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1

村西头之前有个大戏台,很大,很气派。

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小的时候,逢上收成好的光景,村委会就会在夏季的7、8月份左右请上一台戏,唱上5-7天,也红火热闹5-7天。

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村里人才会闲下来,气温不冷不热,地里的瓜果蔬菜也正好冒了出来,勤劳的伟大妇女们,终于可以坐在街头吃瓜唠嗑了。

对于劳作一年的村民,这是大事,也是盛事,趁着这样的机会,人们会把在外的亲朋好友,尽可能的招呼回来齐相聚。

开戏的时候,戏场里就是一场赶集的盛会,里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铺面,吃穿用玩,一应俱全。

最吸引小孩儿的,自然是各种小吃了。


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2

凉粉,用圈形的嚓字在凉粉上一拉,就出现一条条粗细均匀的凉粉条,被收拢放在碗里,不多不少刚好一碗,放上老咸菜汤,芥子,蒜盐汤,在炎热的夏季来一碗,清爽可口,哇,真是人间美味!

有时,胃口大开,能吃好几碗,光吃凉粉都能吃饱。

还有大黄铜锅里熬着的豆腐脑,软软嫩嫩,里边有虾米与细粉丝,再搭配上几根刚出锅的脆生生的油条,简直好吃停不下来。

那时候,一碗豆腐脑是2毛钱,看着卖饭的人,拿着一个扁平铜质的勺子,左右抖抖擞擞的舀着,心里总是期盼,他能给多舀一点才好。

爱吃肉的,就吃猪杂碎泡鱼鱼。鱼鱼是高粱面搓出来的,长长的像拉面。手艺好的长辈,两个手一起开工,能一次搓出10条,粗细均匀,还不会黏到一块。

我是只会搓两条,搓出的形状歪歪扭扭,而且搓着搓着,两条面就合并到一块了。

“鱼鱼”是老家人独有的美食,人们一般爱拌着吃,跟猪杂碎相拌是经典的搭配。

而猪杂碎也是有名的小吃,碗的上面飘着一层油花,肥而不腻,再撒上几丝斜切的大葱圈,想想都流口水。

其他的如炒面皮,豆角焖面,刀削面,拉面,哨子面,。。。好吃的真是太多了,而这样的吃食,也成了我在外思乡念念不忘的留恋,成了一生抹不掉的印记。


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3

老一辈人对戏曲有着不可明喻的情结。

在那个缺少娱乐的年代,人们只能靠手耳相传或者广播,来学一些歌曲。

一些经典的晋剧桥段,成了老一辈人哼唱的休闲小调,边眯眼,边打节拍,沉醉其中,咿呀之声,腾挪跌宕,韵味十足,自是一番享受。

比起黄梅戏,京剧等剧种,晋剧唱起来实在是很费力的音调,有些唱词简直跟秦腔有得一比,感觉是从胸腔里吼出来的,但却吼的九曲十八弯,尤其有个嗨嗨嗨的唱法,能嗨整整一大段,有时候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嗨嗨两句,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而小孩子看戏,纯粹就是为了凑热闹,在戏场的人群中穿来穿去,再撺掇大人们买点小吃,好不开心。

“咿咿呀呀”,像鲁迅描写的《社戏》中那样,小孩不懂,只在人群里穿梭,找寻属于自己的乐趣,而最感兴趣的便是看演员们上妆与卸妆。

每演完一场戏,后台的化妆间,便会被围的水泄不通。在小孩的眼里,怎么也想不通,跟自己一样的人,是如何穿戴打扮好,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的,而且转眼就成了两个时代,两个时空的人。

上彩、假发、服装,都是那么神秘,即便是看演员们在露天的平台上洗脸,也是一种好奇与享受。

那时就想象自己,如果也能穿上那明艳的服装,再画上俊美的造型,然后在舞台上甩甩袖子,嗨嗨两句,让台下的朋友及熟人欣赏,该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


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到戏尾的时候,主办方会再加几场现代的曲艺节目,诸如二人转,卡拉OK之类的,迎合一下现代人的需求。

等这些节目都散场后,挠痒赛上场了,让那些孔武有力,跃跃欲试的年轻男子,决斗一番,取胜者可以拿到奖品,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多的是力气的展现与面子的争夺了。

所以只要是赶会,只要是有热闹,人们都会乐此不疲的去参加,尽管是人看人,人挤人,逛一圈下来尘土满身,也阻挡不了邻里的热情,他们还会相互分享交流戏场的心得与感受,能津津乐道好几天。

4

四姨年轻的时候学唱过戏,扮的是小生。

但是村里人爱看戏与自己唱戏是两码事,对戏子本身有一种本能的偏见,态度也仍旧是苛刻:认为他们走南闯北,容易学坏,只有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守住土地,种好田,才是做人的根本。

这就是他们狭隘简单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他们渴望新潮的东西,渴望外来的新鲜事物,刺激这种一成不变又沉闷的乡村生活,但乡人恋家的情结,使得他们又不愿意出去改变这种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外祖母的反对下,四姨最终没能走出去。


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现在,也只是用曾经学到的技艺,跟着红白事宴走场,赚些外快。

四姨会的不只是唱戏,对传统工艺画法也有自己的一套风格,最为推崇的就是剪纸,尤其是仙女系列与花卉系列,仙女们的曼妙身姿与神态跃然纸上,惟妙惟肖,但是却没有用武之地,可惜了一身的才华。

经常想,如果四姨当时能够走出去,肯定也会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5

现在我外出多年,很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盛事了,而且随着村落区域的改造与划分,大戏台最终也没逃脱被拆迁的厄运,偌大的戏场被划分卖给了村民,盖上了新房,一起消失的还有能容纳300-500人左右的美丽的校园。

曾经的校园,春有桃杏芬芳,夏有绿树成荫,秋有梨白飘香,冬有成排的杨树守场,儿时的两大记忆,渐渐失去了可供怀念与寄托的地方。

现在,虽然有了新的戏台,搭建在了村口的村委会,就近,便利,有一座神庙与之相对。

戏院里铺满了石灰地,平坦,干净,但却少了很多老戏台的威武与气派,也少了儿时的那份痴迷与味道。

不管形式怎样改变,乡村戏台依然会活跃在村民心中,因为那是盛开在村民平凡日子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乡村戏台-盛开在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波斯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