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公元前60年的老鴉破羌城興衰史

破羌城,位於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老鴉村西南。城址處地勢開闊平坦,湟水在城南30米處流過。

破羌縣治所最早修建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最初建築規模雄偉,不僅有高大的城門二座,而且還有護城河。據清代康熙年間的記載:漢破羌縣城周長為787米(舊制246丈),城高8米(舊制二丈五尺),下寬6.4米(舊制二丈)。護城河深7米(二丈二尺),寬6.4米(舊制二丈)。在後山還建有?望塔和烽火墩。與縣境內各城堡和山寨,以烽燧為號。今天,在破羌古城周圍及湟水北岸,還保存著許多烽火墩,如冒煙墩、蒲家墩、勝利墩、墩灣墩、卡拉墩、柳灣墩、大峽墩、白崖子墩、嘹高頂墩等。這些烽火墩,多為漢代及漢代至明代所建築。每個烽火墩高5米左右,南北8米,東西寬6.8米左右,底部略寬一些。

始建於公元前60年的老鴉破羌城興衰史


破羌縣城為什麼要建在老鴉峽的西邊峽口處?這與當時的軍事防禦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湟水南岸住著許多羌人部落,而且北方的匈奴常與他們交往,而老鴉峽正好處在西寧至蘭州的咽喉之地,整個峽長20公里,峽寬160多米,峽的南北兩岸均為懸巖峭壁,兩岸山峰高達2300多米,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破羌縣城修建在這裡,向南可窺視羌人的活動情況,向東可以截斷羌人與北方匈奴的聯繫,向西可以興修水利,開墾良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加上漢軍的屯田,可以解決漢軍的糧食供給,這樣可以使廣大的漢族群眾安居樂業。破羌古縣城自修建以來,一直是漢軍與羌族的必爭之地。戰亂不斷,廣大農牧民流離失所,四處逃竄。

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春,羌人首領當煎和勒姐種聚集羌兵,強攻破羌縣城,護羌校尉假司馬趙孟元(趙充國六世孫)率領四個兒子同守城將士與羌兵大戰,後因羌人勢力太大,趙孟元將軍與長子趙孟長、次子趙仲寶、三子趙叔寶相繼陣亡,唯四子趙寬倖存下來。這次戰役之後,縣城殘破,軍民四處流散,趙寬從此遷居陝西馮翔(今陝西大荔縣),潛心研究文獻和六藝,鑽研禮儀樂章,直到漢順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漂零了二十多年才回到舊居破羌縣城。飽讀詩書的趙寬,原籍隴西,後隨軍遷居破羌城,最終以教育為本,最後老死在破羌城。

始建於公元前60年的老鴉破羌城興衰史


根據《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在漢朝,死者一般都埋在離家較遠的主要生活地周圍,如世居破羌城內的趙寬(趙充國將軍的後代),死後埋葬在今老鴉城附近。護羌校尉傅育戰死後也安埋在今老鴉城附近。從《漢三老趙椽碑》(趙寬碑)的發現過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趙寬死於破羌城後,當地群眾為了頌揚趙氏族人功德,東漢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十一月立碑紀念。碑高1.10米,寬0.55米,厚0.17米。碑額用大篆書寫,“三老趙椽之碑”(趙椽即趙寬)六個大字排成兩行,字面縱17釐米,橫11釐米。碑文23行,共694字,用正隸書刻。說起這塊石碑,還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三老趙椽碑原本在古破羌城(今老鴉城)附近與趙寬墓在一起,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先零羌和居住在湟中的義從胡聯合桴罕、河關(今甘肅臨夏等地)的漢族人民響應黃巾起義,妄圖叛亂。而趙寬子孫恐怕祖墳被羌人毀壞,故將三老趙椽碑運出祖墳地,秘密埋藏於離墓地較遠的白崖子溝口的墩壕下。時過1800年後,即民國29年(公元1940年)白崖子村村民,在墩壕附近取土時,發現了這塊石碑。老鴉村民馬騰雲發現後,用木板車將石碑運回老鴉村,不巧,走在半路上被顛成兩截。此時,白崖子村民發現後,認為此碑有用,不讓馬騰雲拉回老鴉村。經過雙方交涉與協商,馬騰雲將石碑交到樂都縣政府。當時樂都中學的師生見到這塊石碑後,便將拓片散發全縣,1942年又將此碑運送到青海省圖書館保存。1951年因失火石碑被燒壞,其殘片現保存在青海省博物館。

