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城市的时代记忆,黄包车的匆匆掠影

一个法国商人

每一件事物背后,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所以,一辆小小的黄包车,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影响了一个时代发展节奏。

它改变了城市的交通和风貌,成了一种成千上万百姓生存的仰仗,而当它退出历史之后,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必不可少的标志记忆。

关于黄包车的种种,要从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说起。米拉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在日本接触到了一种叫人力车的代步工具后,他迅速地发现了其中商机,但是能够让这个小小的代步工具变现的机会并不在日本,而是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中国。

领跑城市的时代记忆,黄包车的匆匆掠影

1873年的春天,怀揣着无限希望的他,从日本来到了中国最摩登的城市,上海,开始了他的掘金之旅。首先,他向法租界公董局(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是上海法租界的最高行政当局)发出了一份“手推手”的10年专利的经营申请。面对这样一个新鲜的东洋事物,公董局的官员通过了几轮讨论之后给予了反馈。

公董局拒绝了米拉的专利申请,这样的反馈,让他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断了他的希望,因为公董局允许了他人力车行的开业。因为这对于政府来说,此类车的运营既能改善交通,又能够增加税收。不管怎样,米拉算是成功了一半。于是,次年春天,米拉注册了上海首家人力车公司,也开启了人力车在中国的历史。

领跑城市的时代记忆,黄包车的匆匆掠影

领跑城市的车轮

1月20日,一个则“外国小车出赁”的启示登上了上海的报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今有本行新到洋车,与中华车大不相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篷帐,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贵客商欲坐者,请至本行贾可也”。

很快,300辆人力车开始在上海滩的大街小巷奔走,车夫们来去匆匆,给人们的短途出行带来了便捷,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节奏。

随时时间的推移,人力车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道上发照运营的公共人力车已经超过2.3万辆。

人力行业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其车费价格很低,是当时城市里的普通百姓都能够支付得起的出行工具。与此同时,人力车行业对于经营者来说,这其中的利润十分可观。

生活并不富裕的车夫,没能力购买一辆人力车,所以只能像出租公司租赁。掌控资本的老板们,自然就会有着丰厚的中间利润。19世纪末,一辆日本制造的人力车售价为15元,租一辆人力车每天400至600文钱,其中约1/3用于车辆保养。老板在出租人力车只需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而后所得都是利润。尤其,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国内能自行制造人力车后,车价更是大幅度下降。这个盈利快,且报酬丰厚的行业快速地吸引大批商人进入,也因此促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领跑城市的时代记忆,黄包车的匆匆掠影

本土化的东洋车

1913年,上海工部局公开了一项规则:所有公共人力车须漆成黄色。于是,这源自于日本的“东洋车”有了新的并在后来为人所熟知的名字“黄包车”。

黄包车体积不大,但是设备却很齐全,都会装上铜喇叭、脚铃和车灯,夏天有防雨遮阴的帆布篷子,冬天则会用棉布的篷子。做工再上一个档次的,车上会有些精巧的铜花活。

随着黄包车普及,它是车身也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历程。

领跑城市的时代记忆,黄包车的匆匆掠影

最初引进的黄包车车身都很高,木制的双轮外面包着铁皮,在路上行运时会发出很大的响声,且乘客也会倍感颠簸。经过不断改进后,黄包车的车身放低了很多,用钢丝铁圈代替木轮,外箍橡胶车胎,增加靠背和弹簧坐垫、车灯等等,乘客乘坐时也更加平稳舒适。

车夫们的服务也是很好的,对客人们很殷勤,一个西方人曾写道:“台风季节来临时,车夫会将你从门前背到黄包车上,或从车上背到门前,以免你弄湿了鞋子。”如此,黄包车在中国历史的拐点上,适时地出现,承载着时代的故事,走向未来。

时代的浪漫和车夫的命运

时至今日,黄包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对民国时代的集体记忆,但凡民国的小说、影视作品中,黄包车都是民国味儿十足,又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现今,有许多景点,为了让游客体验浪漫的民国氛围,还会特地仿制一些黄包车,给游客体验。

可是,对于民国时期的车夫来说,黄包车并无半点浪漫,而承载着他们艰辛的生活。

领跑城市的时代记忆,黄包车的匆匆掠影

老舍的《骆驼祥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包车夫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地位卑贱,经济困顿。这些人大都来自农村,且家境困苦,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里只能靠出最原始的劳动力谋生。所以,黄包车便成为了许多普通家庭的择业之选。可是他们的收入和辛苦程度,并不能吻合。每日高强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难以维持生计的收入。

在1930年代的上海,黄包车夫拉车的净收入月均不到9元,却远不够家庭的每月支出。所以,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的终极理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但这个微弱的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这并非老舍先生戏剧化的创作,而是一个时代的写实记录。

可就是这些街头上黄包车夫来去匆匆的身影,以及那车轮下淋淋的汗水,推动着城市的发展,折射一个时代的生活节律,也给了今天的我们一份永恒的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