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姓名的歷史演變

我國的姓名,基本上是單姓雙名的三位數或單姓單名的二位數。用雙姓雙名的就比較少見了。中國人口現有11億多,同姓同名的不斷出現,在人事組織工作上,在治安戶籍管理中都增加了一定的麻煩和難度。

中國人姓名的歷史演變

在春秋戰國時代,姓名的用法還比較亂,如商鞅、衛鞅、公孫鞅三者實同指一一人, 或以領地為姓,或以家世門第為姓,或以居住地區為姓均有之,但同姓同名的問題不大,因為販夫走卒大都沒有正規的姓名,只有士大夫階層,乃至皇室宗親,姓名才有重大的作用。

漢代的疆城很大,許多少數民族先後參加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他們的姓名無論用意譯或音譯譯成漢字,本來可以大大地豐富中華民族的姓名,使之更為百花齊放。結果事情卻並沒有向這個方向發展。

尤其魏孝文帝,他在使遊牧民族吸收漢族文化方面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對諸兄弟民族的姓名也採用了行政命令予以徹底的漢族化。政令達不到的地方,人們也有自動予以簡化、漢族化的。結果是賁、出連、吐難等姓用反切法改成了封、畢、山,丘林、烏丸等姓用末一字對音或單取末一字成了林、桓等等。

唐代的疆域、版圖不亞於漢代,由於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經年累月疏通,人口和民族在較大範圍內開始流動和婚配,但是那些新鮮的姓名也僅出現一兩次,後來則仍舊被張、王、李、趙這些大姓的海洋所淹沒了。

唐代曾有日本的朝層真人、西域的瞿雲誤、高麗的似先英問,百濟的黑齒常之等人歸化中國,這些姓卻查不到後代,肯定是改了。至於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如步六弧、丘穆陵、紇豆陵、地駱拔等分別改姓為陸、穆、竇了。

在漢族人民中間,由於民間風尚重豪門世家,出現了所謂博陵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等所謂“郡望”。家丁豪奴乃至佃戶也往往依附於主人而改用主人的姓氏。


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本來漢族常用的雙姓也有逐漸簡化或改變為單姓的情況,如諸葛、歐陽,有的後來就改姓諸或姓歐了。歐姓再進一步簡化,就是現在的區姓。古代有的姓氏達四個字之多。如愛新覺羅,可是現在往往不用姓而專用名,例薄義、溥侗、薄心畲等等,給人以姓溥的錯覺,又走進了把姓名簡單化的怪圈。

為今之計,要改姓是困難的,是否可以在名上面想辦法,用雙名或三個字的名,讓姓名變成五位數或四位數,例如諸葛XXX、或王XXX;同時名字不要再集中在那些民族形式的福祿祥瑞、歐化式的保羅曼所等字面上,這樣同姓同名的情況必然會得到緩解。近年來各地出現了諸如“王者榮耀”“鄭合惠子”等,對於此類現象大家爭議不休,還需要討論。

中國人姓名的歷史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