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羌人燒當部落叛變漢朝,護羌校尉中郎將段穎率兵出征,同時徵集湟中義從胡(原居住在湟水流域的小月氏)兩千餘騎,在樂亭(又名羅亭、在樂都縣境)大敗羌人,一直追趕至積石山以北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張軌控制湟水流域,發兵進攻西平郡,派大將田回、王豐等從武威出發,翻過祁連山,進攻長寧堡(今大通境),西平郡太守曹祛率大軍阻於黃坡(今西寧北郊),張軌派兵3萬由子張蹇為將,繞道浩門(今民和境),進冰溝(今樂都縣境)直搗破羌城,曹祛聞訊,星夜護救破羌城與張蹇軍隊大戰,因勢力懸殊太大,曹太守自殺於破羌。從此樂都地區(屬前涼國),在大古城修建宮庭,將破羌縣合於安夷縣。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符堅進入湟水谷地,擊敗前涼,呂光趁機在大古城稱後涼王,並設立樂都郡。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禿髮烏孤建立南涼政權,在廉川堡(今民和縣境)稱西平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遷都樂都,同年因酒醉墜馬傷肋而亡,諡武王。弟禿髮利鹿孤繼位,遷都西平(今西寧市)。隆安五年(公元401年)稱西平王,建學校,訪政治,國事平穩發展,翌年寢疾,旋卒,諡康王。弟禿髮傅檀襲位,稱南涼王,復遷都樂都大古城。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西秦王乞伏國仁命太子乞伏熾盤趁禿髮傅檀西征乙弗之機,率騎兵-zr餘騎,北渡黃河,攻取樂都,一旬後城破,太子武臺被執,南涼國亡。熾盤徙南涼文武百官及

太子禿髮破羌和保周及百姓二萬餘戶,人桴罕(今甘肅臨夏),從此樂都歸西秦管轄。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西秦亡,置西都縣屬鄯州管轄。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破羌古城置湟水縣,屬西都郡。唐朝安史之亂後人吐蕃,後收復仍屬鄯州,宋真宗祥符八年(公元1016年)歸吐蕃角廝羅管轄。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設立碾伯衛,後改碾伯右千戶所。
昔日的破羌古城經過長期的戰爭兵燹,加上年久失修,當年的風貌已逐漸趨於衰敗,特別是從四世紀以來,又經過地震的破壞,洪水氾濫,房屋倒塌,人畜死亡無數,再加上兩千年來湟水河北泛,往日的破羌古城已所剩無幾,目前只能看到古城東北一角了。北城垣長21米,寬4.5米,高3至5米;東城垣長39米,其它與北城垣相似,城牆為夯土結構。青海師範大學副研究員、著名詩人陳希夷先生在上世紀末重訪破羌古城,憑弔先賢,寫下了《重訪破羌古城》詩一首。
詩云:
湟水湯湯繞破羌,輝煌遺蹟大河旁。
千秋永志屯田事,萬古常存道義光。
七十籌邊息戰火,二千頃地供軍糧。
治國切戒兵戎計,只有仁德定四方。


今日的破羌古城雖然成了殘垣斷壁,但它始終是絲綢南路上的一個咽喉重鎮。在清朝以前,破羌古城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過境破羌古城的絲綢南路,從西寧出發到達破羌古城之後,折轉北上,經過冰溝城,再到河橋驛(今甘肅永登縣境),然後過黃河、再到蘭州,特別是在渡黃河時,當時沒有渡船,全靠羊皮筏子來回轉運,其艱險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西寧去一趟蘭州往返一次,至少要一週時間。
這裡附帶說一下,冰溝城,最早是一個驛站,離樂都縣城45公里,在縣城的東北方向,屬樂都縣蘆花鄉境,由於它地處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明太祖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在驛站附近築土城一座,城高8米(舊制二丈五尺),城的周長733米(舊制二百二十丈),池深6米多(舊制二丈),池寬6米(舊制一丈八尺)。

