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尤其不願意讓孩子從小就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比如,孩子在家可以亂塗亂畫,吃飯胡吃海塞等等。可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味的放人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也會因為沒有規矩受到傷害。

♥♥♥

比如,朵朵是一個女孩子,也是小區裡面的很虎的“假小子”,根本不聽媽媽的話。前幾天,媽媽在後面跟著,朵朵不聽勸阻,執意要拿著滑板就往公路上衝,結果不小心迎頭撞上了送快遞的車子。雖然朵朵只是頭部擦傷了一點皮,但朵朵媽媽已經嚇得半死。經過這次意外,朵朵媽媽才真正意識到,在孩子缺乏危險意識的前提下,如果對孩子沒有一定約束,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傷害。

“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約束孩子呢?

這個問題,每個家庭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爸爸媽媽都存在一些分歧。

有人認為,孩子無拘無束的探究事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過早的約束孩子等同於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學習的機會。比如孩子只有接觸了火,才知道火是燙的,會傷害自己,以後就學會了不能碰火,這就比約束多少遍都來得容易。

有的人就認為,孩子必須從小就需要被約束。理由是,第一,孩子沒有任何安全意識,沒有約束的探索有可能會嚴重傷害到自己;第二,孩子從小受到規範化的約束,更加容易融入集體和社會環境。


“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被約束也一直存在爭議。

今天,我想表達的是,我們暫且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在不損害孩子天性的前提下,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去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呢?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的鼻祖弗洛依德,他主張因果關係,即過去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到現在或未來的行為,也就是因果論。

而另外一個心理學專家,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主張目的論,即孩子現在的不良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有個孩子之所以整體在學校搗亂不上課,就是為了學校請家長時,爸爸可以多陪他一會兒。


“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基於因果論和目的論,我歸納了3點小建議,來和大家共同探討。如果有更好的建議,也可以留言共同討論。
  第一,多溝通,少訓斥
作為孩子非常希望能獲得有效溝通。什麼是有效溝通?有效溝通是溝通雙方以平等的身份,開放的心態,不帶任何評價的溝通。目前我們家長可能是壓力太大,缺乏耐心,還沒等孩子說完,我們就開始訓斥或直接評價孩子的某些行為。如果這樣,阻礙親子溝通,也會阻礙親子關係。家長要通過溝通了解孩子行為的因果,以及他們這些行為背後想要達到的“目的”。

“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第二,重承諾,輕批評
  孩子接受的第一個承諾應該是來自爸爸或媽媽。比如,如果你能做到不在牆上亂塗亂畫,爸爸媽媽就帶你去一次迪士尼遊樂場;如果你能考到90分,爸爸媽媽就帶你去郊外燒烤。承諾是一種能讓孩子為了某種獎勵而改正不良行為的好辦法,但是家長一定要謹慎使用這招,而且必須要重承諾,言出必行。同時,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一天就養成的,當然也不會一天就去掉。輕批評,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克服不良行為,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第三,樹榜樣,勿比較
  如果希望孩子不沉迷於電視或遊戲,那家長下班後就需要樹立榜樣咯。家長也應該避免葛優躺,刷抖音,玩王者榮耀。不然,任何規矩只適用孩子,卻不適用家長的,都不會有長期效果的。另外就是任何規矩的設定,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尤其不要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比較對象”,這樣會損害孩子的行動積極性,同時也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情結


“規矩”如何立,孩子才會聽?放下僥倖心理,試試老祖母的方法


要不要約束孩子的行為,您怎麼看?歡迎在下面留言,共同學習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