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影片《叫我第一名》上映于2008年, 是一部轻松浪漫的美国励志电影,取材于真实人物故事,讲述了患有妥瑞氏症( 抽动症) 的男主人公布莱德,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人生理想的故事。

导演彼得·维纳(Peter Werner),拍摄影片众多,但多年以来不温不火。他没有获得什么出众的奖项,但一直锲而不舍地在这个行业耕耘。亦如他影片中关注的人物,平凡但不平庸,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自己平凡的美国梦努力奋斗,为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

布莱德的饰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喜剧小王子”詹姆斯-沃克,这位出生于艺术家庭的演员,其独具魅力的笑容和天然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影片在轻松而浪漫的氛围中,向观众展现布莱德的成长岁月,聚焦被莫名疾病困扰的边缘人,揭示他们的成长困境。在影片中,有人看到母爱锲而不舍的坚持,有人看到离异家庭的特殊相处模式,有人看到科恩身上的 “美国式”奋斗精神。每个普通人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01 “不完美”,不是孩子的错

1. 受完美主义困扰,焦躁的父亲失去耐心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男主人公,布莱德父母早年离异,他随弟弟一起同母亲生活,周末偶尔和父亲一起出行。6岁那年,他开始时不时地脖子抽筋,发出怪异的声音。自此他开始了看医生、服用药物的几年人生,他见医生和吃药的次数多到,弟弟都嘲笑地称他为“医生”。但是一切都没有任何改善,他还是克制不住,抽筋、发出怪声。

有一些缺陷是可以看见的,有一些缺陷是看不见的,有一些缺陷是可以看见却超出了人们的认知界限。12岁那一年,布莱德再次与父亲出行,父亲告诉布莱德他准备二婚的消息。父亲的话还没有说完,布莱德就忍不住发出怪声,父亲的讲述多次被打断。

多年来,一直克制的父亲,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在车里大发脾气。父亲回想起,多年来,他只想和儿子过正常的生活,可是每次和布莱德外出就餐,或者是去公众场所玩,都因为遭受异样的眼光,不欢而散。

父亲急促地口吻告诉布莱德,“自控,自控,自控!”,越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布莱德的情况越是严重,发出怪声的频率越发增加。父亲把这当成是对自己的抵触,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布莱德自己都无法解释的“失控”。

2.受完美主义困扰,束手无策的老师选择放弃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布莱德遭到父亲的指责,在学校遭到同学的欺凌,在课堂上遭到老师的误解。同学们给布莱德起绰号,叫他“怪物”,排挤他,甚至会拳脚相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乐观,对这些嘲笑,他只是默然视之。

上课时,老师叫他们写作业,他忍不住发出声音。老师以为他搞恶作剧,故意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让他当众给所有同学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发出怪声。话音刚落,他就又开始发出怪声。老师对他忍无可忍,把他交到了学校教导处。面对所有的误解,布莱德也十分无奈,他比任何其他人都希望自己是正常人。

布莱德很爱学习,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使有难以控制的病症,他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学习,他只是比别人更慢一些,别人一个小时可以学会的,他可能需要三小时。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病症,就这样把他与学校隔绝起来。

3. 受完美主义困扰,病人选择自我放弃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母亲带布莱德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认为是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焦虑,使孩子出现失控行为。事实上,布莱德的父母,虽然离异,但是相互模式仍然融洽,母亲从未对父亲恶言相加,反而是敬重有加。

这么多年,只有母亲能把这种症状当成是一种疾病来看待,所有其他人都认为是布莱德刻意为之,心里医生也是束手无策。第一次布莱德被迫离开学校,母亲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精神病学》书。

如果所有的医生,都没有办法给出答案,那她只能自己尝试去书里面探寻答案。夜以继日地阅读,终于有一天,母亲在书中找到这种症状的描述,叫做“妥瑞氏症”,是一种神经受损的疾病,目前无药可医。

顺着线索,母亲找到“妥瑞氏症”,互助中心,原本希望在这个地方找到解决方案,结果却发现,互助中心的人,都是被社会和家人放弃的人,他们脱离社会独自生活,心里也处于边缘状态。正如,布莱德,图书馆、电影院这些需要安静的地方都成了他们的禁地。

02 “完美主义”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1. 完美主义陷阱,过度关注孩子的缺陷,忽略孩子感受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父母希望孩子其他方面也优秀,对于身体有某种缺陷的人,父母希望孩子正常,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总是不知不觉中陷入过度的完美主义陷阱。

心理学家把完美主义分为两种,顺应型完美主义和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前者具有积极的作用,把挫折当成动力,越挫越勇,脚踏实地的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而后者会过度的关注错误,当目标和表现之间太大,会容易产生自责、恐慌,甚至气愤。

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家长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过度关注孩子能力不足的一面。布莱德的父亲,期望孩子是一个正常人,可以好好地外出就餐,不被歧视,但是孩子的问题,注定他是不正常的,他期望孩子能做出改变,但是孩子无力做到这点。

陷入“完美主义”的家长,可能会总是忍不住在自己孩子面前,夸耀别人家孩子,责备自己孩子。这种过度“完美主义”,忽略了孩子自尊和自信的需求,打破了孩子自信的内在心理胚胎。父母在陷入“完美主义”陷阱的同时,把孩子也推向了“完美主义”的深渊。

孩子慢慢觉得被父母爱,不是因为TA是谁,而是因为TA做了什么,事事都要做到完美来讨好父母,如果做不到,很容易就陷入沮丧和恐惧之中。孩子的幸福感不断降低,父母也陷入死循环。如何接受每个人的局限性,跳出“完美主义”的怪圈,是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重要的一课。