洪武23年(公元1590年)土城因地震而倒塌。明清兩代都有駐兵防守,設驛運所,配把總管一員,驛丞一員,是內地進出青海的門戶。在民國12年以前(公元1923年),一直是一個繁華的小鎮,有商業店鋪、旅社、寺廟和社學,以後因官道改行老鴉峽而廢,至今舊城的城牆和圈門還清晰可見。
青海被納入明朝版圖之後,明太祖朱元璋重視西部的開發和國防建設,在破羌古城以東的峽口處附近重新築城,設驛站和遞運所,新城的周長378米,城高7.5米,壕寬6米,設城門一座。到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96年),兵備副使劉敏寬增設敵樓,派重兵防守。新城建成之後,因原本峽口兩岸崖石上棲息的老鴉夜間飛到城頭上棲息,後來人們便把新築的城叫老鴉城。


唐代為溝通湟水中下游交通,少繞行20多里路程,開鑿了棧道。唐代人行走至此,嘆其險狹崎嶇,常以刻石為記。如“從郭子儀者九人”的石刻字,現在清晰可辨。至宋代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9月,羌人與西夏合攻邈川城,切斷宗哥城與邈川城的聯繫,故燒燬了老鴉峽內棧道。自此,老鴉峽不再開通。到了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碾伯縣令許志丙帶頭捐俸,開始在老鴉峽的北岸修棧道,以後商旅行人慢慢多了起來,但行走十分危險,棧道只能單人通行,為了不出事故,東來之商隊,在東頭停駐高喊“請西來之商隊暫行,待過後再東去”。這樣呼喚讓路,一度成為商隊的常例。當地群眾把這一險道稱之為“閻王邊”。特別是鸚哥咀一段更為艱險與神奇,有一巨石突兀如鸚哥的咀殼,懸空伸向河中,棧道無法通行,只能鑿洞而過,來往商旅視為畏途,人過其中得舉火把前行。
1929年國民黨青海省政府成立之後,商貿和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昔日的羊腸古道嚴重地阻礙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籌劃和勘測,1925年開始修建蘭青簡易馬車路。1937年,由國民黨軍隊工兵營徵派互助、樂都、民和三縣民工在老鴉峽內闢石開路,從此老鴉峽才有了可通汽車的簡易公路。出入青海的官道穿老鴉峽,過浩門河,到甘肅的海石灣,在河口南過黃河,順流而下直達蘭州,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

新中國成立以後,幾經修鑿和拓寬,老鴉峽內的湟水兩岸,修建了公路,昔日閻王邊,今日天塹變通途,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又增修了蘭青高速公路,和蘭青電氣化鐵路,更為老鴉峽增添了許多靚麗的景點。
今日的老鴉城,舊貌換新顏,不僅設有郵電所、供銷社、廣播擴大站、衛生院、糧油加工及零售站,同時還建有樂都第四中學和中心小學等,那美麗的火車站和魯班亭相媲美,一躍成為旅遊愛好者十分嚮往的景點。特別是在長達20公里的峽河兩岸,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自然景觀,在老鴉峽西口處,湟水河中突起一巨石,人稱為“中流砥柱”,與黃河上三門峽的“中流砥柱”極為相似,巨石上建有一座八角亭,相傳為魯班所建,人們稱為魯班亭,是樂都縣八景之一,在巨石刻有“米顛拜否”四個大字。清代陳曉晴詠亭雲:石磯矗矗鎮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溱歸一線,不讓河伯東西遊。
在老鴉峽內半山腰的峭壁上,有一個直徑為2米,深數米的石臼,酷似水缸,缸壁如瓷,缸內有琥珀般的積水,常年不涸,民間傳說是魯班所鑿,人們叫它做魯班缸。
老鴉峽東的南岸石巖上,有一巨石形狀似人,人們傳說是魯班之妻的化身。不僅於此,在兩岸的懸崖峭石上,還有許多石刻,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模糊不清,據考證是唐代開元年間,一些外來的文人墨客攀巖而刻。在岩層中深藏著一種彩石,名為菊花石,是一種輕度的玉石,如能開採出來,加工成一些玉器,不僅色質美觀,而且也能開發一些旅遊產品。

昔日的破羌古城,經過歷次戰火的洗禮,見證了羌人和漢族磨合的歷史,為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的滄桑鉅變,古城的面目已經融合於歷史的長河中。眼前所能看到的只是殘垣斷壁,可喜的是老鴉古城舊貌換新顏,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結合目前的新農村建設,絲綢南路上的明珠,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轉載自:
http://www.swenku.com/a/z3e381VYQLlGbM3n4nXH.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