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市場迎來“至暗時刻”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世界石油市場迎來“至暗時刻”

當地時間4月20日,即將到期的5月美國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暴跌約300%,收於每桶-37.63美元。這是自1983年紐約商品交易所開設石油期貨交易以來首現負數交易,也是世界石油工業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油價暴跌是世界石油市場史無前例的供給過剩的結果。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的影響,消費需求大減導致石油庫存激增。3月初OPEC+機制減產談判破裂引發價格戰的餘波未平,而剛剛達成的減產行動要在5月1日才正式開啟。加之市場認為減產協議對平衡原油市場力度不夠,因此投資者紛紛拋售,沒人願意交割。供需嚴重失衡、悲觀心理預期等多種因素疊加,導致油價歷史性暴跌。更為嚴峻的是,考慮到全球原油需求的復甦將是一個緩慢過程,5月份之後減產協議規定的全球供應削減並不能迅速改變油價運行方向,預計油價將較長時間維持底部寬幅震盪局面。

毫無疑問,油價較長時期低位運行將成為世界能源工業的“至暗時刻”,並帶來諸多後果。負油價意味著將油運送到煉油廠或存儲的成本已超過石油本身價值,眾多中小石油企業恐將面臨破產風險。大型能源跨國公司的壓力陡增,許多大型投資項目可能被迫做出調整,公司發展戰略也必須相應做出調整。一系列產油國財政壓力加大,再度面臨限產保價還是爭奪市場份額的兩難選擇,剛達成的限產協議再度面臨衝擊。過度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財政狀況惡化,加之疫情導致經濟休克,或發生社會政治動盪風險。能源地緣政治格局面臨重組,產油國與消費國之間的既有權力結構加速變化,傳統定價模式與交易方式可能生變。國際石油市場動盪對生產、消費、運輸、投資等各方都帶來不同程度風險,建立能夠平衡各方利益、維繫市場平穩運行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

中國既是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也是石油及其製品重要生產國,低油價對中國能源安全、能源企業以及消費者造成的影響是複雜甚至矛盾的。如何著眼世界能源體系變革,制定能較好實現國家、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利益平衡的能源政策,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