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光輝"

一個實力強勁的國家總是能夠吸引到很多他國之人前來拜訪學習。

就以美國為例,在它強行打開日本封閉的大門之後,日本人意識到了自己在各方面上的不足,因此在明治維新的改革中,派遣了許多人前往美國學習。而中國在洋務運動期間,最早的一批的留學生被派遣去學習的地方也是美國。

而到了現在,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越來越深,中國的綜合實力也進一步加強,中國的文化也對外國人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從2002年開始舉辦的漢語橋大賽到現在B站上歪果仁研究協會的大火,我們都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的越發頻繁。

而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最能夠體現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的便是留學生教育。據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是亞洲最大留學的目的國。

大批外國學生來中國留學這並非是現代才有的事情,其實早在唐朝,由於它文化的繁榮和經濟實力的強勁,即便在交通非常不發達的古代,它也吸引了周邊許多國家的留學生跋山涉水,甚至甘願付出生命的代價來到唐朝學習。他們的到來為唐朝在中國留學生教育的歷史上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一、唐代大門常打開:留學生絡繹不絕

01.留學生來源廣泛,人數眾多

現在來中國的留學生們幾乎可以說是世界各地的都有,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等大國,也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像列支敦士登、聖馬力諾、圖瓦盧等等。而在唐朝,因為交通這一重要因素的限制,來到唐朝學習的留學生儘管規模沒有現在宏大,但是其留學生的規模和數量在當時依然是佼佼者。

根據《唐會要》的記載,高麗、百濟、新羅、吐蕃、高昌等國派遣入國學學習的學生高達八千餘人。在這其中,日本正式派遣的留學生就有13批,而新羅更甚,它在三百餘年派遣的留唐學生最少都有兩千人,因為新羅人數太多,以致於國子監內居然還出現了專門的新羅馬道。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02.留學生身份多樣,質子、留學生身份獨具特色

來唐朝的留學生不僅數量多,他們的身份也是多種多樣的。而在這些多樣身份中,有兩種身份是最為特殊,也是最具有特色的。第一種是以質子的身份前來學習,我們在電視劇裡也見過這樣的人,質子一般都是弱小一點的國家向大國派遣的人質,目的是為了維護兩國的關係,避免戰爭,而通常做質子的人都是身份尊貴的皇子。

而派遣來唐朝學習的質子也是這個意思,但是有一點不同的是,由於唐朝經濟實力強大,它與周邊各國的關係也很穩定,而以往朝代派遣質子都是被動的,可在唐朝,周邊各國是主動的。周邊各國主動派遣質子前往唐朝學習先進文化知識,而唐朝也樂意接納他們作為溝通各國的紐帶。

第二種是留學僧,說白了就是和尚。要知道,在唐朝的時候,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佛教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甚至於力壓儒教和道教,一躍成為“國教”。因此,唐朝繁榮的佛教文化也吸引了一大批的人前來學習,而學習這些東西的主力軍便是信奉佛教的教徒們。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03.留學生教育成果顯著

唐朝本土人想要當官,那麼他就必須得考取進士。可隨著來唐朝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多,這要是留學生想要在唐朝做官,那該如何是好?面對這個問題,唐朝的統治者專門為留學生設立了賓貢科,報考它的人要麼是來自外國的,要麼是周邊國家的士子。

而賓貢科的設置也能夠培養許多的留學生人才。比如來自新羅的致遠,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告別家鄉,來到了唐朝學習。在父親的“十年不考上進士,就不要說是我兒子”的告誡下,崔致遠經過刻苦學習,在十八歲的時候就賓貢進士,且成功的在官場上待了十年,在這期間,他最大成就便是在唐詩這個方面,他不光是自己擅長唐詩,而在他回國之後,甚至還寫了《桂苑筆耕集》用於傳播唐朝的詩文化。

而也正是這些像崔致遠一般的人的存在,使得唐朝時期的留學生教育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方面再添輝煌的一筆。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二、唐代為何有著絡繹不絕的留學生

01.唐朝先進文明強大吸引留學生來唐

穩定的環境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唐朝擁有一百多年的和平穩定的環境,這給它的文明發展帶來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物質文明上,唐朝擁有世界第一的國際大都市長安城,而光是它的人口就高達一百萬人。

