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掌握實用的育兒知識,讓媽媽照顧寶寶更輕鬆!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導語:最近總是看到「雞娃」這個詞,我們聽過打雞血,雞娃就是被打雞血的孩子,太拼命了,在孩子拼的背後除了需要資源,同時還需要一位全職媽媽,你贊同嗎?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看到一群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上海媽媽們,在討論給孩子選擇英語啟蒙書的聊天,突然感覺自己真是太out,因為她們聊的我都沒聽過。

隨後她們又聊到了要給孩子報什麼幼兒園,看哪位媽媽瞭解過。有媽媽說到時候還是得搖號……

有媽媽說自己太過焦慮了,天天緊張的不行,其實她家孩子明年才上幼兒園呢!

另一波孩子上幼兒園的北京媽媽們在聊,要給孩子報什麼英語課,市面上的課感覺大同小異。有個媽媽推薦了國外的一個課,另個媽媽搜都沒搜到……真是太高級了。

雞娃不僅需要被家長帶著參加各種課程培訓,而且還會被帶著到處旅遊,從小長見識。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上面的這些事情,對於北上廣的家長們來說,感覺就跟吃飯一樣平常吧?在孩子一出生甚至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焦慮萬分,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就催生了一批網絡熱詞:雞娃、青蛙、牛蛙、素雞……到底什麼意思呢?你明白嗎?

1、【雞娃】:這是最火的網絡詞,顧名思義家長給孩子打雞血,為了讓孩子不輸其他孩子,能夠有個更好的未來,從小就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我朋友圈裡就有位媽媽,不是在送孩子上各種早教機構的路上,就是在陪孩子上課或者是讀繪本,真是佩服啊。

2、【青蛙】: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叫作普娃。

3、【牛蛙】:也是牛娃,在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孩子。比如英語棒就是英語牛娃,數學好就是奧牛……

4、【素雞】:雖然帶個“素”,但可不是很普通。這是雞血級別的素質教育,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全都包含,除了這些,還有馬術,擊劍,花樣滑冰等一對一的課程。簡直是全才呀!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看完人家雞娃媽媽的表現和雞娃孩子,我們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有時候我在想,有必要那麼拼嗎?

即便看到他們的孩子如此拼,孩子們那麼小就掌握了各種技藝,但是並沒有引起我的焦慮。

有個媽媽說,這應該是地域的原因導致的。確實有關係,我生活的地方接觸不到大城市的資源,身邊人也沒人去了解那些。大家的孩子現在上個興趣班、輔導班兒已經算很先進的了。

就拿上幼兒園來說吧,正常情況下都上公立幼兒園,但是現在孩子那麼多,公立幼兒園也是招生有限,不可能人人都能進的去。那就只能選擇私立幼兒園了,而私立的幼兒園水平肯定就不同了。高價位肯定有高價的優勢,但是有的家長即便不缺那個錢也不會讓孩子去,每個家長的想法不同,覺得沒有必要,自己的孩子不去看到別人的孩子上還會嗤之以鼻。

這就是差距呀!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培養雞娃需要的條件?

或許你的心裡也想把孩子培養成雞娃,但是看到別的家庭的表現,發現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孩子培養成想要的樣子。

在我看來,培養基娃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1、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上過輔導班兒的家長都有數,真不是小數目。而要讓孩子什麼都會,那就各種班都得報,更不是小數目。

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住,所以這一點就能淘汰一部分人。

2、有各種資源。

前置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內容,幾位家長去上一個培訓班,有兩位男家長什麼都聽不懂,而看到坐在他們中間的一位女家長奮筆疾書,有一個家長就是直接說,你是海淀的吧?

就所以這麼肯定就是因為,好的資源在海淀肯定有他和另一位男家長就是聽說這個培訓班好才報的,結果什麼都聽不懂。

當然,你可能問,培訓班不是讓孩子上嗎?這位女家長的回答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她和寶爸學習各種知識就是備胎,主要還是靠孩子個人,學來只是以備孩子不會的時候才指點一下。

這類孩子就是那種“自雞娃”吧,自己給自己“打雞血”,無需家長提點。

說這個例子其實是想說資源分配不均,相對落後的地方根本接觸不到相關資源,所以拿資源,這一點就落後於大城市。

3、需要一位全職媽媽。

帶孩子轉轉各種課程,孩子還小肯定需要家長陪同。大多數家長都是雙職工,老人對這些新的理念並不是很瞭解,通過觀察發現很多都是全職媽媽在做這些事情,培養一個優秀的雞娃,真的需要一個媽媽全身心的投入。

全職媽媽和全職媽媽真的是不同,很多的全職媽媽就是帶孩子做家務,而另一些全職媽媽是在孩子身上下功夫。你又能做到嗎?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孩子真的需要這麼拼嗎?

這個問題你考慮過嗎?父母的眼界不同,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不同。

對於大城市的孩子來說,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的競爭更激烈,即便是上個學都能爭的頭破血流。

家長可能也希望孩子有個愉快輕鬆的童年,但是現狀根本不允許。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你不拼,就沒資格去享受更好的資源。

記得原來看過一個紀錄片兒,說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進行胎教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更早,應該在懷孕之前就開始。想想真的是挺恐怖的。

而對於我們這些小地方來說,大家也是一樣的,現有的資源,家長的眼界,也造就了一些人的平凡。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說了這麼多,各位家長是什麼看法呢?你想讓孩子變成【雞娃】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