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帝王舉哀圖》突顯唐朝民族大融合景象


敦煌壁畫《帝王舉哀圖》突顯唐朝民族大融合景象

158窟 帝王舉哀圖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東壁的《維摩詰經變》中,北側文殊菩薩座前畫出中國的“帝王圖”,南側的維摩詰像下部畫出了各國王子人物形象。最前面一人個頭矮小,頭頂小盤內似珍寶,身後有兩個人,捲髮,上身半裸,下體穿短褲,膚色比較黑,類似今天的東南亞或者印度人。在紅袍僧人的旁邊有位身材高大的人物,上穿寬領大衣,下著長裙,頭戴一冠,冠上插著兩根羽毛,敦煌學專家發現這個人物的服飾與章懷太子墓壁畫中“客使圖”的新羅人十分相似。

史料記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回夷之人入侍於朝及來朝貢者數百人,號啕大哭,剪髮、獒面、割耳削鼻,流血灑地。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北壁涅檠經變的各國《帝王舉哀圖》,即用寫實的方式再現了這些特殊的哀悼習俗,是十分珍貴的民俗史話。壁畫中除了漢族、吐蕃族的國王形象以外,其他十三人都是中亞或西域的帝王像。他們多著翻領窄袖長袍,有的包著頭巾,有的戴著裘皮帽長髮披肩,多是高鼻深目,濃眉虯髯,與文獻資料記載的胡人形象大體相同。其中還有南海崑崙王像,面部扁平,大眼厚唇,鼻孔朝天,紫黑色皮膚,捲髮,斜披錦衣,戴著寶珠和瓔珞。畫師精心刻畫的各種人物形象,反映出唐朝民族大融合的景象。

據敦煌文獻《沙州圖經》記載,唐代敦煌周圍設置有清泉、白亭、階亭、雙泉、懸泉、黃谷等二十一個驛站,接待中外使團、商旅。敦煌的畫家們有機會親眼見到各式各樣的外國人,壁畫中的外國人形象應該有著實際生活的依據。

隋唐時期從長安到敦煌,各地表現外國人形象的繪畫作品很多。據研究,唐代寓居長安的西域人很多,來源主要有四種:1.魏周以來人居中夏之民,華化雖久,其族姓尤可尋;2.西域胡商逐利而來;3.異教僧侶傳道而來;4.西域各國遣子侄人唐為質,久居未歸。有據可考的如昭武九姓、波斯胡人、于闐有尉遲氏等。唐代的長安有西市,胡商多集中在西市,唐代文獻和唐詩中多有提到西市的胡商、胡姬、胡旋舞,這些外國人的到來,增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

來源:甘肅農民報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