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文/一條輝 GPLP獨家首發

本文來源於GPLP 微信公眾號gplpcn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

孵化器還是投資機構,這是很多人的迷惑,包括GPLP君。

今天,GPLP君就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變色龍:創新工場

關於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針對GPLP君的疑問,截至2018年5月7日,創新工場並沒有回覆。

創新工場自己有不同的介紹版本,在創新工場的官網,其介紹自己是一個創業投資機構。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圖1:創新工場官網

2018年4月,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如此介紹創新工場,創新工場是一家VC+AI的機構。

2017年8月19日,創新工場某合夥人在公開場合表示,創新工場是一家帶有孵化功能的基金。

然而,在GPLP君隨機調查了20個創投圈的人看來,創新工場就是一個“孵化器”,與正規的投資機構,諸如純粹早期投資真格、經緯等完全不同,他們不是一個投資機構。

這跟創新工場的早期表現有關。

2009年9月7日,離開谷歌中國的李開復創立了創新工場,當然,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讓創新工場一下子就出了名。

“但說實話,熱鬧過後就是門可羅雀,我們4個創始人就坐在那裡開始大眼瞪小眼,考慮下一步該去做些什麼。”李開復說曾公開對媒體表示。

隨後,創新工場通過校園招聘了10個左右的技術人員,開始開展業務。

這是早期創新工場開展業務時的場景:

“我們是個創業孵化器,有沒有興趣參與進來?”

“我的團隊本來就很棒不需要孵化的。”

“我們可以給你資金上的支持啊。”

“錢我自己就有一些,而且VC們都願意投資我。”

“其實除了資金我們還有一些非常具體的幫助。”

然而,業務開展無果——有經驗的成熟創業者對創新工場的孵化器模式並不認同。

創始人李開復並非成功的創業者,只是一個相對知名的職業經理人,其他人更不用提,缺乏實戰經驗的創業導師多少有點不倫不類,況且,創新工場並不是純粹的天使投資,他們還要佔17%左右的股權比例,對這些成熟創業者來說,為什麼要接受創新工場的條件?

最終,創新工場只好自己出馬,成為創新工場早期裡面的創業者——

“實際上,當時就是這麼簡單,把開復的想法,汪華的想法體現在產品中。創新工場最早招來的全是技術人員,而最開始的產品就是落實他們這些創始人的想法。”創新工場COO陶寧曾對媒體表示說。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創新工場算是一個創業者,自己創業,然後拉上一幫人創業。

據創新工場2017年財報顯示,創新工場收入以創業服務收入和基金管理外包服務收入為主。2017年,創業服務收入為6174.48萬元,佔營業收入的63.74%;基金管理外包服務收入為3241.36萬元,佔營業收入的33.48%;其他收入為268.91萬元,僅佔營業收入的2.78%。

當然,值得的一提的是,創新工場的基金管理部分並沒有納入上市公司部分。

如果是創業及孵化器模式我們可以理解,市場上眾多的孵化器及創業者讓我們很容易對創新工場進行理解。

然而,關鍵是創新工場的相關負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孵化器或者創業者。

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工場”,儘管他們自己曾在早期自己定方向,搭團隊,做產品,在一些創業者眼中,創新工場就是名副其實的“工廠”:

“公司曾在創新工場裡呆了半年,印象一般,在創新工場的感覺就像是工人在工廠裡面工作一樣,失去了原本創業的自由。”

“李開復老師及創新工場的光環最初吸引了我們,但是實際進入之後,發現創業並不是他們宣揚的那麼簡單,反倒是自己做產品為他人做嫁衣。”

“這裡很多公司,單純的技術合夥人根本就沒有股權,他們被CEO及各種導師忽悠就加入到了創業團隊當中,很多人處境很慘”。

這是其中三個曾經歷過創新工場孵化的創始人對GPLP君的回覆。

我們承認創新工場的投資事實,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創新工場的孵化器功能是鑄造創新工場的基石,即便目前他們不想承認。

創新工場成績的背後,有不少早期創業者的個人犧牲。

一個最典型的案例為:

北京展程科技有限公司,創新工場為其股東。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北京展程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2月23日,這家公司被一個技術合夥人老婆的一篇文章而被大眾所知(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這個著名的撕逼事件)