2.现实和完美主义存在差距导致悲观情绪

当遭遇不幸时,大部分人会陷入悲观情绪,降低他们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心理学上,把悲观可以分为3类,第一种是气质性悲观,是指一种整体的倾向性,即人们在对未来的看法上,长期倾向于期待坏的结果。第二种是归因性悲观,也被称为解释性悲观,在对一件事情进行解释时,总会采取内在的、稳定归因,比如一次做错一件事情,便认为自己能力不行。第三种是防御性悲观,是指人们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坏的情景。

并不是所有的悲观主义都是负面的。防御性悲观者“凡是先往坏处想”,悲观被当成一种焦虑管理策略,这是一种通过运用“降低期望”的做法,来消除心中的慌乱,某种程度上,这种悲观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归因性悲观,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悲观主义。悲观的人更容易相信所有的坏事,都是自己的错,负面偏好让他们首先关注坏的一面,然后把事情越想越坏。影片中“妥瑞氏症”互助中心的人,就是这样这样一群人。因为患有病症,他们把自己与社会隔离起来,大部分人一辈子躲在家里,陷入无尽的悲伤循环之中。

除此之外,布莱德父亲以及社会上许多人都有一种负面的悲观情绪。布莱德的愿望是做老师,布莱德的父亲从来不抱希望。大学毕业之后,布莱德面试了25所学校,都被学校拒绝,他们认为患有这种病症的人,没法好好地教学生。最后,布莱德在一所小学找到工作,一个学生的家长,见到布莱德的症状,给孩子转班,家长不相信这种老师,可以教好孩子。面对某种疾病,社会、家人甚至自己,都容易产生负面的悲观主义。

03 如何走出“完美主义”陷阱,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面对所有的逆境,布莱德并没有放弃,他用他的人生,告诉人们如何应对逆境。

1. 积极的期待,从积极的权威期待,到积极的自我期待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心里学上有个概念叫“权威的期待”,假设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这面镜子叫“权威期待”。当一面权威的镜子,对一个自我比较弱小的人说:你是坏的,你是差劲的,你是糟糕的,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通常是最重要的权威,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常常会成为孩子最初的命运。

布莱德的母亲一直相信孩子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相信他可以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母亲的这种积极期待,也内化为孩子内心的积极期待。在看到布莱德乐观性格的同事,我们也看到母亲积极期待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

不仅布莱德有一个这样的母亲,还有一个小男孩也有。这个小男孩儿说他将来相当总统,他的妈妈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儿子就是未来的总统,她见人就说“我的儿子可以做到一切他想做的事”。结果这个男孩真的成了总统,他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自我意识。

2. 积极的权威期待背后是母爱的“抱持”

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有个概念叫“抱持”,这个概念认为,最好的养育坏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TA,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TA。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父母头脑中的想象为中心。

布莱德的母亲一直扮演这个“抱持”的角色,她始终没有失掉对儿子的信心。寻医问药无果后, 她大海捞针般地查阅医学资料, 理解儿子的症状。面对熟人的讥讽,她竭力捍卫儿子的尊严,面对儿子受挫的时刻,她总是循循善诱地鼓励儿子,“你能过正常的生活”。

父母没有权利选择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就像孩子没有办法选择是否患上神经性疾病,父母最大的主动权就在于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父母的“抱持”是教育的入口,也是教育的出口。《天生有罪》的作者,出生在南非种族隔离时代,母亲偷偷藏藏地养育他,在暴力、剥削、犯罪的成长环境中,凭借自己的乐观的心态和伟大的母爱,养育出一个自信勇敢的孩子。母爱的“抱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孩子面对生活的一切逆境。这种力量,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感受过,《天生有罪》的作者崔娃得到过,影片的布莱德也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抱持”之下,一步一步突破人生的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3.从积极的“权威期待”,内化为积极的“自我接纳”


《叫我第一名》 :逃离“完美主义”伤害,接纳孩子的本性

心里学上说,孩子内心的精神胚胎,是与父母关系的直接反应。一个深爱自己的母亲,一个接纳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学会自我接纳的基础。自我接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接纳自己的优点,一部分是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的优点容易,接纳自己的缺点却需要巨大的勇气,尤其是在所有人眼中,这个缺点都是巨大的问题。

要自我接纳,第一,明白自我接纳不需要条件。爱自己和接纳自己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无论你是怎么样的,你拥有什么外部特征,你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一份子,你的使命是让这个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更多样、更丰富,所以你天然就应该被接纳、被珍爱。

第二,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洛克菲勒是石油大王,他有学习障碍,但他是社交能手;梵高受情绪困扰,但他视觉上的成就非凡;贝多芬失聪,但他是乐坛的巨人。

一开始,布莱德也把“妥瑞氏症”当成自我发展的阻碍,但是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发现正是因为“妥瑞氏症”,让他独一无二的气质越发突出。在与病症的长期相处之中,“妥瑞氏症”成了他的朋友,他的老师。“妥瑞氏症”教会布莱德永不放弃的精神,培养了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存在的世界观,让他拥有了接纳自己不完美的豁达。

结语

影片《叫我第一名》像一面丰富多变的镜子,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一定的心灵净化。如果你正在为生活的困境而挣扎,你会在布莱德的故事找到,直面困境的勇气;如果你是正在为孩子的教育而纠结的母亲,你会在布莱德母亲的身上看到,爱是教育的出口;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会在布莱德身上看到,教育的意义是培养孩子包容的世界观,让他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独一无二,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而多彩。电影讲的是对布莱德“妥瑞氏症”的接纳,也是在讲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不完美”的接纳,更是每个人对自己“不完美的”的接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