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四大原生文明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連續發展至今、未曾間斷的文明。但中華文明從誕生始伊,就深受自然氣候的影響。據史學資料統計數據,自秦漢以來的2000年內,共經歷31個盛世、大治和中興。其中21個發生在小暖期時段,3個發生在由冷轉暖時段,2個發生在由暖轉冷時段,但在15次王朝更迭中,竟然有11次出現在小冰期時段。可謂“

太平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中國全新世大暖期起於1萬—8500年前後,止於3000年前,延續時間長達5500年,是新石器文化大發展的階段。

在8500年前的史前文明時期,華夏先民趁著全新世大暖期(或稱仰韶溫暖期)的東風,中華文明順利誕生,並走過蠻荒時代愈發強壯,於是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作為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登上了歷史舞臺,中華文明隨之進入文明時代。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開啟了華夏民族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文明時代的第一次小暖期

此時全新世大暖期尚未結束(止於3000年前),華夏先民正處於文明時代的第一次小暖期(即3800-32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800年-1200年)。全球氣候溫暖,大象在中原大地群居生活,到商王武丁在位時(即公元前1365年-1324年),出土的甲骨文上甚至鑿刻著捕獵大象的記錄。如今生長在江浙湖廣一帶的梅樹,當時卻在中原地區茂盛生長。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在3800-3200年前,大象在中原大地群居生活,可見當時氣候如此溫暖。

溫暖溼潤的氣候不僅使夏商的國土上常綠植被繁多,而且農耕得到的快速發展。不斷增加的糧食產量,也促使青銅冶煉技術也到達了頂峰。於是從公元前2000年前後到夏商周又被稱為青銅時代,其代表便是河南二里頭文化,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間。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二里頭文化是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所代表考古學文化遺存,介於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之間,夏代中晚期都城

文明時代的第一次小冰期

那是在3200-2700年前(即公元前1200年-700年),最早是氣象學家兼地理學家竺可楨根據《竹書紀年》和詩經中有關的物候、結冰等記載,預測在公元前1046年,即商末周初有一個小冰期。《國語·周語》中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其中的“河竭而商亡”指的便是黃河枯竭而致使商朝滅亡。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

究其原因,便是在2900—2700aB.P.期間發生了一系列降溫事件,導致中國北方以乾冷氣候為主,黃河枯竭,農作物減產,致使“民困激化成民變”,最終社會發生動盪和戰亂,周族部落在武王的帶領下滅亡了商朝。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公元前771年,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鎬京,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死。

隨後氣溫略有回升,但到了公元前1000-800年之間,再次出現降溫事件,這段時間正是西周晚期,於是在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迫使周厲王逃出鎬京(西安),王權從此衰落;公元前771年,“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邊遊牧民族迫於生存,長期頻繁南下侵擾周朝,最終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鎬京,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西周滅亡。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邁錫尼文明(約公元前2000年-前1150年)是古希臘最後的青銅文明,繼承了克里特文明,因多利亞人南侵而滅亡

而西方在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一直處於“黑暗時代”,也稱為荷馬時代。經過多利亞人的南下入侵,古希臘早期的邁錫尼文明滅亡,雄偉的宮殿被摧毀或遺棄,希臘語停止被書寫,人口急劇減少,同時,與其他文明的聯絡也消失了,導致西方社會文化全面倒退。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常指東周前半期的歷史階段,總共295年。圖為春秋前期諸侯國分佈

文明時代的第二次小暖期

時間是在2700-2000年前(即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這段時間對應的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漢指西漢)。根據《左傳》記載,魯國(今山東地區)冬季冰房採集不到冰,且生長有梅樹和竹子,參考如今梅樹和竹子廣泛生長在亞熱帶地區,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山東地區的物候相當於今江南的氣候水準。中華文明迎來第二次小暖期。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使用,青銅器逐漸被淘汰,春秋戰國也就成了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

溼潤溫暖的氣候,促進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成了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最終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從商周便盛行的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通過各諸侯國變法確立了下來。同時農耕的大發展也使得人口大為增長,根據梁啟超的推測,戰國後期人口已達三千萬以上。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學術風氣活躍的輝煌時代,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

此外,隱藏在生產力革命的背後,是思想文化的繁榮,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百家爭鳴、學術風氣活躍的輝煌時代,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是中華文明的頭顱。更神奇的是,在這一時期,東西方文明幾乎同時進入人才輩出的時代,此時西方文明終於走出黑暗時代,步入希臘-羅馬時代。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河南夏邑),儒家學派創始人。

