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现在,中国航天西安动力一直都很拼!


从50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现在,中国航天西安动力一直都很拼!

今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又恰逢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50年前,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茫茫大漠,见证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幕传奇: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爆发出来的巨大轰鸣声中,中国第一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举中国第一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苍穹。50年过去了,当年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作出过贡献的火箭发动机团队,已实现华丽转身,成长为我国唯一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的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位于西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50年来,六院的研制能力、研制水平在不断提高,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矢志不渝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中国第一星背后的西安动力

在工业基础落后、“手扶犁耙”搞建设的情况下,要研制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尤其艰难。特别是火箭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自主研制,更是经历了多重挫折和难关。

发动机研制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高频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难关,成功研制了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量身定做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团队还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分析、试验分解,提升了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动力。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标志着航天液体动力助推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迈出了崭新步伐,也为后续液体动力的创新发展积累了经验、增添了信心。

推举中国星箭飞得更高更远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宽广。这句话是被一系列太空探索实践所证明的发展规律。

当年,就在北京的研制团队紧锣密鼓地为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而创新拼搏时,另一支队伍正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多个城市向远距北京1350公里的陕西宝鸡凤县的秦岭深山中汇聚。他们在深山里安营扎寨,为研制更大推力、更高性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目标而奋斗。

从1965年开始,航天液体动力人开始了长达28年的三线奋斗。在国防建设和航天型号需求的牵引下,完成了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特别是用于“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主发动机的研制定型,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到世界五强,具有里程碑意义。

迄今为止,六院研制交付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完成了330次发射任务,将数百颗国内外卫星及航天器送入了太空,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专项等我国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动力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氢氧发动机不断创新迭代,稳定性可靠性先进性不断提高,助力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百次飞行。以490N为代表的空间推进系统持续助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的发展;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突破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为后续的空间站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组合发动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动力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型运载火箭三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攻关稳步开展。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代表了当今世界的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六院航天服务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优的创新探索和迭变升级。

航天三大精神成为打造一流动力的精神源泉

岁月流转,精神不灭。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航天“三大精神”,在液体动力发展历程中,不断在传承中闪光,并赋予新时代新的内涵,滋养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六院“打造一流动力,建设航天强国”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传承航天“三大精神”中,六院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航天英模和先进典型。他们中,有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研制的杨敏达,有在抗洪抢险中英勇献身的宋承河、李宝良、李秉钧,更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来的先进楷模。

在他们的身上,高度凝练了航天液体动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进取的奋斗品质,成为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精神源泉。(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