在《就算老公一分錢股份都沒拿到,在我心裡,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文章當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技術男加盟了一家創業公司,為公司開發了遊戲程序,兢兢業業工作了7年,然而最後連一毛錢股權都沒有,於是他文筆好的老婆發表討股檄文,歷數技術男為這家創業公司做的種種貢獻,以及創始人最後是如何翻臉不認人的。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隨後,2017年2月25日,創始人回應:當時給韓的分紅是200萬而不是文章所說的100萬(陳CEO這是要把矛盾轉移到家庭矛盾的節奏啊!),並且,公司是有期權池的,先由CEO代持,分配機制還沒有確定下來,而且也一直在商量怎麼分配,但這個事情是需要比較長時間討論的,韓東輝非要在當天定下來。

意思是技術男逼宮不成就反咬一口。

事件過去一年多了,撕逼結果我們不得而知(目前至今依舊沒有技術男韓冬輝的名字),不過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當時,該技術男沒有股權,然而,創新工場卻是不折不扣的受益者。

坦誠講,作為早期的投資機構及孵化器,投資有義務幫忙創業者理清楚,然而,作為知名的投資機構,創新工場的投後服務值得玩味。

由此,關於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總結,創新工場早年是投資和孵化模式,近年來,創新工場投資階段策略調整,強調“去孵化”,定位VC+AI,專注於早中期(A-B輪)發展階段項目,對於高潛力領域也參與C輪以後的中後期投資也開始鎖定賽道,加大投資。

對此,GPLP君只能說變色龍,創新工場也。

離開了孵化器,創新工場到底能走到哪裡呢?

創新工場的投資能力?

既然創新工場自認為是投資機構,那麼,接下來GPLP君就要探討一下創新工場的投資能力了,這是作為一家投資機構的本職工作吧。

2018年4月25日,創新工場宣佈,創新工場第四期5億美元基金超額募資完成。

如果加上此前的三支美元基金,兩支人民幣資金,加起來共超過百億資金。

但是,創新工場的投資能力及管理能力如何?

這需要討論。

從名氣上來講,創新工場及開復老師的名氣之大,無人不曉。

客觀來說,從他高調地從谷歌離職到出版自傳再到創新工場的成立,以及在之後持續不斷地與科技領域的新聞點和焦點人物的緊密結合,開復老師從沒缺少聚光燈的關注。

同時,創新工場他也深諳新媒體傳播能量和傳播技巧的人。在新浪微博還在內測時就成為了第一批名人用戶,如今,他已經成為新浪微博平臺上商業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商業人士,5000萬的粉絲數量讓無數圈內大佬難以望其項背。

與此同時,李開復老師還是個對青年人和商業圈子都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在大學生群體中人生導師的形象使得他的創新工場在剛一創立甚至連項目都沒有的時候就能收到紛至沓來的7000多份簡歷。

即便如此,創新工場孵化器還找了一個運營合夥人兼聯合創始人負責政府和媒體方面的公關事務。

創新工場CMO王超,原《計算機世界》總編輯,在媒體公關領域有廣泛人脈和經驗。

接替王肇輝在創新工場職務人為王超,現可見,為了名氣,創新工場的努力程度。

但名氣不等於投資能力。

創新工場的投資能力如何呢?

以創新工場最新一隻基金來講。

該基金定位為人工智能投資基金,基於此,創新工場在全球投資機構圈中的定位為“VC+AI”。

那麼,創新工場誰來做VC+AI的合夥人負責這方面的投資呢?

如果從專業角度分析的話,肯定不是李開復老師,他是管理合夥人,但是主要角色應該是在募資上面,而不是具體投資負責人。

如果不是開復老師,那是誰呢?

根據創新工場官網顯示,創新工場新進合夥人有一個名叫方益民。

官網資料顯示,方益民(Peter Fang)從2017年12月起重返創新工場擔任合夥人,專注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投資。方益民擁有近二十年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風險投資相關行業經驗,曾先後在網易、快錢、創新工場、富達亞洲風險投資基金(Fidelity Growth Partners Asia)和百度戰略投資部就職,曾主導參與了對美圖、極路由、Uber、Velodyne、Taboola、Planet Labs、渡鴉、Kitt.ai、聲智、酷雲等中國、美國、以色列地區項目的投資或收購。方益民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擁有計算機應用專業學士學位。

顯然,此人正是開復老師的法寶。

只是,這個人能力如何?目前依舊沒有人能證明,美圖、Uber的投資是他個人所為還是團隊所為?

