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不該是困住中國年輕人的圍城

996不該是困住中國年輕人的圍城

能996是你們的幸福。——馬雲

最近馬雲又火了,這次是因為飽受爭議的996工作制,在一次直播中,馬雲金句頻出:“ 能996是你們的幸福”,“我本人從很久開始就不止996,簡直007”,由此引發了一場社會大討論,今天哨爺也來掰扯掰扯。

為什麼出現996現象?

在國內,華為、阿里、騰訊眾多知名互聯網企業都是996工作制,最近因為馬雲、劉強東等大佬大談996.ICU項目,引發了社會大討論,甚至被國外互聯網企業大佬Python之父聲討。這些事情我就不多說了,網上有一堆報道。國外很多都不是996,為什麼國內就會出現996現象呢?

我們發現,國內企業招聘有一個特點,稍好些的企業崗位會有很多的求職者,形成了一個賣方市場,設身處地想一下,當企業最後篩選了幾個水平差不多的候選人時,怎麼選?難道指望企業拒絕待遇要求最低的嗎?有時候,你競聘一個崗位失敗是因為你輸給了比你底線更低的人,可能他比你年輕,資歷尚淺,抑或他揹負著房貸、車貸,更迫切的需要一份工作。

從供需關係來講,過剩的人才供給讓企業佔據了主動權,投入產出比是他們最關心的指標之一。說白了,招聘者知道他要的崗位能產出多少價值,這個崗位可能只是一個螺絲釘,在硬件達標的候選人裡,用最低的成本招到最合適的人選是企業家們一直在求解的規劃方程。既然主動權已經被企業家拿去,遊戲規則當然是他們說了算,明確告訴你,我們是996工作制,早九晚九,一週六天,認同你就來,你不來有的是人來。久而久之,很多企業都開始相互效仿,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整個社會都快要習以為常了,不是說“存在即合理”,而是“事出必有因”,這個因就是在賣方市場,“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996到底有沒有問題?

我們國家大力提倡創業創新,創業創新就意味著風險與機遇並存。什麼是創業企業?在我來看,沒有上市之前都是創業企業,因為所有持著企業股權的人,此刻手裡攥著還是一堆出了企業就沒用的廢紙。上市前,所有股權基本是沒有流動性可言的,而且還有承兌風險,想找人接盤當然不容易,所以為了保證企業明早起來還沒掛,為了更快實現企業上市,就得加速做產品,做服務。要想幹掉同行,搶佔市場,似乎只有

“時間”是企業唯一可以控制的變量。同樣是一天一天過,996比965每週多了20個小時,如果965是1個標準周,那996就是1.5個標準周,965搞了一年,996相當於搞了一年半,半年的時間將會產生多麼大的差距,企業當然樂意為之。當然只要求加班卻不給錢也是違法的,但現在的問題是BAT這些企業給了高薪高待遇,要求你加班,要求你996,不少人擔心,如果真的965,薪資待遇可能也會下降。

996,儼然成為中國年輕人的圍城。

我們不能一刀切地說996就不好。從企業家來看,時間就是金錢,越早推出產品就越早搶佔市場。對個人而言,同樣是一年,別人攢了一年經驗,你已經攢下了一年半。

當然,996本就是一個雙向選擇,現在年輕人看到高企的房價,感嘆反正結不起婚,養不起孩子,不如就養活自己算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時間是我自己的,身體也是我自己的,腦子也是我自己的,不接受加班,不接受洗腦,我可以出去浪,也可以在965之外的時間通過學習提升自己。自由主義並非不可以,都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那麼學習呢?如果有這麼個時間和機會當然是最好的,只要自己目標明確,學習,終身學習也是正確的選擇。那選擇了996就不能學習了嗎?並不見得。

首先,社會是一個永不畢業的大學,最新的東西總是先出現在社會上,等被大家研究得差不多了才會跑到課本上,等你學到的時候,這個東西已經過時了,所謂實踐出真知;另外,工作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而且是任務型的成長過程,每天的工作都可以當成是一個個項目,做完了並不等於做好了,你要想成長,就需要自己覆盤,琢磨琢磨走了哪些彎路,有哪些改進提升的地方,這是學以致用最精準的地方。其實這就是管理學中的PDCA理論(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改進),當你做任何事情都潛移默化的用這種方式,你的正確被逐漸強化,錯誤被逐漸剝離,思想高度、思維模式、執行力都會有很大提高,當你在工作崗位上游刃有餘,當你成為不可替代,996不再是你糾結的東西,因為,你已經有了話語權,你可以要求年薪,可以要求股份,也可以要求合夥,甚至自己創業。

或許,996還不給加班費是壓榨了你的勞動剩餘價值,但是糾結於眼前的利益並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成年人”,這並不是給企業開脫找藉口,不要把企業想當然的劃到自己的對立面

,過去講,他們是資本家,是廣大無產階級的敵人,但是現在不是100多年前,階級鬥爭不是我們的任務,“共贏”才是我們的目標。你選擇了一家企業,這家企業也選擇了你,這是一個自由的雙向選擇。倘若道不同,那就不相為謀,另謀高就;倘若志同道合,就要以主人翁而不是螺絲釘的身份去做每一件事情,你不是在為企業打工,你是在為自己的前途鋪路。某種程度上,你和企業互為工具,你是企業的工具,企業也是你的工具,在你成為企業好用的工具的同時,企業這個工具你也要利用好,你所選擇的企業可以給你施展的舞臺,也可以為你背書。給自己做個清晰的定位,思考到底要在這家企業得到什麼,“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一小盤,每週一大盤,覆盤自己是否偏離自己的定位,你犧牲的時間和精力要能換來你想要的東西,這非常重要。

不管是996還是965,如果沒爹可拼,沒山可靠,只靠工資根本買不起房,所幸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階層還沒有固化,當你眼前有一個通往山頂的階梯,為什麼不去試一試呢?

是,有的人是開著飛機上去的,有的人是坐纜車上去的,有的人是轎伕抬上去的,有的人生下來就在半山腰,這都不重要,只要這條路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