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比成功更偉大的失敗

錢穆先生:比成功更偉大的失敗


所謂得志,指其在當時活動上或說在當時歷史舞臺上有所表現。不得志者,則當其身跑不上歷史舞臺,或跑上了而其事業終歸於失敗。誠然,歷史乃是成功者的舞臺,失敗者只能在歷史中作陪襯。但就中國以往歷史看,則有時失敗不得志的,反而會比得志而成功的更偉大。此處所謂偉大,即指其對此下歷史將會發生大作用與大影響,而得志與成功的,在其身後反而會比較差。


且看中國古代歷史上兩大聖人周公與孔子。周公得志在上,奠定了周代八百餘年的天下。孔子不得志,他嘗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自嘆其不能如周公,而道終不行。但孔子對此後歷史上的作用與影響,反而比周公大。……


中國人又多愛崇拜歷史上失敗的英雄。

對於在歷史上成大功立大業的英雄,如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唐代之李靖、李勣等諸名將,反而比較不重視。如岳飛、文天祥、袁崇煥、史可法等,雖然他們在事業上失敗了,反而更受後人敬仰崇拜。此又是中國人的傳統史心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所在。他們在當時雖失敗了,但對後來歷史言,卻是成功的,而且是大成功。歷史上每一時代的人物,必有成功與失敗之分。但人能在失敗時代中有其成功,這才始是大成功。在失敗時代中有其成功,故能引起將來歷史上之更成功。這一番道理,又是中國文化精義所在。


從另一方面說,衛青、霍去病、李靖、李勣諸人之成功,只表現在事業上,事業表現即代表了其人。我們可以說,衛、霍、二李,其人與其事業,價值若相等。但岳飛、史可法諸人,因為他們的事業失敗了,故其事業不能代表其人,最多隻代表了其人之一部分,而此等人物之整體性,則遠超乎其事業之外。……


歷史雖是人事之記載,但並非人事之堆積。事之背後有人,把事業來裝點人,反把人之偉大真性減色了。正由此人在事業上不圓滿,倒反把他那個真人顯出來。


——錢穆先生《中國歷史研究法》


錢穆先生:比成功更偉大的失敗


圖為 文天祥書法


錢穆(1895—1990),史學大師、國學大師,著有《國史大綱》《國史新論》《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1700餘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

錢先生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來源:錢穆與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