除此之外,唐朝的經濟也是非常的繁榮,本地商人就已經是數量驚人,外國的商人更是來來往往。而在精神文明方面,唐朝更是豐富,先是有唐詩拔得頭籌,而有也有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方面的累累碩果。如此之強大的朝代,怎能不讓人心馳神往呢?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唐朝各方面的強大更是襯托出了周邊國家的弱小。比如日本,那時候還處於奴隸制國家。比如朝鮮,新羅後面能統一朝鮮半島,唐朝居功至偉。在這種情況之下,周邊國家都知道唐朝的強大,於是乎,唐朝成為了它們效仿的對象。

在先進的國家制度和先進文化的吸引下,他們為了追求本國的強大,便紛紛派遣本國人去往唐朝學習。哪怕路途遙遠,哪怕沿途多風險,但是在唐朝先進文明的強大吸引力之下,這些都不足為懼。而也正是各國的這種對於先進文明的渴求之心,促使了大批來唐學習的留學生。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02.唐朝開放的國策吸引留學生來唐

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多的留學生來唐學習,這和唐朝開放的國策是息息相關的。與後面的明清閉關鎖國的政策不同,唐朝的統治者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更有著長遠的目光。先有唐太宗說:雖然自古以來,世人都將中華的禮儀與習俗放在更高貴的位置上,而輕賤胡人那種混亂的制度與習俗,但我卻不區別對待,而是將胡漢兩者平等對待。

後面更是有玄宗皇帝公開宣佈的要“開懷納戎,張袖延狄”。而他們說的這些並非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將其真正地落到了實處。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首先是在海外貿易方面,他們制定了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還使各種稅收與外國商人得到規範化管理,大大地促進了唐朝海外貿易的發展。其次,在對待外國使者上,唐朝從未因其強大而目中無人,而是懷著包容的心態,不僅包容他們特有的宗教習俗,也包容他們偶爾的失禮之處。

最後是政治上,還專門設置了賓貢科。除此之外,在對待外國文化,尤其是外國的宗教方面。雖唐朝已有本土的宗教,但在面對外來的宗教,例如景教、摩尼教、襖教等等,它也並不排斥,而是抱著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之心接納。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唐朝沒有選擇獨美,它選擇的是美美與共,而正是唐朝的寬大胸襟和開放的政策,帶來了一個包容多樣的社會環境,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留學生不遠萬里地前來求學。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03.唐朝強大國力的支持吸引留學生來唐

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留學夢,但是能去留學的還是不多,因為留學的費用昂貴,很多家庭都沒有辦法承擔。而這種情況放在古代也是一樣的。來唐朝的留學生,雖然大多數都有自己國家的求學補貼,但是要在唐朝長期的生活居住,靠這些補貼是遠遠不夠的。

那怎麼辦呢?唐朝政府自己解決了。據《冊府元龜》記載,新羅的王曾經派遣12餘人赴唐朝朝貢,還順帶住在唐朝學習,而他們的吃住全部都是專門負責這個的鴻臚寺負責解決。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可是,鴻臚寺負責的還不僅僅只是留學生,還包括很多其他的外國來賓。而這些人每年花費的錢財,摺合成糧食算的話,一年就要一萬三千斛。唐朝的一斛糧食是現在的一百二十斤,而一萬三千斛無疑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量了。

而所有的這些,如果沒有唐朝強大的綜合實力,那是根本不能夠承擔的。幸而,唐朝有這樣的實力,要知道,在天寶八年的時候,官方貯存糧食的數量就達到了九千六百萬石。農業尚且如此,其他方面更是不用多說了。因此,在這樣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的基礎上,來唐的留學生才能出現絡繹不絕的現象,而也正是這些留學生,把大唐的文明又進一步的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

三、結語

對外的文化交流對於一個強大的國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強大的唐朝並未固步自封,而是把它的大門打開,用它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來自各國的留學生,而這些留學生在學習唐朝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的把它帶到了自己的國家,促進了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

而這正是現在的中國所要學習的事情,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文化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作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留學生教育是需要被重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