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名揚中外,但能把古都氣質發揮的淋漓盡致的地方大概有兩處,一處是排隊難於登天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另一處就是門檻頗高的西安碑林博物館。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放置《石臺孝經》的亭子,也是無數遊客打卡碑林的首選拍照地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經常能夠聽到這樣窒息的對話:

導遊:“這個碑是xx年代,xx書寫,它的字體是xx……”

普通遊客:“你社寫這個碑有撒用?”(一臉認真)

導遊:“……,……。”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其實碑文的作用真的很難一句話概括,新皇登基、修建太廟、國家重點工程結束、皇帝發表重要講話、某將軍南征北戰收服邊疆、高官榮歸故里……這些影響度非常廣泛的社會性事件都會以石刻的形式留存下來。


基於這點,罔山考察小隊特地去碑林博物館探究一番,換一個視角,從唐長安城出發,講講刻在石碑上的唐長安城內重要座標、後人如何翻修唐長安城、重新和讀者們一起解讀碑林。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採用非書法大師的方式


京兆府學新移石經記

在西安文昌門內有一條平淡無奇的街道叫做三學街,起名也是非常的隨意,因為它是由清代的府學街、咸寧學街、長安學街三條街道組成。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碑林博物館位置示意

在府學街與咸寧學街之間建有宋徽宗時期遷移來的孔廟,而這個孔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代務本坊內的國子監太學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文昌門內的孔廟

唐朝時因為漢代儒家經典多有遺失,為了校正版本,唐玄宗時期玄宗本人親手寫下《孝經》刻於石臺(也有可能是怕再出現玄武門之變),唐文宗年間又修訂了

《開成石經》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石臺孝經》局部圖

宋朝時期經濟大發展,文教昌盛,有孔廟的地方多會建立學校,又被稱為“廟學合一”制度,唐朝時刻下的經文碑也就理所應當的被放置在這裡。《石臺孝經》居中,《開成石經》圍繞其周圍放置,如此一來就奠定了碑林的基本格局。


現在我們進入碑林最先看到的還是穩居C位的《石臺孝經》,《開成石經》分東西陳列,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的書法立於兩邊,在帝王將相、書法大拿的震懾下,我們很難不從內心散發出對歷史的嚮往。


大家在遊覽碑林博物館的時候,可以特別關照一下這塊《京兆府學新移石經記》碑文,它就記載了宋代碑林的整個興建過程。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刻此碑,這塊碑文記述了陝西轉運副使呂大忠將唐代石經以及很多唐宋碑刻遷置於孔廟的流水賬,但這個流水賬可以被視為西安碑林最早的創建時間。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京兆府學新移石經記》局部圖

道因法師碑


此碑現藏於西安碑林第二室,其入藏碑林時間,據有關文獻推測,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由於《道因法師碑》的石質好,且保護得當,故漫泐很少,字跡比較清晰。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道因法師碑》全貌,忽略小編無可避免的模糊出鏡


唐貞觀十九年(645),60 歲的道因奉詔赴長安,協助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他與玄奘法師先後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寺院譯經,這是其一生佛教事業的高光時刻。道因法師的最後時光,在慧日寺度過,他在這裡講授經論。唐高宗顯慶三年(658),法師在長安慧日寺圓寂。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慧日寺位於懷德坊東北角


顏氏家廟碑


位於碑林博物館第二展室的《顏氏家廟碑》,因其高3.38米,寬17.6米,且放置在突出顯眼的位置,加之顏體磅礴大氣的整體觀感,使得我們不由自主的停下來看看這塊碑。


顏真卿在七十二歲時,經歷了安史之亂,在悲痛中親手書寫《顏氏家廟碑》。在往期城坊考據系列文章中,我們曾寫過顏真卿在唐長安城的住處,而推測出顏真卿住在通化坊內的史料依據就是這塊《顏氏家廟碑》。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但是顏氏家廟以及祖塋都毀於宋初的兵亂,似乎趙顏兩家一直有過節,直到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呂大忠將此碑移至碑林,也算是為顏氏家族留下了一些痕跡。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顏氏家廟碑》全貌,依稀可見顏體的風采


三藏聖教序碑

玄奘從天竺取經回到長安,寫出了10萬多字的《大唐西域記》,並且在

大雁塔譯出了1000多卷經書、經論。但從《道因法師碑》中我們就能瞭解,翻譯龐大的佛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震動了唐朝整個佛界,無數的大師來此一同研讀佛經,也由此將唐朝的佛教義理推向了新的高度。