或者,是不是本人的案子,一切需要事實及證據。

“一個案子,都有十個人說是他們的投資案例。”某母基金合夥人曾吐槽,而據母基金調研顯示,至少有7個人說了謊,因為根據實際情況,發現了這個項目,然後主導這個項目投資的人通常不超過三個人,其中還包括跟投的負責人。

這是其一。

其二,從已有的人工智能業績來看,在過去兩年,創新工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業績為:據GPLP君統計人工智能50強的投資數據顯示,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做的最好的投資機構分別為紅杉投資、IDG資本、真格基金,創新工場位列其後。

2016年9月,李開復老師說就說他們投資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和文娛。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然而,方益民於2017年12月加盟創新工場,此前,創新工場投資人工智能到底是誰在負責?

GPLP君沒有找到合適的答案,函待釋疑。

下圖為創新工場官網對其合夥人的介紹,大家自行閱讀。

光環之下的創新工場到底是做什麼的?

郎春暉,在創新工場負責消費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投資並管理的公司有糗事百科房產銷冠、小影、同步網絡、盒子魚、親寶寶等五十幾家。在所投企業絕大多數為第一輪投資人。

易可睿,在創業環境和運營方面有著極豐富的經驗,尤其在特許和許可證發放領域。

張鷹,在創新工場負責O2O/消費領域和B2B/企業服務兩個領域的投資和投後管理工作。他主導投資或負責的項目包括要出發、摩貝、搜芽、美登科技,易訂貨,愛客crm等項目。

楊小龍,擔任創新工場投資合夥人,擁有13年科技創業和投資的經驗,曾作為顧問,為多家創業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和對沖基金提供商業化、投資策略、行業知識等領域的建議。楊小龍擁有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商業管理學士學位。

熊昊,專注於TMT和創新消費領域,在在線教育、體育、智能硬件、科技和互聯網+傳統行業等領域主導投資過數十家公司。在進入風險投資行業之前,從事電子和半導體領域的研發工作

高曉虎,在創新工場負責文化娛樂、移動互聯網、汽車出行等相關領域投資。

這還不包括創新工場的離職人員:

2018年1月19日,原創新工場合夥人、駕到網絡創始人賴曉凌宣佈正式出任順為資本合夥人。

2017年7月25日,創新工場發佈公告稱,公司監事會於 2017 年 7 月 21 日收到職工代表監事李心峽女士遞交的辭職報告,辭職後,李心峽女士不再擔任公司其他職務。

2016年4月25日,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和運營合夥人王肇輝離職,在加盟創新工場前,王肇輝曾在《中國大學生》雜誌社從事9年新聞相關工作,並在2005年創辦“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並任秘書長,親自邀請各界傑出人士與中國青年學生面對面交流,搭建了一個高端精英與大學生互動的平臺。

因此,對於創新工場的投資能力,有投資人總結為“技術、規矩、理性”,缺乏“大成功的野性”,作為早期投資人,在很多項目上並不敢下注,換句話說,關鍵時刻,不能扣動扳機。

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3月份,創新工場參與的投資約為400多個,其中,種子輪(3家,約478萬元),天使輪(179家,約7億元) ,A輪(162家,約36億元),B輪(51家,約28億元) ,C輪及以後(4家,約3億元) ,戰略投資(5家,約2億元)

在這些項目當中(截止2018年3月份),創新工場退出項目有:點心移動、友盟、豌豆莢、安全寶、智明星通、同步推、路況電臺、考拉班車、美圖秀秀、有妖氣、魔圖精靈、Vurb,另外還有幾家沒有公開。

這些項目的估值,沒有一家超過百億美金,也就是說,沒有帶給創新工場巨大回報的項目出現,比如帶給王剛巨大投資回報的滴滴,帶給經緯投資巨大回報的陌陌,帶給紅杉資本巨大回報的360。

關於創新工場的願景,李開復寫道:“我希望能夠讓中國的創業創投環境更是有利於創業者的環境,而不是讓天使VC佔他們便宜的環境,另外一個是能夠打造若干個走向世界有價值的中國的公司,這裡面打造有價值的公司是我們能夠可控的,改變這個生態系統包括很多部分,不是完全可控的,但我覺得已經開始看到了希望。”

毋庸置疑,李開復老師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熟識創新工場的人也相信這是一個在商業之外還有些態度的機構。

然而,名氣之外,作為一家投資機構,創新工場需要做的是用實力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