,班昭的婦德觀點“幽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就相當正常了。婦德不是要求女子詩書滿腹,才華橫溢,而是性情溫順謙遜,行為舉止禮貌優雅。何為窈窕淑女?衣著外貌乾淨整潔。何為婦儀?謹言慎行,做好家務。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女誡》

《女誡》中對貞德的論述是:“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

古代多的是男子三妻四妾,卻對女子亡夫再嫁多有詬病。班昭認為:男子有傳承家族血脈的責任,所以妻死之後,不得不再娶;相反,女子嫁為人婦,則有協助丈夫管理內務的責任,如果夫死,女子再嫁,不僅會使孩子難以生存,還會使家業難以傳承。因此,古代女子貞德觀可以簡述為從一而終。

在夫妻關係方面,班昭作為女人,自然也對男子有所要求。《女誡》認為男子只有品德高尚、品行端莊、有一家之長的風範,才可以使妻子變為其“附屬品”。當然,也只有品德皆為優品的女子才可以稱為丈夫管家的助手。因此,男女在禮、徳方面共同學習進步,才可以創造美好和諧的生活

漢代女教文化

漢朝結束了秦末期的分裂割據,安穩的環境使生活教育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統治者也希望帝后成為“賢內助”,齊家有助於治國,於是漢代對女子教育愈加看重。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以詩詞才華著名;梁皇后以博古通今,明事理大義而出眾;馬皇后更是以輔佐君王而青史留名。宮中女學的創辦和儒化禮教的傳播,使漢朝出了不少才女,太后親政也成為了漢朝政治的一大特色。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影視劇中的鄧太后

漢朝女子的家庭教育多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經學史學是基本科目。漢朝名門大族的女子大多都擅長詩詞:班婕妤出口成《詩》,蔡文姬善音律和史學,明德馬皇后善《楚辭》《春秋》,

和熹鄧皇後善《詩》《論語》。但隨著儒家文化在女子中的教育傳播,貞潔觀念也隨之加深,“貞節牌坊”成為了熱潮,女子以死殉節的事情也常常發生,最耳熟能詳的便是課本里學的《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但也正是女子文化的提升,讓一批有政治才華的女子脫穎而出。封建王朝大多推崇嫡長子繼位的宗法制,先帝駕崩,幼帝年幼,內憂外患之下,為了不讓大權旁落,太后會以垂簾聽政的形式參與到政事。鄧太后便是為了震懾狼子野心的外戚和見風使舵的宦官,才強勢地替幼帝攝政輔政,以保全劉氏江山血脈。不同於清朝慈禧太后的奢靡生活,儒學女教文化渲染下的鄧太后執政期間推行節約,明德慎刑。

從漢才女班昭的《女誡》中淺析:三從四德枷鎖下古代婦女生活

女學女教

結語:

《女誡》作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的教科書,在後世一千多年裡影響頗深。當時鄧太后臨朝,與儒家推崇的理念思想相悖,班昭寫《女誡》也許也有反抗之意。同時,班昭早年喪夫,婆婆又略強勢,為了不讓自己被趕出家門,給家族蒙羞,班昭多表現出卑躬屈膝地順從姿態。

也許班昭的本意是教導子女的言行品德和鼓勵女子掙脫束縛,勇敢追求幸福的觀念,但是多年來以亡夫的節婦自處的身份,使男權不知不覺中便入主了她的思想,《女誡》對三從四德的極度推崇不自覺顯露出的男尊主義便是最好的證據。如今男女平等的社會,讓人們對曾經飽受讚譽的“女中孔夫子”有了新的評價,“女子之大賊”便生動地表達了當今人們對《女誡》思想的深惡痛絕。

參考文獻:《女誡》《東征賦》《幽通賦》《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