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CA季小杰:金融科技軟實力賦能銀行數字化運營探索與實踐

2019年4月4日,銀行線上運營新攻略交流分享會暨中國電子銀行聯合宣傳年2019開年論壇在上海開幕。就銀行業金融科技發展現狀及如何探索出一條數字化運營發展之路,我們有幸採訪到了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總經理季小杰女士。

CFCA季小杰:金融科技軟實力賦能銀行數字化運營探索與實踐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總經理 季小杰

【Q】:您研究金融行業多年,有哪些經驗和心得可以分享?

【季小杰】:作為一名從事金融和為金融行業服務多年的從業者,我認為,縱觀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的歷史,主要呈現出兩個主要特點:

一、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伴隨對外開放不斷壯大

可以說,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對外開放的過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並且至今為止沒有止步,還在不斷走向深化。就在最近,博鰲亞洲論壇上也同步出一些信息,中國將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在銀行、證券和保險業不斷放開外資准入限制的同時,也在徵信、信用評級、銀行卡清算等領域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央行行長易綱也在前一段時間表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既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表明,哪些領域更開放,哪些領域的效率和競爭力就更強。因此,金融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勢必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紅利來源。

二、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相伴相生,金融業發展的核心議題仍是防控風險

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發展一個突出變化是科技元素的入局,科技為金融創新、金融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以網絡支付為例,通過短短几年的發展,使我國一躍成為網絡支付領域的強國,走在眾多發達國家的前面。同時,科技創新也在向縱深發展,從業務層面擴展到金融的各個業務端口,人工智能、大數據風控等都在極大的促進金融服務效率,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但我國金融事業在向多元化、普惠化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各種風險也漸漸浮出水面,成為監管層和全行業高度重視的問題。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風險”這個詞出現超過二十次,其中大多數內容與防控金融風險有關,由此可見,加強金融風險預警和處置將是2019年及以後金融行業的重要工作。在經歷了網貸爆雷潮一系列風險事件過後,我們看到只有懂得敬畏風險的玩家能在金融行業中留存下來,這足以告誡我們,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其核心還是金融,其發展都應當遵循萬變不離其宗的鐵律——重視風險,瞭解風險,敬畏風險。

【Q】:創新一直是發展主旋律。現今,金融科技戰略可以說是銀行業“標配”,整個大環境的發展態勢如何?

【季小杰】:金融科技的確目前是銀行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從最近各家銀行發佈的2018銀行年報可見一斑,據中國電子銀行網的統計報道,幾乎所有已公佈的上市銀行年報中都頻繁提及了金融科技相關內容,從五大行到新上市的城商行、農商行都是如此。“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成為各家銀行年報中的高頻詞,以至於業內都在調侃,如果誰家年報不說幾句與此相關的話題都不好意思公佈。透過年報,我們也確實看到銀行都在加強科技實力的建設,比如招商銀行年報中提到,2018年信息科技投入65億元,同比增長三分之一,佔去年營業收入將近百分之三。並且,不少銀行已經將金融科技定位為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但是,我們同樣應該清醒地看到,銀行發展金融科技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對於大銀行來講,第一是決策效率問題,決策鏈條過長與金融科技快速迭代實際需求相悖;第二是協同問題,大銀行普遍分支機構、人員隊伍規模龐大,如何協調好各部門、各分支機構,攥成拳頭合力推進金融科技事業發展,是大行目前急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於小銀行來講,金融科技事實上帶來的挑戰更大,因為除了要應對大銀行對生存空間擠壓外,還要直面與互聯網巨頭爭奪客戶與金融場景。並且,一些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決策中還要解決以往規劃缺乏前瞻性,缺乏全局視野的問題。

【Q】:銀行如何落實金融科技創新,您有哪些建議?

【季小杰】:提到銀行業中金融科技創新的落地,各種新技術、新應用的引入行業內已經談的很多了,而我認為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的根基在於銀行自身組織架構的調整與變革,而如何科學有效地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與重構,將是各家銀行金融科技宏觀發展的基石。

架構調整和重構的目的一是在縱向上打破銀行的總分支行架構,使其組織架構體系越發扁平化;二是在橫向上重構了銀行的前中後臺功能,使其功能更加綜合化。目前銀行業內普遍追求的“開放銀行”經營模式,正是需要銀行內部這樣的開放性為支撐,因此銀行在金融科技創新實踐當中最先應當學到的就是組織架構的開放與高效。

【Q】:在金融科技創新之路上,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在其中會進行哪些助力?