為了表彰玄奘對大唐統御西域和佛教傳播的貢獻,唐太宗親自撰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展示一下碑文的全貌,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到碑林內仔細觀看喔~


楚金禪師碑

位於第二展廳邊緣的《楚金禪師碑》,是我們從唐朝佛教宗派多元林立的現象感受唐長安城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石碑。


楚金禪師是唐代天台宗著名的高僧,天台宗又被稱作法華宗,法華宗是由中國文化獨立發展出來的本土佛教宗派之一。開元末年時,楚金禪師在唐玄宗的支持下,於唐朝千福寺修建多寶塔,為了普及佛法他召集眾多高僧在多寶塔下誦讀《法華經》。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浙江國清寺被視為天台宗的祖庭

千福寺起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位於唐長安城安定坊東南隅,千福寺因為是法華宗的寺廟,後來改名為“法華院”,其佈局類似於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古今長安圖鑑》中展示出千福寺的具體方位

那麼楚金為什麼要建立多寶塔呢?這要說到唐玄宗天寶年間(742年),當時一心參佛的楚金禪師在靜夜時誦讀《妙法蓮華經》,誦至“見多寶塔品”這一章節時,忽然頓悟禪定,從此禪師發誓要建起禪定中所見的多寶佛塔。PS:修建好多寶塔之後,顏真卿寫過一篇《多寶塔碑》,大家在遊覽博物館的時候可以物聯一下喔~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楚金禪師碑》全貌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百度圖片提供的《多寶塔碑》局部內容

此碑文展示了唐朝佛教的多元發展,同時也展現了唐朝作為佛教鼎盛時期的盛況。


由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戰亂,人民生活太過困苦,只能寄託精神於佛教,祈禱來生幸福。結束了這一大分裂時期的隋朝,開國就有濃郁的禮佛之風,隋文帝、隋煬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在隋朝修建大興城時就留有許多寺廟,到了唐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佛教寺廟最為密集的城市,以至於當時唐長安城的天際線都是由無數寺廟、佛塔組合而成。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如今還存在的大興善是佛教密宗寺廟


興福寺殘碑

位於碑林博物館第二展室不起眼角落的《興福寺殘碑》,無形中記載了唐朝禮佛的巔峰時刻。


在我們的《古今長安圖鑑》中,修德坊西北角標記了一座“興福寺”,那是太宗時期將彭國公宅邸改建而成,玄奘法師從西域歸來後,曾經在這裡的西禪院翻譯經書。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古今長安圖鑑》中展示出興福寺的具體方位

安史之亂之後,造就“元和中興”的唐憲宗就非常痴迷佛道,他為了禮佛,特意下旨修建了通往興福寺的專用通道。這條通道從芳林門西開始,直接連接了大明宮和興福寺,耗費了右神策兩千軍士的人力,以及物力。


唐憲宗曾舉行了盛大的從法門寺“迎佛骨”活動,唐朝禮佛之風非常興盛,所以京城的達官貴族和百姓們對於此次佛骨的到來,望眼欲穿。自從唐憲宗宣佈開塔迎奉佛骨的那一天起,整個長安就陷入了一種莫名的狂熱氛圍之中。


尤其是在佛骨迎接到大明宮供奉之時,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拿出自己的錢物。為了表達自己的虔誠,有些人甚至在街市之上號叫爬滾,局面十分混亂。韓愈因為寫文諷刺唐憲宗禮佛,激怒了唐憲宗,最終被貶黜到潮州。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興福寺殘碑》全貌

西安碑林博物院裡的“興福寺碑”殘碑還記載著這裡的往事,而興福寺本身的位置,在地圖上看上去是在今天豐禾路上“八水洋房”小區附近。

御史臺精舍碑

同樣放置在第二展廳不起眼角落的《御史臺精舍碑》,它僅高1.85米,相比起其他高大的石碑似乎顯得有些沒分量。但它是件難得的法制史文物,它以石刻史料填補了新舊《唐書》的空白。


唐代御史臺在皇城內承天門大街的西邊,大致位於現今西安市的南廣濟街與四府街十字路口附近。


從東漢時期,中央政府就有設立御史臺,它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唐貞觀之前,御史臺僅僅風聞奏事,沒有司法權力。在貞觀年間,御史臺設置臺獄,開始受理特殊的訴訟案件。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參考《古今長安圖鑑》中御史臺的具體位置