我們不妨對東西方的“牛人”做一下對比。公元前551年是“萬世師表”的孔子的出生之年,此時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已經是20歲的青年,這一年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也已是14歲少年,到了公元前469年孔子去世整十週年時,西方哲學創始人之一的蘇格拉底來到古希臘;一年後(即公元前468年),墨家學說的創立者墨子出生在山東滕州;42年之後(即公元前427年),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臨世;85年後(公元前384年)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當我們再往後推,會發現孔子逝世後的107年(公元前372年),亞聖孟子出生于山東鄒縣;110年後(公元前369年)莊子誕生於河南商丘;132年後(公元前347年)縱橫家蘇秦橫空出世;公元前322年當亞里士多德老去時,歐幾里德已經8歲了;22年後(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德創作出《幾何原本》,35年後(公元前287年)歐幾里德的徒孫阿基米德出生於西西里島;38年後(公元前284年)李斯出生於河南上蔡,42年後(公元前280年),韓非子誕生於河南省新鄭。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在文明時代的第二次小暖期,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

簡而言之,在文明時代的第二次小暖期,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春秋戰國時的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最終到了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秦漢至明清以來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示意圖。

文明時期的第二次小冰期

2000 -1400年前(公元元年-公元600年),全球氣候經歷了七百年的溫暖期之後,再次回到小冰期,氣候轉冷迫使人民向南遷徙,同時社會動盪和戰亂再次打破秦漢以來的大一統格局。從公元元年開始,中國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先是王莽篡漢(公元9年—23年),然後雖然經過東漢王朝(25年—220年)一統,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加在一起不過64年,此後131年都頻頻出現動盪,鮮有太平繁榮,而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公元184),最終魏蜀吳三分天下(220年-280年)。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末期群雄割據示意圖

此後雖然晉朝(包含西晉和東晉)結束了三國割據,但西晉只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僅僅51年後,中國北方便陷入五胡亂華(公元316年—439年)的黑暗亂世。中原淪陷後,上百萬漢族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東晉政權在江東建立,與北方十六國形成對峙。再後來東晉被滅,後繼的宋齊梁陳四朝繼續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北五朝對峙。直到三百六十多年後的公元589年,隋朝才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中國再度統一。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衣冠南渡指西晉末年,晉元帝避亂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

寒冷氣候,不僅有戰亂之困,還有瘟疫橫行,據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序言中所說“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這其中的“傷寒”,並非單指外感熱病,還包括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瘟疫流行之猖獗。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序言中記載了當時瘟疫流行的慘狀。

另外曹植在《說疫氣》中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可見東漢末年疫病流行的慘狀,同時曹植也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公元542年-592年,歷史上的首次鼠疫大流行蔓延整個歐洲,在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直接導致東羅馬帝國衰落

與此同時的西方也並無倖免,公元53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發生地震;四年後的公元537年,整個地中海沿岸又數月不見陽光,造成農作物嚴重減收;再四年後的公元541年,在埃及北非流行的瘟疫北傳歐洲,隨即在公元542年-592年,歷史上的首次鼠疫大流行蔓延整個歐洲,在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查士丁尼瘟疫”大流行直接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待氣候開始轉暖,瘟疫才逐漸平息...。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超級火山噴發是造成公元535-537年氣候極端事件的罪魁禍首。

後來,科學家根據從南極與格陵蘭鑽探的冰芯取樣,重建了氣候演化才發現,超級火山噴發是造成公元535-537年氣候極端事件的罪魁禍首。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瀰漫在大氣層,導致了持續多年的“核冬天”,使得全球農業生產崩潰,餓殍遍野,從而導致瘟疫的流行大爆發。而超級火山很可能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拉包爾火山或中美洲薩爾瓦多的伊洛潘戈湖火山。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文明時代的第三次小暖期

時間是在公元600-1280年,合計680年。前期對應的正是中國封建時期的頂峰—隋唐,其中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雖然享國僅有38年,但是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就締造了“開皇之治”的盛世。至唐朝(618年—907年)接手盛世,又傳承了二百八十九年,萬國來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更是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唐朝是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更是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

溫和的氣候,也促使隋唐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與技術有了較大發展。曲轅犁、筒車和一些新的灌溉工具水車紛紛問世,光有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如玉梁渠、絳巖湖、鏡湖等。到了鼎盛時期,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官倉存糧更是達九千六百萬石,都城長安、洛陽的米價最低時每鬥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鬥僅五文。人口從南北朝時期的七八百萬,猛增至7475-8050萬人,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更認為唐朝人口峰值達1.4億人。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西晉末年、唐朝末年和北宋末年