【季小杰】: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作為國家重要的金融信息安全基礎設施,CFCA業務發展是伴隨著金融行業的科技水平發展的而不斷髮展壯大的,目前已經形成七大業務板塊,包括電子認證服務、互聯網安全支付、信息安全產品、信息安全服務、大數據服務、互聯網媒體及軟件測評服務,涵蓋了互聯網用戶全生命週期的所有重要節點。

隨著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發展,CFCA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的被應用於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領域。以發展普惠金融為例,目前,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痛點集中表現在線上身份認證難、線上合法電子簽約難、全流程多維舉證難、信息化系統可靠性待提升四個方面的問題。以至於,行業內公認司法實踐能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針對上述情況,CFCA無紙化產品對症下藥,逐個解決“四個過程”:個人及企業身份認證過程、數字證書及電子合同合法化過程、全流程電子證據保全和存證過程、綜合信息安全建設及檢測過程。實踐表明,該方案不僅能夠實現普惠金融線上全流程無紙化,確保無紙化業務的高可信度和高可追溯性,還實現了普惠金融業務的全流程管理,大幅增強普惠金融的司法實踐能力。由於CFCA在這方面的不懈努力,在前期與杭州互聯網法院建立合作的基礎上,最近成功與廣州互聯網法院簽署《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合作協議書》,為普惠金融的發展,為智慧法院建設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

作為可以和石油比肩的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大數據一直受到各方重視,同時也是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和支撐力量。CFCA通過整合多方數據資源,打造了大數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中金融信”。“中金融信”大數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作為連接中小微企業與銀行的中間平臺,清晰描繪中小微企業的客戶畫像,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最新技術,藉助大數據資源和數據分析能力,構建中小微企業的風險評價模型,探索出中小微企業數據金融的最佳實踐。

無論是大數據、人工智能、還是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的興起,歸根結底是要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降低金融服務風險。未來CFCA將繼續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及技術上的優勢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打造可信的金融服務環境。

【Q】:面臨經濟增速下降,也有人說房租、人工成本都很高,使得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所以規模擴張要放緩,否則要虧損。對此,您如何理解?

【季小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為應對經濟下行風險,我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銀行業確實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機,淨利潤連續多年都保持高達兩位數以上的增長,近幾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銀行業面臨新的挑戰,銀行增長乏力,最明顯的表現可能是淨利潤增速明顯放緩,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銀行更加註重增長的質量,更加註重經營與營收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正在逐漸擺脫依靠存貸息差為生的單一營收模式。

而房租一類的固定成本增加,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事實上也構成了對銀行自身發展數字化運營、減員增效的推動力。銀行實體網點、櫃麵人員數量的削減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同時,銀行對於技術型、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變得更加旺盛,例如交通銀行在年報中披露,在整體減員的背景下,該行2018年技術崗位員工數量佔比仍較上年提升了0.1個百分點。同樣更多銀行也對勝任技術崗位的尖端人才求賢似渴。

【Q】:今天內參會討論的主題是銀行的線上運營問題,您作為資深金融界人士,您看到了哪些問題,會有怎樣的建議?

【季小杰】: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髮展,各類電子銀行,尤其是手機銀行的用戶體量和業務規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容。根據《2018電子銀行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銀行電子渠道遷移率已全部達到90%以上,並且由於電子銀行對各類場景的全面覆蓋,以及對數據流量的全面掌握,因此銀行開展數字化運營探索與實踐正當其時。

但就目前來講,據我們瞭解,在銀行內部銀行設立了專門的線上運營團隊還比較少,缺乏規範、清晰、可執行的發展藍圖。對於很多銀行來講,仍然缺乏未來發展的具體方向。這也是我們今天舉辦這場論壇的初衷。

誠然,一些互聯網行業盲目追求流量數據變現的亂象我們應引以為戒,但互聯網行業創造併成功實踐的獲客-活躍-留存-推廣運營閉環仍然值得銀行業借鑑。自2017年開始,銀行業湧現了與互聯網企業合作“聯姻”,共謀發展的風潮,我認為無論合作結果如何,倒不應完全功利地評估類似的跨界合作收益,而更多地應該以互聯網企業為標杆,在數據運用、流量與活客運營方面廣泛深入學習,從而獲得足以與互聯網企業在金融科技領域競爭的軟實力。儘快摸索出一條適宜的數字化運營發展之路,進而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無界運營戰略體系儘早步入正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