在唐朝犯了事的人不僅要蹲監獄,政府還提供了感化悔過的項目,在御史臺旁邊修建有精舍即佛堂,希望可以用佛法來感化囚徒。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御史臺精舍碑》全貌


興慶池禊宴詩


在第三展廳角落的《興慶池禊宴碑》是我們瞭解長安城內建築從唐朝到宋朝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


宋仁宗慶曆年間曾在興慶池的北邊立有《宋興慶環城公園池禊宴詩碑》。詩人宋舜欽有《興慶池》詩:“餘潤漲龍渠,疏溜連清。助曉遠昏山,浮秋明刮眼。魚歸別浦閒,雁下蒼波晚。岸北有高臺,離魂蕩無限。”


這塊碑記載了北宋時期興慶池的一次翻修,這一簡單的翻修工程,但是卻能從此碑引出從唐朝開始長安城內水流的問題,也展示了在唐末毀於戰火的興慶宮,在宋代是怎樣的狀態。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興慶池禊宴碑》全貌

唐長安城排水問題一直困擾著底層市民們,因為人口聚集過多,地下水被汙染,一度出現“長安水鹹”這樣看上去就非常有味道的問題。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龍首渠,一直是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它始鑿於隋開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從秦溝村處堰水北流,到長樂坡分為二渠,東渠從唐長安城的

通化門北上,繞城東北角,進入大明宮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藍色線條即為水流,說的再多不如一張圖來的清晰(:

西渠從通化門處入城,分別注入興慶池、東市放生池以及宮城東海池,這是當時長安東城地區的主要供水渠道。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藍色線條即為水流,說的再多不如一張圖來的清晰(:

但是西渠,到了五代後期逐漸乾涸不通,府城居民飲用只能靠井水,護城河也是有壕無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興府(今西安)知府陳堯諮因為府城井泉大半鹹苦(排水問題到宋朝都沒有解決),居民不堪食飲,於是上奏摺給宋真宗,請求疏鑿龍首渠西渠,引水入城並灌注護城河。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如今西安護城河夜景

其奏疏雲:“州臣親相度城東二里有水渠曰龍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開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納城壕,闔城盡食甘水”(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渠》)。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如今興慶公園位置示意圖

陳堯諮在疏引龍首渠水入城的同時,依據唐朝水流舊跡,在西安城東邊分龍首渠水的地方引流往南注入

興慶池,使得五代時因龍首渠斷流而逐漸乾涸的興慶池,又恢復成為北宋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興慶公園划船是感受興慶宮的簡易方式


唐興慶宮圖

在第四陳列室的《唐興慶宮圖》詳細的畫出了興慶宮的平面圖,為後人瞭解興慶宮的佈局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內容。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興慶宮殘圖碑》全貌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興慶宮殘圖碑》拓片

隨著興慶宮修建的完成,唐長安城三大內的格局也基本落定。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古今長安圖鑑》中興慶宮的具體位置


長安圖·太極宮殘圖


同樣是第四陳列室的《太極宮殘圖》,展示了太極宮內的大體建築,對於我們腦補唐朝宮殿有著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唐長安城的最終格局被稱為“三大內”,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其中太極宮是隋唐時期最早建成的宮城,不過太極宮內只住了從隋朝到唐朝少數幾位皇帝。


唐太宗時期就開始修建大明宮,唐高宗繼位後,因為身體不好,太極宮悶熱潮溼實在影響辦公效率,所以唐高宗加快了大明宮的建設,施工隊前腳走,唐高宗後腳就搬離了太極宮。


太極宮作為正統皇宮使用時間非常短暫,但卻和大明宮同時存在,它也是使得唐朝政府分裂的一個比較難以覺察的因素。

你以為去西安碑林博物館只能看書法嗎?

《太極宮殘碑》的一角

太極宮玄武門就是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地方,至於玄武門在哪裡,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在古代石碑不僅僅是作為墓碑被埋入地下,地面上更是屢見不鮮,功德碑、紀事碑、經文碑、神道碑……這些碑文不僅承載著重大的歷史事件,而且碑文中提到的毀於戰火的寺廟、宮殿、建築,還可以與流傳至今的地理文獻相互印證,幫我們腦補出從唐開始長安城以及周邊地區繁花似錦的真實生活,出自於名家之手的碑文拓片更是受到現代人的追捧。


當我們走入碑林博物館,看不懂碑文上飄逸的書法沒關係,讀出這些碑文留給我們的歷史信息反而顯得更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