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4月18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世界·觀與新京報文化雲客廳聯合主辦的“別來無恙——邱志傑新書線上發佈會”在北京虛苑美術館舉行,為廣大讀者展開了一場跨越藝術與文學、史學、哲學藩籬的春日雅集。邱志傑《劇透》《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四本新書首次與讀者見面。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著名藝術家邱志傑

在雅集上,邱志傑特別談到藝術、尤其是實驗藝術的意義,讓人印象深刻。他說,藝術可以救人,因為藝術其實是關於“出路”的。“我們總是生活在一些套路里面,這個套路走著走著,可能會覺得走投無路了。但是藝術,特別是實驗藝術,是一種提建議的方式,試著做做看的方式,所以沒有說走投無路了。你突然間想起年輕時課堂上接觸過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會覺得或許還有另闢蹊徑的機會,或者你傾向於相信還有別的解決辦法,傾向於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劇透》對傳統有新建、有新解、有新造

依據一張明朝古畫《上元燈綵圖》,邱志傑生髮出一個龐大的《邱註上元燈綵計劃》。其中《劇透》即《金陵劇場角色繡像》,是一套散文、書法、繪畫三位一體相得益彰的創作。

作者將上百個中國歷史上循環出現和對應於人類情感中亙古不變部分的意象定義為“角色”,事涉宮廷、市井、華夷、治亂、文教、武功等,以文字和圖像一一為其製作“繡像”,將囈語、獨白、洞見、機鋒、冷酷的敘事和妖嬈的想象鑄造成一種犀利而幽默、奇崛而怪誕的文體,構建了一種融合中國當代文學和當代藝術最難以定義的跨文本存在。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邱志傑的恩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先生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了這次雅集。談到《劇透》一書,範景中表示,從《劇透》裡面可以看出來,邱志傑的美術史,存在著大量的歷史的思索、哲學的思索。上元節原本是一個熱鬧的節慶場面,但邱志傑將它作為一個轟轟烈烈的劇場來上演。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範景中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雅集

“這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在沉思,甚至包括一個年幼的小孩,能當皇帝還沒當皇帝的、正義的小孩。這裡面既有幽默、調侃的成分,也有一個歷史家在深思:藝術家在做這個,藝術家到底是怎麼回事?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家他們在做一些思考的事,他們的情懷氣魄是非常的恢弘。”範景中說。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

在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看來,《劇透》這樣一本書,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劇透》裡講到的上元燈節,既是歷史,又是恆常的中國人的生活。李敬澤說:“中國人最愛過節,你看看古典小說,只要是寫日常生活的,《金瓶梅》《紅樓夢》,主要是在寫過節。《金瓶梅》基本內容就是過節以及不過節的間隙。金陵劇場上元燈節的意義,就是它對於中國人來講,是恆常的生活。甭管歷史怎麼變,從古代到現在,中國人也是最愛過節的,而恆常生活的意義是非常有意思的。”

同時,李敬澤也認為,在邱志傑這裡,實際上藝術是一個總體性的把握世界的實踐方式。它對一個人的身體、智慧和才能有著全面的要求,相對而言,文學家已經喪失了這種氣息、能力和氣概。“甲骨文的時候,我們文人有這個本事,既要通天又要徹地,同時也是木刻家,得在龜甲上刻字兒,還得造字兒。整個世界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我們曾經有那樣的氣概和姿態。但是現在,應該說,我們的文學、我們的作家可能缺的是這個東西。”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表示,能夠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家來寫一本跟劇場有關的書,其實是因為邱志傑自己有一套工作方法。範迪安指出,跨界的探研,在邱志傑身上非常典型。他原來在中國美院學版畫,後來就跨界到各種綜合媒介,從架上藝術變成實驗藝術,從一個作為實踐型的藝術家又變成一個策展人,“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從容應對。”具體到《劇透》一書,範迪安認為,邱志傑使用了“視覺考據”的方法。“他閱讀原畫,從原畫中去讀各種典故、事件,尤其是對原畫中的那些造型、那些形象進行循古式的追蹤。”這是一種美術當中的“註疏”方式,要言之就是對傳統的緩轉換和繼承。