這一切的背後自有溫暖、適宜耕種的氣候做基礎。只是這次小暖期並沒有使氣溫恢復到“全新世大暖期”的程度,竹林並未重回中原,大象也遷移到南方。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次小暖期期間的公元850年—965年曾出現一次較短暫的寒冷期,而這個寒冷期恰巧對應唐末的黃巢起義(公元878年—884年)和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的部分時期。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五代十國是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

補充:五代十國是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其中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則指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其中南方有九個,即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國,北方有一個為北漢。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北宋(960年—1127年)逐步攻滅各地割據政權,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圖為宋朝疆域圖

經過五代十國的亂戰,原有的生產關係矛盾在惡化氣候的刺激下,被顛覆重組,最終隨著氣候再次轉暖,氣候溫潤帶來充沛降雨,新秩序重新建立。於是北宋(960年—1127年)逐步攻滅各地割據政權,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北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所以北宋被稱為最"強盛"的海權王朝。

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經濟文化進入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迅速發展,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GDP達265.5億美元 ,約佔世界比重的22.7%,遠超當時西歐諸國。而且人口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的3710萬猛增至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的12600萬。但北宋統一的僅是中國東部核心區,遠不如盛唐,且長期與北方草原的遼國對峙。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13世紀也被中外史學界稱之為“蒙古人時代”或“蒙古人世紀”。

溫暖的氣候條件,也使得北方的荒漠逐漸變為草原,遊牧民族的人口也隨之膨脹,為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橫掃歐亞大陸奠定了人口基礎。所以13世紀也被中外史學界稱之為“蒙古人時代”或“蒙古人世紀”。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王朝,享國276年。圖為明朝疆域極盛時期。

文明時期的第三次小冰期

但冷暖交替,本就是地球常態,在經歷了長達680年的小暖期之後,從公元1280-1820年,全球氣候又切換到了小冰期模式,時間跨度達540年。此時統治中原97年的元朝最終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1368年―1644年)取而代之,並傳承了276年,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這其中有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後金外患的原因,還有小冰期天災的氣候因素。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明朝萬曆年間疆域圖

補充:1627年崇禎帝即位的當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兩大起義勢力 。明中後期常有農民起義發生,除了朝政混亂與官元貪汙腐化、與後金戰爭的遼餉以及清兵的掠奪外,由於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的全國性饑荒,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公元1650年—1700年,最冷的50年中,位於湖南的洞庭湖結冰三次,江浙的太湖、湖北的漢江和安徽的淮河結冰四次。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公元1346年—1353年爆發了席捲整個歐洲的“黑死病”,3年內喪生人數達2500萬。圖為鼠疫大瘟疫的傳播路徑圖

同時西方世界也並不太平,公元1346年—1353年爆發了席捲整個歐洲的“黑死病”(史稱歐洲中世紀大瘟疫),3年內喪生人數達2500萬,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其中英國減58%,法國減3/4。這場鼠疫大瘟疫的傳播,引起了全歐洲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大變動,一方面使歐洲人口銳減,另一方面也沉重打擊了天主教的威信,對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改變了歐洲文明發展的方向。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進入文明時代的第四次小暖期,人類連續完成三次工業革命,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大為提高。

文明時代的第四次小暖期

公元1820年至今,是現代氣候階段。人類連續完成三次工業革命,生產力達到飛躍式發展,文明時代從農耕文明、遊牧文明順利過渡到工業文明階段,得到工業之力加持的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大為提高,世界人口隨之不斷膨脹。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在古代農業社會,氣候的冷暖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這是當時社會物質的基礎。

總而言之,由於古代長期處於農業社會,氣候長時間的寒冷,嚴重損害農作物的經濟產出,造成糧食供應不足,導致王朝稅收減少,碰上旱澇災害往往會因饑荒而釀發民變,進而有顛覆王朝權力的高危風險。而當氣候相對溫潤時,往往有利於農業產量提升,糧食等物資供應充足,王朝的稅收也充實。正所謂“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富足的生活,也促使文化藝術發展迅速,唐詩宋詞漢樂府無一不是盛世王朝下的結晶,這就是文明是氣候的饋贈。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全球氣候以600年暖溼和600年乾冷交替循環,並深深影響古代先民的社會文明變遷。

地球科學證據和史料記載顯示,雖說如今處於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但是近5000年來,小冰期與小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小冰期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同時全球氣候的暖期與冰期也變化存在一定的準週期性,即以600年暖溼和600年乾冷交替循環,並深深影響古代先民的社會文明變遷。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中華盛世是暖期,亂世偏把冰期逢

圖為由於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20多米後,站在“東方明珠”上向下看的“上海淹沒”假想圖。

既然冷暖交替是地球的常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週期性變化的呢?我們下期繼續分解!

下期預告: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下):冰河期溫暖期,地球為何會切換寒暑?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