但是如何對傳統有新建,而且還有新解,還能夠有新造?這個很不容易。邱志傑這些年實際上一直在做這件事,這個視覺的考據,他做得有滋有味。”範迪安說。

三部教學札記、檔案呼籲“破成敗之見”

《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是邱志傑最新推出的三本著作。其中,《無知者》是邱志傑2003-2015年在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任教期間一系列的教學札記;《失敗者》是有關邱志傑2003年至2016年在中國美院13年的教學檔案,附有300幅插圖,其中有劇場的腳本,課堂筆記、策展和出行記錄、調查報告和相關文章等。《實驗主義者》為邱志傑關於實驗藝術與實驗藝術教育的思考總彙,附300幅彩圖。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談到這三個書名,邱志傑說,它們不是“標籤”,而是“目標”。具體而言,《失敗者》這本書涉及的內容都與實驗有關。“因為實驗本身就是一個求知、去印證知的過程,所以你就得敞開,知道自己此刻擁有的知識有可能是錯的,要通過實驗來證實,或者來證偽它,否則你的知識可能是知見障。”而“無知者”是成為“實驗主義者”的基礎。有了無知的態度,那麼實驗就沒有必成或必敗。

2006年,邱志傑讀到梁啟超的《自由書》,對他產生很大影響,梁啟超說“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敗之見”“不知敗於此者或成於彼,敗於今者或成於後,敗於我者或成於人”,故無所謂成敗。邱志傑說,無所謂成,則無希翼心,無所謂敗,則無恐懼心,這些感悟使他向青年學子發出“破成敗之見”的呼喊。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楊念群

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楊念群表示認同,他說,邱志傑對自己不明確定位,不斷地擴大邊界,與他的視界、心態的得失有關。

楊念群很喜歡《劇透》中的《桃花源記》,“桃花源內部的居民們顯然對於外來的闖入者是有心理準備的,甚至是期待的。大吃一驚是裝出來的。他們好奇地問這問那,很可能只是演出”。“他們甚至尾隨漁人而出,精心地抹去了他為了找回來所留下的記號,以不讓我們發現”。“實際上他們才是最現實的人,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被抹去了”。楊念群說,自己是個歷史循環論者,“我們反抗歷史,但絕望,魯迅也說‘反抗絕望’,這是我們作為人文主義者共通的支點,我不認這個命,可能反抗也變成失敗者”,這同樣是《失敗者》一書的目的所在。

範迪安則提到,作為邱志傑的同事,他特別感動於其能夠堅持教學、堅持做研究。“教學相長,這點他很用心。他寫的這些書,是跟教學相關的。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之一,對於一個藝術家,最好的稱呼就是文人畫家。用現代的話說,就叫作學者型藝術家、知識分子型藝術家。”

範迪安說:“一方面跟學生的交往中獲得當老師的快樂,能夠不斷地聽聽自己對知識的思考的最及時的反饋。而且因為你要走上講臺,就必須要有做老師的基本的振奮、激動、投入。……他自己探索不斷,也誨人不倦。不是每一個大學的教師都能這樣做到。”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哲學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陳嘉映

在哲學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陳嘉映看來,邱志傑的作品具有相當的“劇場感”,劇場就不是“我的心態”,而是千人千面的那個態,千人千態。如果跟歷史對照著看,劇場是一個特別當下化的東西。二十年前,邱志傑就在北大上陳嘉映的課,有一段時間,師生來往特別多,兩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勤奮”。“他年輕的時候可能有那種進入藝術史的想法,現在我覺得他不是這種想法,他就是把這東西拿到這兒來、拿到當下來做。至於它成功還是失敗,進入歷史長河與否,都不是在他的主要考慮裡頭。這個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吧,但也是我非常讚賞的一點。”陳嘉映說 。

邱志傑:我們總生活在一些“套路”裡面,而藝術是關於出路的

嘉賓參觀版畫工作坊

雅集開始之前,由邱志傑導覽,為嘉賓展示並講解自己的版畫作品如何通過不同工藝完成,如何利用石版、銅版、木版的不同表現力,以及現代絲網印製的新工藝,傳達藝術作品的理念、質感和美感。

據悉,此次雅集由新京報快手、騰訊新聞、鳳凰網、喜馬拉雅、雅昌藝術網同步進行網絡直播,二十餘萬人在線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